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马逊低头参战!独立低价 App Bazaar 登陆 12 国,抄作业 Temu 打响生死战
当圣拉斐尔的地形改造机器人还在演示如何精准堆筑防洪堤时,亚马逊用一场 “自我革命” 震动了全球电商行业。11 月 7 日,TechCrunch 援引亚马逊内部公告与市场监测数据披露,这家电商巨头已正式推出独立低价购物应用 Amazon Bazaar,首批登陆美国、印度、英国等 13 个核心市场。这款主打 “20 美元以下白牌商品” 的 App,采用中国跨境平台擅长的全托管模式,将物流、运营、售后全盘接管,标志着亚马逊彻底抛弃对低价市场的 “傲慢与偏见”,向 Temu、Shein 发起全面价格战。
从 2024 年公开排斥 Temu 比价算法,到如今主动推出低价独立 App,亚马逊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完成 180 度战略转弯。这场 “巨头下沉” 的背后,是全球电商格局被中国玩家改写的现实 —— 当 Temu 以日均新增 100 万订单的速度席卷全球时,亚马逊终于意识到:曾经不屑的 “低价玩法”,已成决定未来生存的关键战场。
降维打击:Bazaar 的 “低价三板斧”
Amazon Bazaar 并非简单的 “降价促销”,而是一套复制中国跨境电商成功经验的系统性方案。TechCrunch 获取的 App 实测数据与卖家入驻手册显示,其核心竞争力集中在三大维度:
1. 全托管模式:卖家 “只供货,不操心”
借鉴 Temu 的核心玩法,Bazaar 采用极致的全托管模式:卖家仅需提供符合标准的白牌商品并送至亚马逊国内中转仓,平台将全程负责选品定价、流量推广、跨境物流与售后服务。这种模式彻底解放了中小卖家 —— 无需承担海外仓库存压力,无需投入资金投流竞价,甚至无需熟悉海外市场规则。
“以前在亚马逊主站卖 10 美元的饰品,光广告点击费就可能吃掉 2 美元利润。” 一位入驻 Bazaar 的义乌卖家透露,新模式下平台收取 15% 固定佣金,且提供流量扶持,“首批备货 5000 件,上线 3 天就出了 800 单,比主站半年销量还多。” 亚马逊内部数据显示,该模式可帮助卖家降低 45% 以上的履约成本。
2. 价格屠夫:20 美元封顶的 “白牌盛宴”
Bazaar 的定价策略极具攻击性:所有商品单价严格控制在 20 美元以内,核心品类如服装、配饰、小家电等均价仅 8-12 美元,部分家居用品甚至低至 3 美元。这一价格带精准瞄准对价格敏感的年轻群体与下沉市场用户,与 Temu 的核心客群直接重叠。
在商品选择上,平台主打 “无品牌负担” 的白牌商品,非白牌商品需隐去 logo 才能上架。目前已入驻的 3000 余家卖家以中国产业带工厂为主,亚马逊通过集中采购进一步压缩成本。“我们要让用户感受到‘闭眼买不心疼’的快感。” 亚马逊全球副总裁埃里克・布鲁克在内部会议中直言。
3. 物流革新:国内中转仓直送全球
为破解低价与时效的矛盾,Bazaar 搭建了 “中国中转仓 + 国际直邮” 的物流网络。卖家将商品送至深圳、义乌等 5 个国内仓,亚马逊通过包机运输至目标市场,再由当地合作物流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美国市场时效控制在 9-11 天,印度等亚洲市场仅需 2-3 天。
这种模式既规避了 FBA 海外仓的高昂费用,又比传统国际快递节省 30% 以上时间。更关键的是,通过集中清关,商品可享受美国 “满 800 美元免税” 等政策红利,进一步降低终端售价。物流专家测算,这套体系使单件商品的跨境物流成本从 12 美元降至 5 美元以下。
生死突围:亚马逊为何放下 “高贵身段”?
这场战略下沉并非主动选择,而是被市场倒逼的生存之战。数据显示,亚马逊的 “巨头焦虑” 已到临界点:
1. 增长乏力:主站用户被低价平台分流
2025 年三季度,亚马逊北美站活跃用户环比下降 3.2%,核心品类服装的市场份额被 Temu 蚕食 4 个百分点。Marketplace Pulse 的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有近 60% 的美国消费者在 Temu 或 Shein 购买过服饰类商品,其中 42% 表示 “减少了在亚马逊的消费频次”。
“价格是绕不开的核心因素。” 零售咨询专家迈克尔・扎克库尔分析,美国通胀压力下,消费者对 “性价比” 的敏感度提升 37%,“亚马逊主站均价 35 美元的 T 恤,在 Bazaar 能买到两件,这种差距足以改变消费习惯。”
2. 对手施压:Temu 的 “闪电战” 与 Shein 的 “快反优势”
中国跨境平台的夹击是最直接的推力。Temu 通过 “低价 + 补贴” 策略,上线两年就实现全球年活用户超 1.2 亿;Shein 则以每周上新 10 万款的快反能力占据年轻市场。两者共同掀起的 “低价风暴”,让坚守 “品牌 + 品质” 路线的亚马逊节节败退。
更令亚马逊警惕的是,Temu 已开始渗透高客单价品类,而 Shein 正测试 3 日达物流。“如果不主动反击,低价市场的失守可能蔓延到核心业务。” 布鲁克在内部邮件中坦言,推出 Bazaar 是 “遏制对手扩张的必要防御”。
3. 卖家流失:中小商家用脚投票
主站的高成本让中小卖家望而却步。2024 年数据显示,亚马逊主站第三方卖家的平均运营成本占比达 45%,其中广告费用同比上涨 22%。Gartner 的调查显示,99% 的中小卖家计划布局其他平台,中国卖家的流失率更是高达 38%。
Bazaar 的推出成为 “留客利器”。通过降低准入门槛、承担运营风险,亚马逊已吸引超 2000 家原本只做 Temu 的中国卖家入驻。“能同时对接亚马逊的流量和 Temu 的模式,没有理由拒绝。” 一位广州服饰工厂负责人表示。
暗战与隐忧:低价游戏的 “双刃剑”
尽管 Bazaar 开局迅猛,但亚马逊的 “下沉之路” 并非坦途。这场低价之战背后,潜藏着多重风险与争议:
1. 左右手互搏:主站与 Bazaar 的流量争夺
最棘手的难题是内部资源分配。Bazaar 与亚马逊主站共用用户池,但两者的定价策略与商品定位存在直接冲突 —— 主站的品牌商品均价是 Bazaar 的 3 倍以上。已有卖家反映,部分主站流量被导向 Bazaar,导致品牌商品销量下滑 5%-8%。
“这是典型的‘挖肉补疮’。” 电商分析师萨拉・格林指出,亚马逊试图用 Bazaar 守住低价市场,却可能动摇主站的 “品质” 定位,“一旦消费者形成‘亚马逊 = 低价白牌’的认知,高端品牌可能会流向沃尔玛或 Target。”
2. 供应链赌局:全托管模式的资金压力
全托管模式意味着亚马逊要承担库存、物流、售后的全部风险。按照规划,Bazaar 需储备超 10 亿美元的商品库存,且面临滞销商品的折价处理压力。2024 年 Temu 就因库存积压计提了 12 亿美元损失,这一幕可能在亚马逊重演。
更关键的是供应链控制权之争。为拿到最低价,亚马逊正直接对接中国产业带工厂,试图绕过贸易商。但这需要建立庞大的品控团队 —— 目前 Bazaar 的品控人员仅 300 人,而 Temu 在华已有 2000 人团队,“品控跟不上,低价只会变成低质的代名词。” 格林警告道。
3. 监管阴影:“低价倾销” 的政治风险
Temu 面临的 33 国监管调查,为 Bazaar 敲响了警钟。欧盟已明确表示,将 “密切关注” 亚马逊的低价策略是否构成倾销;美国国会也在酝酿新的跨境电商监管法案,拟对 “低于成本价销售” 的商品加征关税。
“亚马逊的体量决定了它更容易成为监管目标。” 扎克库尔分析,Temu 的母公司拼多多市值不足亚马逊的 1/5,而亚马逊一旦被认定为倾销,可能面临百亿级罚款,“这场低价战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
行业地震:全球电商进入 “拼刺刀” 时代
Amazon Bazaar 的上线,标志着全球电商竞争从 “差异化赛道” 进入 “同质化肉搏” 阶段。这场变革将重塑三大格局:
1. 中国模式的 “反向输出”
从被质疑 “低价倾销” 到被亚马逊效仿,中国跨境电商的全托管模式完成了 “从追随者到引领者” 的身份转变。“西方电商正在被中国模式颠覆,就像 15 年前零售业被电商颠覆一样。” 扎克库尔直言,这种模式的核心优势 —— 供应链整合能力与极致成本控制,是欧美企业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2. 卖家生态的 “重新洗牌”
Bazaar 的崛起将加速中小卖家的淘汰与整合。未来能存活的卖家,要么是拥有极致成本优势的源头工厂,要么是具备快速响应能力的产业带商家。贸易商、小批发商等中间环节将逐渐被平台取代,“品牌商 + 工厂 + 平台” 的三角关系将成为主流。
3. 消费者心智的 “认知重构”
低价不再是 “低质” 的代名词。Temu、Shein 与 Bazaar 的共同教育,让全球消费者接受了 “性价比消费” 理念。这倒逼传统零售商加速转型 —— 沃尔玛已重启 “10 美元以下商品专区”,Target 则推出自有白牌线,“以前比拼的是品牌溢价,现在比拼的是供应链效率。” 格林总结道。
结语:巨头下沉的代价与希望
从圣拉斐尔的机器人救市到亚马逊的低价突围,两场科技事件勾勒出当下的商业真相:无论是改造城市还是经营企业,固守既有路径只会被时代抛弃。圣拉斐尔用机器人突破传统基建的局限,亚马逊则用 Bazaar 打破对 “高端电商” 的执念,两者都在证明: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低头,而是能为解决核心问题及时调整方向。
对亚马逊而言,Bazaar 既是抵御对手的 “盾牌”,也是自我革命的 “尖刀”。它可能会牺牲短期利润,可能引发内部冲突,可能面临监管挑战,但这是应对市场变革的必要代价。而对全球电商行业来说,这场低价之战绝非零和博弈 —— 它将推动供应链效率的整体提升,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实在的福利,就像地形改造机器人让城市更安全宜居一样,最终实现产业与民生的双赢。
当亚马逊的低价 App 在全球手机屏幕上亮起时,一个更激烈、更高效、更贴近用户需求的电商新时代,已然拉开序幕。毕竟,再庞大的商业帝国,也抵不过消费者对 “物超所值” 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