吉卜力带头反击!日本出版商集体喊话OpenAI:停止盗用我们的作品训练AI

# 吉卜力带头反击!日本出版商集体喊话 OpenAI:停止盗用我们的作品训练 AI

“不能让人工智能无偿窃取创作者的灵魂。”2025 年 11 月 3 日,以宫崎骏作品闻名全球的吉卜力工作室联合日本 15 家核心出版商发表联合声明,直指 OpenAI 在训练大语言模型与图像生成模型时,未经授权使用其旗下数千部动漫作品、小说及插画,要求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公开训练数据来源。就在同日,Dia AI 浏览器刚用 “AI 简化创新” 搅动工具赛道,而这场来自日本文化界的集体抗议却抛出更尖锐的命题:当 AI 的 “智能” 建立在对版权作品的无偿攫取之上,技术创新与创作生态的平衡该如何维系?

导火索:“吉卜力风” 狂欢背后的版权危机

这场冲突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 AI 生成内容对创作生态的冲击达到临界点的必然结果。今年 4 月,“吉卜力风” 图像生成曾引发全球狂欢,用户只需输入 “龙猫在未来都市” 等指令,ChatGPT 就能生成高度还原吉卜力美学的画面,甚至导致 OpenAI 服务器一度瘫痪。但在流量狂欢的背后,是吉卜力工作室的愤怒 —— 这些生成内容不仅模仿了《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作品的独特画风,还直接挪用了角色形象与场景元素,却未支付任何版权费用。

联合声明的发起方涵盖日本出版业半壁江山:除吉卜力外,还包括集英社(《海贼王》出版商)、讲谈社(《进击的巨人》出版商)、小学馆等头部机构,涉及版权作品超 2 万部。声明中明确指出三大核心诉求:要求 OpenAI 立即停止使用其版权作品训练模型;公开包含日本出版物的训练数据清单;就过往侵权行为协商赔偿方案。讲谈社社长野间省伸在记者会上直言:“我们花 30 年培养一位漫画家,OpenAI 用 30 秒就‘复制’了他的风格,这种不公平竞争正在摧毁创作生态。”

争议核心:AI 训练的 “合理使用” 边界在哪?

吉卜力与出版商的抗议,实则戳中了全球 AI 版权纠纷的核心痛点 —— 科技公司主张的 “合理使用” 与创作者的 “权利保护” 存在根本性分歧,而现行法律框架尚未给出明确答案。

OpenAI 对此的一贯立场是 “训练行为属于合理使用”。其在印度 ANI 新闻机构起诉案中曾辩称,模型训练只是将作品分解为 “非表达性” 的标记与向量,如同人类阅读书籍吸收知识,并不构成侵权。这种逻辑在部分判例中获得支持:今年 6 月,美国法院认定 Meta 使用图书训练 Llama AI 属于合理使用;Anthropic 也曾在与出版商的纠纷中获得联邦法官的有利裁定,认为 AI 训练可合法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但日本创作者显然无法接受这一解释。吉卜力工作室法务负责人指出,“吉卜力风格” 并非单纯的技术元素,而是包含色彩搭配、角色神态、叙事节奏的独特艺术表达,这种高度个性化的创作成果理应受版权保护。更关键的是经济利益的失衡:OpenAI 通过 ChatGPT Plus 订阅、企业 API 等服务年入超 130 亿美元,而其训练数据中包含的日本出版物创作者却未获得分文回报。这种 “创作者输血,科技公司获利” 的模式,与苹果被指控盗用书籍训练 AI 时的争议如出一辙 —— 当时原告作家就直言,科技公司 “对创作者的贡献毫无付费之意”。

行业风暴:全球版权方掀起 “反 AI 盗用” 浪潮

日本出版商的联合行动,只是全球创作界反击 AI 无序训练的缩影。2025 年以来,针对 OpenAI 等科技巨头的版权诉讼已形成 “多点开花” 的态势,覆盖新闻、文学、音乐等多个领域:

  • 新闻业率先亮剑:美国《纽约时报》早在 6 月就起诉 OpenAI 盗用其报道训练模型,甚至要求 OpenAI 保留用户使用数据作为证据;印度亚洲国际新闻(ANI)发起的诉讼成为印度首例 AI 版权案,印度出版商联合会、数字新闻出版商协会等机构纷纷提交干预申请,担忧新闻业的财务可持续性遭破坏。

  • 文学界集体维权:9 月,美国作家格雷迪・亨德里克斯等对苹果提起集体诉讼,指控其通过 “影子图书馆” 抓取盗版书籍训练 OpenELM 模型;而 Anthropic 为解决类似纠纷,被迫支付 15 亿美元达成和解,创下 AI 版权赔偿纪录。

  • 音乐界跟进抗议:在印度的 AI 版权案中,印度音乐产业(IMI)明确表示,未经授权使用歌曲训练 AI 构成侵权并导致经济损失,要求纳入赔偿范围。

这些案例形成的共识是:AI 训练不能成为 “无授权、无付费、无署名” 的 “三无” 行为。法国多家出版机构在起诉 Meta 时就引用欧盟 AI 法案,要求删除侵权训练数据并建立授权机制,而日本此次联合行动,正是希望借鉴这种 “集体施压 + 法律维权” 的模式,迫使 OpenAI 让步。

破局难点:法律滞后与利益平衡的双重困境

尽管版权方的诉求获得广泛同情,但要真正规范 AI 训练行为,仍面临法律界定模糊与利益分配复杂的双重挑战:

法律标准的 “灰色地带” 是核心障碍。目前全球尚无专门针对 AI 训练数据的版权法规,法院只能套用传统 “合理使用” 原则审理案件。但 AI 训练的规模化、商业化特征与个人学习、评论等传统合理使用场景存在本质区别 ——OpenAI 的模型训练涉及数千万部作品,且直接转化为商业服务,这让 “合理使用” 的辩护显得牵强。印度版权专家在 ANI 案中就指出,“存储受版权保护的材料用于训练” 或许合法,但 OpenAI 的商业用途已超出合理范畴。

利益分配机制的缺失 加剧矛盾。部分科技公司曾提出 “集体许可费” 方案,却因金额过低、分配不均遭抵制。而初创企业则担忧,强制性高额许可费会扼杀创新 ——AI 初创公司 Flux Labs AI 就在印度案中表示,过高成本会 “扼杀小公司的竞争能力”。如何在保护创作者权益与维持 AI 创新活力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全球监管机构的共同难题。

技术追溯的可行性存疑 让维权举步维艰。OpenAI 声称模型训练后会 “忘记” 原始数据,无法准确追溯哪些作品被用于训练。这种 “训练即销毁” 的技术特性,使得版权方难以举证具体侵权作品,给诉讼带来极大难度。吉卜力此次联合 15 家出版商,正是希望通过 “集体举证” 的方式突破这一困境。

未来走向:从对抗到共建的版权新秩序?

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版权压力,OpenAI 的强硬立场已出现松动迹象。其 CEO 奥特曼在 6 月回应《纽约时报》诉讼时,虽不满对方要求保留用户数据的诉求,但也承认 “需要与内容创作者建立更公平的合作机制”。而 Anthropic 支付 15 亿美元和解的案例,更被视为科技公司妥协的信号。

业内预测,未来可能出现三种解决路径:一是建立 “AI 训练版权联盟”,由科技公司按模型营收比例支付许可费,再由联盟分配给创作者,类似音乐 streaming 平台的版权分成模式;二是开发 “版权数据防火墙” 技术,让出版商可自主选择是否允许作品被 AI 抓取训练;三是出台全球统一的 AI 版权法规,明确 “合理使用” 的量化标准,如训练数据中版权作品的比例上限、商业用途的界定方法等。

对吉卜力等日本创作者而言,这场抗议的意义远超单次维权。日本动漫与出版业年产值超 2000 亿美元,是日本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载体。若无法阻止 AI 的无偿盗用,可能导致原创动力衰退 —— 正如集英社总编辑所言:“当年轻漫画家发现自己的风格能被 AI 轻易复制,谁还愿意花十年时间打磨技艺?”

结语:AI 的 “智能” 不应建立在创作的 “枯萎” 之上

当 Dia AI 浏览器等工具还在探索 AI 的实用价值时,吉卜力与出版商的反击提醒我们:技术创新的边界永远不应触碰创作的底线。OpenAI 们追求的 “通用人工智能”,若失去了对原创价值的尊重,最终只会沦为无源之水。

目前,OpenAI 尚未对日本出版商的联合声明作出正式回应,但这场冲突已引发全球关注。欧盟 AI 法案起草委员会成员表态称,将加速推进 “AI 训练数据授权条款” 的立法进程,而美国版权局也在征集公众意见,探讨是否将 AI 训练纳入新的版权框架。

从《纽约时报》的诉讼到吉卜力的抗议,2025 年的 AI 产业正在经历一场 “版权觉醒”。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不仅将决定 OpenAI 等科技公司的未来,更将塑造创作者与 AI 共处的新生态 —— 毕竟,真正的智能,理应懂得尊重每一份原创的价值。而吉卜力此次带头发声,正是为守护这份价值按下了 “抗争键”。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