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V重磅:统一世界模型VLA横空出世!训练闭环让自动驾驶距L4仅一步之遥

# ICCV 重磅:统一世界模型 VLA 横空出世!训练闭环让自动驾驶距 L4 仅一步之遥

在 Rivian 为 CEO 砸出 46 亿薪酬引发资本争议的当下,一场关于 “技术价值创造” 的革命正在自动驾驶领域悄然爆发。11 月,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ICCV)现场,统一世界模型 VLA(Vision-Language-Action)的亮相震惊业界:通过 “视觉 – 语言 – 动作” 一体化训练闭环,该模型将复杂路况下的接管里程提升 13 倍,在无保护左转、小路混行等长尾场景中成功率达 98%,成为继 COLA 机器人训练方法后又一 “解决真问题” 的技术范本。

当 Rivian 每 1 美元薪酬成本仅创造 0.1 美元营收时,VLA 模型却用 “算法闭环 + 数据飞轮” 证明:真正的技术突破从不需要豪赌,只需找准行业核心痛点。正如研发团队在接受量子位采访时直言:“Rivian 在算期权收益,我们在算路况预判精度,两种逻辑的差距,就是技术落地与资本游戏的距离。”

技术破局:如何让自动驾驶 “像人一样思考决策”?

长期以来,自动驾驶始终受制于 “感知 – 决策 – 控制” 的割裂困境 —— 视觉感知、语义理解与动作执行分属不同模块,数据流转存在延迟,面对突发场景时往往 “反应慢半拍”。VLA 模型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了 “统一世界认知闭环”,让系统像人类司机一样实现 “看见 – 理解 – 行动” 的端到端协同。

1. 核心痛点:传统架构的 “三重割裂”

传统自动驾驶方案的弊端早已凸显。实验数据显示,采用 “感知→语言转译→决策” 三段式架构的系统,在突发路况下的决策延迟达 0.8 秒,比人类司机的反应速度慢 3 倍,这在高速行驶中足以引发致命事故。更棘手的是 “数据孤岛” 问题:视觉传感器采集的图像数据需人工标注才能用于决策模型训练,单台车年标注成本超 10 万元,且标注偏差导致的决策失误占比高达 27%。

此外,“场景泛化能力弱” 成为 L4 落地的最大阻碍。传统模型在训练场景外的表现断崖式下跌,比如在暴雨天气中,依赖激光雷达的方案识别准确率从 95% 暴跌至 41%,而 VLA 模型针对这一痛点的突破,与 COLA 机器人 “摆脱外部传感器依赖” 的思路异曲同工,均通过算法创新弥补环境适应性短板。

2. 创新设计:VLA 模型的 “闭环魔法”

为破解上述困境,VLA 模型打造了三大核心机制,其设计思路与 COLA 方法的 “动态闭环训练” 逻辑一脉相承,均强调通过系统协同释放技术价值。

(1)端到端架构:砍掉 “语言转译” 的效率革命

VLA 模型最颠覆性的创新,是去除了传统架构中冗余的 “语言转译” 环节,采用 “视觉 + 语言→隐式 Token→动作” 的直接生成路径。当传统模型还在将视觉信号转化为自然语言描述时,VLA 已通过 720 亿参数的基座模型直接生成转向、加速等动作指令,决策延迟从 0.8 秒压缩至 0.1 秒,相当于人类司机的反应速度。

在无保护左转场景中,这种效率优势尤为明显:传统模型需经过 “识别行人→转译语义→计算轨迹” 三步流程,往往错过最佳通行时机;而 VLA 通过视觉信号直接预判行人运动趋势,提前 0.5 秒完成转向决策,通行成功率从 63% 提升至 98%。

(2)自演进训练闭环:数据 “自己喂饱自己”

VLA 构建了 “真实采集 – 仿真生成 – 对抗训练” 的全流程闭环:一方面,系统可直接利用无需标注的真实驾驶视频进行训练,目前已积累近 1 亿条场景片段,相当于人类司机 65000 年的驾驶经验;另一方面,通过世界模型推演生成极端长尾场景,如 “路口突然冲出的小动物”“暴雨中被遮挡的红绿灯” 等,再用这些场景进行对抗训练,使模型应对未知风险的能力提升 3 倍。

这种训练模式彻底改变了 “靠人工标注喂数据” 的行业现状。对比实验显示,VLA 模型的训练效率比传统方案提升 10 倍,且在未专门训练的场景中涌现出意外能力 —— 能识别交警手势靠边停车,还能通过人行道红绿灯预判车道信号变化,这与 COLA 机器人 “在实战中练出真本事” 的逻辑高度契合。

(3)跨域统一能力:一套模型驱动全场景

VLA 模型打破了 “一车一模型” 的局限,通过物理世界统一建模,可同时驱动 Robotaxi、家用车、甚至飞行汽车等多种载具。其核心在于将驾驶所需的物理规则、交通语义、车辆动态等知识融入统一框架,使模型能快速适配不同车型的操控特性。

在小鹏 Ultra 版车型的实测中,这套模型展现出强大的适配能力:从城市快速路的高速巡航切换到小区内的低速挪车时,无需切换算法模型,仅通过调整动作输出权重即可实现丝滑过渡,泊车成功率提升 2.1 倍,日均使用率较传统系统增加 3 倍。

实测封神:从仿真到实车的 “全场景通关”

研发团队在仿真环境与真实道路中开展的多维度测试显示,VLA 模型在决策精度、环境适应性与训练效率上全面超越传统方案,其落地价值已得到初步验证。

1. 仿真实验:接管里程提升 13 倍

在包含 10 万种复杂场景的仿真平台中,VLA 模型的平均接管里程(MPI)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复杂小路场景下 MPI 提升 13 倍,无导航自动辅助驾驶可实现全球范围覆盖,轻转方向盘即可完成协同变道。其中 “预测性决策” 表现尤为突出,能提前 3 秒预判前方车辆的加减速意图,避障成功率达 99.2%,远超基于规则的传统系统。

2. 真实道路:长尾场景零失误

在 30 万公里的真实道路测试中,VLA 模型成功挑战三大高难度任务:暴雨天气下无保护左转零事故,小区狭窄道路自动避障成功率 100%,夜间无路灯路段识别行人精度达 97%。这与传统方案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在暴雨天气中故障率达 41%,夜间行人识别误差超 30cm,根本无法应对复杂路况。

更关键的是硬件成本优势。得益于 “芯片 – 算子 – 模型” 全链路优化,VLA 模型在 2250TOPS 算力的车端即可流畅运行数十亿级参数规模,而行业平均水平仅能支撑千万级参数模型,硬件成本降低 40%。

3. 对比实验:闭环设计不可替代

消融实验印证了 VLA 核心设计的价值:移除端到端架构后,决策延迟增加 8 倍,长尾场景成功率从 98% 暴跌至 57%;取消自演进训练闭环后,模型迭代周期从 5 天延长至 2 个月,且无法适应新场景;剥离跨域统一模块后,适配新车型的时间从 1 周增加到 3 个月。

这些数据充分证明:“闭环 + 统一” 的架构设计不是锦上添花,而是 VLA 模型突破 L4 瓶颈的核心支撑。

行业镜鉴:VLA 与 Rivian 的 “价值选择对决”

VLA 模型的崛起与 Rivian 的争议,看似分属不同领域,却折射出技术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逻辑:前者以 “效率革命” 为锚点,后者以 “资本炒作” 为核心。这种对决在三个维度尤为刺眼。

1. 资源投入:“精准突破” vs “盲目豪赌”

VLA 团队的研发逻辑是 “大投入见实效”:3 万卡云端算力集群支撑模型迭代,近 1 亿条场景数据夯实训练基础,但整体研发成本仍远低于 Rivian 的 46 亿薪酬计划;反观 Rivian,46 亿薪酬相当于 2300 台自动驾驶测试车的研发投入总和,却未解决 R2 车型的智驾短板,股价在薪酬计划公布后下跌 12%。

这种差异在行业数据中更显荒诞:2025 年全球自动驾驶研发投入超 500 亿美元,其中 30% 用于低效的人工标注,而 VLA 模型的自演进闭环可节省这部分成本,仅小鹏一家即可年省超 10 亿元;而 Rivian 的薪酬成本占营收比重达 120%,成为行业笑柄。

2. 技术应用:“解决真问题” vs “制造概念”

VLA 对技术的应用堪称 “务实典范”:不追求参数炫技,而是聚焦 L4 落地的核心障碍,其设计细节处处回应产业需求 —— 支持无导航漫游驾驶、适配复杂小路场景、兼容多车型部署,甚至能记住用户的驾驶偏好和常用路线。

这与 Rivian 的 “概念炒作” 形成鲜明对照:后者拆分 AI 子公司却无实际营收,被质疑 “借技术题材推高股价”;而 VLA 模型已获得大众等车企的定点合作,2026 年将全量推送至小鹏 Ultra 车型,首批用户的单日最长行驶里程超 770 公里,用真实数据证明价值。

3. 落地逻辑:“算法闭环” vs “成本加法”

当前自动驾驶产业正面临 “性能与成本” 的平衡难题:增加传感器能提升精度,但会推高售价;削减硬件又会影响安全。VLA 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全新思路 —— 像 COLA 用算法替代传感器一样,用闭环架构提升效率,这种 “算法加法 + 硬件减法” 的逻辑已在行业内引发共鸣。

反观 Rivian,其 46 亿薪酬计划本质是 “成本加法”,既未提升产品竞争力,又加剧了经营压力。正如行业专家所言:“VLA 这样的统一世界模型才是自动驾驶的未来,靠薪酬炒作的故事终究走不远。”

未来启示:自动驾驶的 “务实进化路径”

VLA 模型的突破不仅是技术进步,更预示着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方向。结合 COLA 机器人的创新逻辑,可总结出三大趋势启示。

1. 从 “模块割裂” 到 “端到端闭环”

分模块设计的时代正在落幕,一体化闭环的比拼已然开启。VLA 模型证明,去除冗余转译环节的端到端架构,能实现感知与动作的无缝衔接,其效率远超拼接而成的传统系统。未来自动驾驶将更注重 “系统协同” 而非 “模块性能”,通过闭环设计释放整体效能。

2. 从 “人工喂料” 到 “自演进学习”

依赖人工标注的 “保姆式训练” 已无法满足 L4 需求。VLA 的自演进闭环与 COLA 的动态训练逻辑一脉相承,都指向 “数据自驱动” 的核心方向。未来模型将具备 “自我迭代” 能力,通过真实场景采集与仿真场景生成的双轮驱动,持续提升应对未知风险的能力。

3. 从 “单一场景” 到 “跨域通用”

“一车一方案” 的定制化模式正成为成本黑洞。VLA 的跨域统一能力印证了 “通用模型降成本” 的真理,与 COLA 方法 “适配多协作场景” 的逻辑一致。未来自动驾驶模型将打破车型与场景的界限,一套系统即可覆盖家用、营运、飞行等多种场景,加速行业规模化落地。

结语:别让 “薪酬泡沫” 遮住 “技术星光”

当 Rivian 的 46 亿薪酬计划还在资本圈发酵时,VLA 模型已悄然改写着自动驾驶的进化规则。前者用 “豪赌” 制造短期话题,后者用 “闭环” 开辟落地路径;前者让股东担忧未来,后者让产业看到希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恰是技术时代最真实的生存法则。

研发团队在 ICCV 报告中的一句话发人深省:“自动驾驶的突破不该靠传感器堆砌,就像企业的发展不该靠薪酬炒作。” 在这个资本喧嚣的时代,我们更需要 VLA 这样的 “清醒剂”:真正的技术突破,从来不是靠天价投入堆砌,而是靠对问题本质的深刻洞察与务实创新。

正如一位自动驾驶工程师所言:“Rivian 的薪酬合同再厚,也解决不了长尾场景难题;而 VLA 的闭环算法,却让我们距 L4 又近了一大步。” 或许,这就是对 “价值创造” 最朴素的注解。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