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初元碁携手申威亮相 2025 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国产算力智联方案震撼登场
2025 年 11 月,以 “万物智联,无尽前沿” 为主题的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江苏无锡拉开帷幕,太湖之畔的展馆内,一场由国产技术主导的智联革命正在上演。太初元碁与申威的联合展台前人头攒动 —— 双方首次公开的 “异构众核算力 + 自主可控芯片” 软硬一体方案,通过 Teco SuperPod 128 智算集群与申威 SW6 系列处理器的深度融合,将 AI 算力精准注入工业传感、车路协同等物联网核心场景,不仅刷新了国产算力的适配能力纪录,更标志着中国物联网产业正式进入 “算力 – 连接 – 应用” 全链条自主可控的新阶段。
展台焦点:让物联网终端 “会思考” 的算力引擎
在物联能力馆的核心区域,太初元碁与申威联合打造的 “智联中枢” 演示系统成为全场焦点。不同于传统物联网展台的单一设备展示,这里呈现的是一张贯通 “终端 – 边缘 – 云端” 的智能网络:
前端,搭载申威 SW6 低功耗处理器的六维力传感器正为机械臂提供 “神经末梢” 般的感知能力,其采集的力矩数据经边缘节点预处理后,通过 5G-A 网络传输至后端;中端,太初元碁 Teco SuperPod 128 智算集群以 80P INT8 推理算力实现毫秒级响应,实时优化机械臂动作路径;终端,工业机器人在这套系统驱动下,精准完成精密零件装配,误差控制在 ±0.02 毫米以内。
“以前传感器采集的全量数据如同‘海量泥沙’,传输到云端处理不仅延迟高,还浪费算力。” 太初元碁首席产品官洪源在现场解读道,“现在通过申威芯片在边缘做智能筛选,只传输关键异常数据,再由我们的智算集群做深度分析,数据传输量降低 90%,响应速度却提升 10 倍。” 这番演示恰好印证了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副主任唐皓的判断:“智能传感只需提取关键的‘一滴水’,这正是智联时代的核心优势。”
现场同步展示的车路协同方案更具冲击力:无锡街头 4000 余个交通摄像头采集的实时车流数据,经申威边缘计算节点过滤后,由 Teco SuperPod 集群进行车流预测与信号调度,使示范区通行效率提升 35%,自动驾驶车辆通行延误降低 40%。无锡市车联网产业发展集团负责人车贤平现场证实:“这套方案已在无锡 30 个路口试点,潮汐车道切换响应速度较传统系统快 2 分钟。”
技术解密:软硬协同破解物联网三大核心难题
物联网产业长期面临 “感知端算力弱、传输链效率低、应用层适配难” 的三重困境,太初元碁与申威的合作通过三大技术创新实现破局:
1. 异构融合架构:算力按需分配的 “智能管家”
双方打造的 “边缘 – 云端” 协同架构,创造性地实现了算力资源的动态调度。边缘侧采用申威 SW6 系列处理器,其 14 纳米工艺制程在实现 100TOPS/W 能效比的同时,支持多协议传感器接入;云端部署太初元碁自研异构众核 AI 加速卡,128 颗芯片组成的液冷集群在 2U 空间内实现 40P FP16 算力,空间利用率较传统方案翻倍。
通过统一的调度系统,该架构可根据场景需求智能分配算力:工业巡检时,80% 算力集中于设备故障识别;车路协同高峰期,自动将 60% 算力转向车流预测。在模拟极端天气的测试中,这套架构即便遭遇 50% 节点离线,仍能保持核心功能稳定运行。
2. 全栈自主生态:从芯片到应用的 “无断点” 适配
依托太初元碁 “1+1+N” 生态模式与申威的硬件基础,双方构建了覆盖 “传感器 – 芯片 – 集群 – 应用” 的全自主链条。硬件层面,申威处理器的指令集与太初加速卡深度兼容,数据传输效率较采用进口芯片提升 25%;软件层面,联合开发的智算平台已适配百度飞桨等国产框架,支持 20 余种主流行业大模型快速部署。
这种适配能力在医疗场景中展现出巨大价值:基于该生态的 AlphaFold3 复现系统,可在 3 小时内完成蛋白质结构预测,较传统方案缩短 60% 时间,为生物医药研发提供关键支撑。截至展会当天,已有 12 家医疗设备企业与双方达成合作意向。
3. 液冷 + 低功耗:绿色算力的 “双保险”
针对物联网场景的能耗痛点,方案采用 “端侧低功耗 + 云端高效能” 的双重节能设计。申威 SW6 处理器通过动态电压调节技术,在休眠状态下功耗可降至 50 毫瓦;太初元碁液冷集群则将 PUE 值控制在 1.1 以下,较传统风冷方案节电 30%。
在内蒙古某光伏电站试点中,这套系统实现了传感器持续监测与云端数据分析的 24 小时运行,单日耗电量仅为传统方案的 1/3,彻底解决了偏远地区物联网设备续航难题。
行业落地:从实验室到产业的 “全域赋能”
目前,太初元碁与申威的协同方案已在多个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展现出强劲的产业价值:
1. 工业制造:柔性生产的 “智慧大脑”
在长三角某汽车零部件工厂,搭载该方案的智能产线已运行 3 个月,通过实时分析设备振动数据,成功预警 17 次潜在故障,设备停机时间减少 60%。厂长透露:“以前每条产线需 3 名巡检员,现在只需 1 人监控系统,年人工成本降低 40 万元。”
2. 智慧能源:精准运维的 “安全卫士”
联合东润数字能源打造的智慧电力方案,已在江苏 5 座变电站投用。申威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温升数据,太初智算集群通过 AI 算法预测绝缘老化趋势,将故障排查时间从 2 天缩短至 2 小时,避免停电损失超千万元。这与此前 “电哪吒” 机器人在电力运维领域的突破形成呼应,共同推动能源行业从 “事后抢修” 向 “预测性维护” 转型。
3. 卫星物联网:全域覆盖的 “通信枢纽”
针对偏远地区信号覆盖难题,双方正在研发卫星直连终端方案。申威低功耗芯片确保终端续航达 6 个月,太初智算集群则负责卫星数据的快速解译,未来可实现渔民、林业工人等群体的手机全域通信。长三角北斗空间信息数字产业示范园区负责人祝强评价:“这为卫星物联网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关键算力支撑。”
行业影响:重构国产物联网的竞争格局
此次合作的推出,不仅是两家企业的优势互补,更将对中国物联网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1.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确立自主可控的 “中国标准”
此前物联网核心领域的算力芯片与感知器件长期依赖进口,太初元碁与申威的方案实现了 100% 国产化,相关技术已申请 87 项专利,其中 “边缘 – 云端算力调度算法” 获国际标准组织认可。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洪波指出:“这标志着我国物联网从连接到智联的技术突破,真正掌握了产业发展主动权。”
2. 降低行业准入门槛:中小微企业的 “算力福音”
通过模块化设计,双方推出的入门级方案成本较进口同类产品降低 50%,且提供从部署到运维的全流程服务。截至目前,已有 50 余家中小制造企业采用该方案进行智能化改造,投资回报周期均控制在 18 个月以内。
3. 加速跨领域融合:构建万物智联的 “生态共同体”
依托此次合作,太初元碁与申威正联合运营商、设备商等 30 余家企业打造 “物联网智算联盟”,计划 2026 年推出 10 个行业标准化解决方案。洪源在展会现场透露:“下一步我们将拓展医疗、水利等场景,让国产算力真正赋能千行百业。”
展望:2026 年将实现 “千节点协同”
研发团队在接受采访时透露,2026 年第一季度将推出升级版本,重点强化三大能力:一是引入多模态大模型,实现传感器数据与视觉信息的融合分析;二是开发星地一体调度系统,适配卫星物联网的广域覆盖需求;三是开放 API 接口,支持企业自定义算力调度策略。
更值得期待的是,双方计划在无锡打造 “物联网智算枢纽”,实现 1000 个边缘节点与云端集群的协同运行,届时可支撑百万级物联网终端的实时数据处理。行业分析师预测,该枢纽将使无锡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 3000 亿元,成为全球智联技术的策源地。
结语:国产算力撑起万物智联的 “脊梁”
从太初元碁的智算集群到申威的处理器,从工业车间的机械臂到城市路口的红绿灯,这场发生在无锡物博会上的技术融合,正在重塑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逻辑。当自主可控的算力芯片为感知终端注入 “思考” 能力,当高效协同的架构打通数据传输的 “堵点”,中国物联网产业便不再受制于人。
正如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洪波所言:“物联网正将世界编织成一张精密的神经网络。” 而太初元碁与申威的合作,正是为这张网络提供了 “中国芯” 与 “中国算力” 的坚实支撑。或许用不了多久,在工厂车间、城市道路、偏远边疆,都将能看到这套国产方案的身影,它们无声运转,却为智能时代的到来筑牢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