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下战书!怒告Perplexity AI代理侵权,AI购物时代的规则战打响

# 亚马逊下战书!怒告 Perplexity AI 代理侵权,AI 购物时代的规则战打响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冲突,而是 AI 时代商业规则的话语权争夺。”2025 年 11 月 4 日,TechCrunch 披露的重磅消息揭开了全球首场 “AI 代理商战” 的序幕:电商巨头亚马逊已向估值超 200 亿美元的 AI 搜索初创公司 Perplexity 发出停止侵权函,指控其 AI 浏览器 Comet 的 “代理购物功能” 违反平台服务条款,要求立即停止在亚马逊商城的自动化操作。面对这纸 “逐客令”,Perplexity 随即发布《霸凌不是创新》公开信强硬回应,将冲突上升至 “用户选择权与平台垄断” 的高度。这场由 AI 代理技术引发的对抗,不仅让两家公司站在舆论风口,更暴露了 AI 重构商业生态时的规则真空与利益博弈。

冲突核心:AI 代理购物捅了 “广告生态” 的马蜂窝

这场纠纷的导火索,是 Perplexity 旗下 AI 浏览器 Comet 的核心功能 ——agentic browsing(代理式浏览) 。简单来说,用户只需向 Comet 下达 “买一款续航超 12 小时的无线耳机” 等自然语言指令,其内置的 AI 代理就能自动登录亚马逊,完成筛选对比、价格追踪、下单支付的全流程操作,且全程不受平台广告与推荐位的干扰。而这恰恰击中了亚马逊的商业命脉。

1. 亚马逊的三重指控:从规则到安全的全面发难

亚马逊在停止侵权函中列出三大核心诉求,直指 Perplexity 的 “违规操作”:

  • 违反服务条款的 “欺诈行为”:亚马逊明确禁止 “使用数据挖掘、机器人等提取工具”,而 Perplexity 在今年夏天推出 Comet 时,将 AI 代理伪装成 Chrome 浏览器用户规避检测,在亚马逊技术封禁后又迭代版本绕过限制,被指控 “蓄意破坏平台规则”。

  • 损害用户体验与隐私安全:亚马逊声称,Perplexity 的 AI 代理可能因算法偏差导致商品选择失误,且第三方工具获取用户购物数据存在隐私泄露风险,已收到多起消费者投诉。

  • 冲击核心商业生态:这一未明说的深层原因更具杀伤力。亚马逊 2025 年财报显示,广告业务贡献了近 18% 的营业利润,而 AI 代理能自动过滤付费推荐位,直接让卖家的广告投入 “失效”。有分析师测算,若 Comet 渗透 10% 的亚马逊活跃用户,可能导致其年广告收入减少超 30 亿美元。

2. Perplexity 的强硬回应:用户选择权对抗平台霸权

面对指控,Perplexity CEO Aravind Srinivas 在公开声明中寸步不让,构建起三大辩护逻辑:

  • AI 代理应享有 “人类用户权”:Srinivas 直言,AI 代理本质是 “用户委托的购物助手”,理应享有与真实人类相同的平台使用权,亚马逊无权 “歧视自动化工具”。

  • 平台规则不能成为 “垄断盾牌”:Perplexity 强调,亚马逊的服务条款旨在保护自身广告利益,而非维护用户权益。其数据显示,Comet 用户的购物决策效率比手动操作提升 4 倍,且对 “无广告干扰” 的满意度达 91%。

  • 技术创新不应被打压:作为前 OpenAI 科学家创办的企业,Perplexity 以 “用 AI 重做搜索” 为使命,Comet 的代理功能正是其技术路线的核心落地。公司宣称亚马逊的行为是 “典型的巨头霸凌”,试图扼杀颠覆性创新。

背后动因:新旧商业逻辑的生死博弈

这场冲突绝非偶然,而是亚马逊的 “生态防守战” 与 Perplexity 的 “技术突围战” 共同作用的结果,双方的诉求都直指自身生存根基。

亚马逊:用法律守住 AI 时代的 “生态护城河”

对亚马逊而言,阻击 Perplexity 是捍卫其商业模式的必然选择,背后暗藏三重战略考量:

  • 保卫广告收入基本盘:亚马逊的广告业务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内部文件预测 2025 年相关利润将突破 7 亿美元,2027 年更有望增至 12 亿美元。而 AI 代理的 “去广告化” 属性,相当于直接切断了这一增长引擎。

  • 维护自有 AI 工具的垄断地位:亚马逊早已布局 AI 购物领域,其推出的 AI 助手 Rufus 能将用户购买转化率提升 60%,目前已覆盖美、英、印等 7 国市场。Perplexity 的闯入,直接威胁了 Rufus 的市场空间,形成 “同类竞争”。

  • 掌控 AI 交互的入口权:亚马逊斥资 110 亿美元建设 AI 数据中心,深度绑定 Anthropic 公司训练模型,本质是想将用户的 AI 购物需求锁定在自有生态内。而 Perplexity 的跨平台代理功能,恰恰绕过了这一入口。

Perplexity:AI 代理是 “弯道超车” 的唯一机会

对成立仅 3 年的 Perplexity 而言,Comet 的代理功能是其挑战巨头的核心武器,承载着 “从搜索工具到超级入口” 的转型野心:

  • 用代理功能打造差异化竞争力:作为 AI 搜索引擎的后起之秀,Perplexity 月活用户已突破千万,但在谷歌、必应的挤压下增长见顶。而 Comet 的代理购物功能能直接切入交易场景,成为区别于传统搜索的 “杀手级应用”。

  • 绑定高端付费用户:Comet 目前仅对月费 200 美元的 Perplexity Max 订阅用户开放,代理购物功能是吸引用户付费的核心卖点。若被迫下架该功能,可能导致付费转化率暴跌。

  • 抢占 AI 代理的行业标准话语权:Perplexity 试图通过这场争议确立 “AI 代理合法地位” 的行业共识,为未来进入更多平台(如沃尔玛、Target)铺路。正如其公开信所言:“今天我们为亚马逊购物代理辩护,明天是为所有场景的 AI 工具争取权利”。

行业震动:AI 代理倒逼互联网规则重构

亚马逊与 Perplexity 的对抗,像一颗投入行业的石子,激起了关乎未来的连锁反应,AI 代理的 “合法性与边界” 问题被推至台前。

1. 巨头加速布局,AI 代理成新战场

这场冲突让行业意识到 AI 代理的战略价值,巨头们已纷纷跟进布局:

  • 谷歌测试 “购物代理” 功能:据内部消息,谷歌正为 Chrome 浏览器开发 AI 购物助手,可自动在多家电商平台比价下单,但明确表示 “将与平台达成合作后再落地”,规避亚马逊式纠纷。

  • 阿里押注 B 端 AI 代理:阿里国际站已推出 AI 搜索引擎 Accio,其内置的代理功能可帮企业自动筛选供应商、对比报价,通过 “平台合作模式” 实现合规落地。

  • Meta 聚焦社交场景:Meta 正研发基于 Instagram 的 AI 代理,可帮用户自动挑选礼物、预约服务,但仅限平台内闭环操作,避免跨平台争议。

2. 创作者与商家的立场分裂

不同群体对 AI 代理的态度呈现明显分化:

  • 内容创作者担忧收入缩水:依赖亚马逊 affiliate 广告分成的博主们直言,AI 代理会跳过带有佣金链接的推荐,导致收入下滑。某科技博主透露,其 10 月亚马逊佣金已较上月减少 23%。

  • 中小商家态度矛盾:一方面,AI 代理能帮优质商品突破广告壁垒获得曝光;另一方面,缺乏广告投放预算的小商家又担心代理算法偏向大品牌,形成新的竞争不公。

  • 消费者压倒性支持创新:一项涵盖 5000 名美国用户的调查显示,78% 的人认为 “有权使用 AI 代理购物”,63% 的人表示 “反感平台用广告干扰决策”,这成为 Perplexity 舆论战的重要支撑。

3. 法律界陷入 “规则空白” 困境

双方的争议暴露出当前法律的滞后性,核心争议点尚无明确答案:

  • AI 代理是否属于 “机器人”? 亚马逊依据 “禁止机器人条款” 维权,但 Perplexity 主张其是 “用户延伸”,法律界对此尚无定论。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已表示将介入调查,可能出台针对性指引。

  • 平台能否限制第三方工具? 欧盟《数字市场法案》禁止 “守门人平台” 滥用优势地位,但亚马逊辩称 “保护用户体验” 属于合理管理范畴,这一抗辩能否成立仍待检验。

  • 数据使用边界在哪里? Comet 需获取用户亚马逊账号信息,虽声称 “本地存储”,但仍引发数据权属争议。多国监管机构已要求双方提交数据处理方案。

未来推演:三种结局与行业影响

这场冲突的走向将深刻影响 AI 代理行业的发展轨迹,目前已浮现三种可能:

1. 和解妥协:各退一步的 “规则共建”

最可能的结局是双方达成和解。例如 Perplexity 同意让 AI 代理 “标注身份” 并接受亚马逊监管,亚马逊则开放部分数据接口,同时 Perplexity 向亚马逊支付一定比例的交易佣金。这种模式既能保住 Comet 的核心功能,又能减少亚马逊的利益损失,类似外卖平台与餐饮商家的合作逻辑。

2. 法庭见高下:确立行业判例

若双方拒绝妥协,诉讼可能持续数年。一旦法院判定 Perplexity 胜诉,将确立 “AI 代理合法使用权” 的判例,倒逼亚马逊、谷歌等平台修改规则;若亚马逊胜诉,则会延缓 AI 代理的普及速度,巨头将主导行业标准制定。

3. 监管介入:出台强制规范

随着争议扩大,监管机构可能出台专门规则,例如要求平台明确 “AI 代理使用条款”、禁止歧视性封禁、规范数据获取权限等。这将终结当前的 “规则真空”,但也可能限制技术创新的自由度。

结语:AI 代理撕开商业变革的裂缝

亚马逊与 Perplexity 的这场对抗,本质是 “流量驱动型商业” 与 “智能决策型商业” 的时代交替信号。亚马逊捍卫的不仅是广告收入,更是延续数十年的 “平台控制逻辑”;而 Perplexity 挑战的也不仅是一条规则,更是想打开 “AI 自主服务” 的新大门。

对普通用户而言,AI 代理带来的是效率提升与体验优化;对平台巨头而言,这是不得不面对的 “创造性破坏”;对整个行业而言,这场冲突终将推动规则进化 —— 毕竟,技术创新的浪潮从不会被规则阻挡,只会倒逼规则重构。

正如科技评论家凯文・凯利所言:“新工具总会打破旧秩序,但最终会创造更高效的新生态。” 亚马逊与 Perplexity 的 “第一战”,只是 AI 重塑商业世界的开始。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