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百度猎户座大模型以开放姿态推动AI产业规范化发展的同时,全球网络犯罪战场正上演激烈攻防。据TechCrunch 11月13日独家报道,由欧洲刑警组织牵头,联合美、英、缅等12国警方开展的“净网之盾”行动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捣毁横跨东南亚、欧洲、美洲的三大跨国网络犯罪集团,抓获涉案人员2100余名,查扣非法资金超8亿美元。此次行动不仅揭露了网络犯罪产业化的惊人规模,更凸显出AI技术在犯罪与反诈博弈中的核心地位——当犯罪集团用AI升级诈骗手段时,警方也正借助智能技术构建全新防线。
行动直击:三大犯罪网络的“产业化帝国”
欧洲刑警组织在行动通报中指出,此次打掉的三大犯罪团伙已形成“分工明确、技术先进、跨境联动”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其业务覆盖从技术开发到洗钱分赃的全链条,受害群体遍布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幽灵网络”:AI深度伪造的“身份盗窃工厂”
总部位于缅甸妙瓦底的“幽灵网络”是此次打击的核心目标之一。该团伙利用AI语音克隆、实时深度伪造视频技术,构建了专门的“身份伪造车间”,可在30分钟内生成高度逼真的目标人物音视频。警方查获的证据显示,他们通过非法获取的社交平台数据,精准定位企业高管、老年人等群体,冒充亲属或公务人员实施诈骗。仅2024年,该团伙就通过伪造英国税务海关总署工作人员身份,骗取退税资金4700万英镑,相关案件占英国全年远程诈骗案的12%。行动中,警方在其园区内查获30台用于规避监管的“星链”接收设备,目前SpaceX已切断该地区2500台违规设备的网络连接。
2. “暗网银庄”:连接贩毒集团的洗钱枢纽
以越南胡志明市为据点的“暗网银庄”则专攻资金洗白业务,其创新性地与南美洲贩毒组织合作,构建了“虚拟货币+地下钱庄”的双重洗钱网络。该团伙开发的自动洗钱系统,可在24小时内将诈骗资金拆分至数千个虚拟货币账户,再通过东南亚线下赌场、珠宝店等实体渠道“变现”。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统计,2024年美国人因东南亚电信诈骗损失的100亿美元中,有近三成通过该网络完成洗钱。此次行动中,警方冻结了其关联的1200个虚拟货币钱包,追回资金2.3亿美元。
3. “钓鱼工坊”:定制化诈骗邮件的“量产基地”
藏身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钓鱼工坊”则是技术驱动型犯罪的典型代表。该团伙利用开源AI框架训练专用模型,可根据目标行业特性自动生成定制化钓鱼邮件,仅2025年上半年就向全球企业发送超10亿封诈骗邮件,成功入侵了200余家中小企业的内部系统。其开发的邮件内容生成器,能精准模拟不同企业的内部文风,甚至可根据收件人职位调整语气,诈骗成功率较传统手工编写提升4倍。
攻防博弈:AI成为犯罪与反诈的“双刃剑”
此次行动暴露的核心趋势的是,AI技术正全面重塑网络犯罪格局,形成“犯罪升级-技术反制”的动态循环。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专家指出,当前网络犯罪已进入“智能犯罪2.0时代”,技术工具的普及使犯罪门槛降低,而打击难度呈指数级上升。
犯罪端:AI让诈骗更“精准高效”
从此次查获的犯罪手段来看,AI技术的应用已贯穿诈骗全流程:在目标筛选阶段,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精准定位易受骗人群;在诈骗实施阶段,用语音克隆、深度伪造技术突破信任防线;在逃避打击阶段,借助智能脚本自动更换IP、加密通信内容。欧洲刑警组织《2025年欧盟严重有组织犯罪威胁评估》显示,使用AI技术的诈骗案件,其破案周期较传统案件增加60%,单次诈骗金额平均提升3倍。
反诈端:智能技术构建“主动防御网”
面对犯罪升级,警方的反诈手段也在向“AI化”转型。此次“净网之盾”行动中,国际警方联盟首次启用了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反诈系统,实现三大技术突破:一是通过语义分析技术,对全球暗网论坛进行实时监测,提前识别犯罪团伙的招募信息与作案计划;二是利用图像识别模型,快速比对深度伪造视频的细微破绽,准确率达91%;三是通过智能关联分析,在24小时内锁定了“暗网银庄”的1200个关联账户,较传统人工分析效率提升10倍。
关联前文:AI生态开放与反诈防线的“双向赋能”
此次国际反诈行动的技术突破,与前文王百度猎户座大模型的开放战略形成了深刻呼应。如果说百度的开放是为了让AI技术“向阳而生”,那么反诈领域的技术应用则是为了构筑AI发展的“安全底线”,二者共同推动AI产业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警方使用的反诈智能系统,其核心技术逻辑与猎户座等大模型高度同源——都依赖于海量数据训练与多模态理解能力。百度技术副总裁吴甜此前提及的“产业级知识融合”能力,在反诈场景中同样具备极高价值:通过整合全球诈骗案例库、犯罪手法特征数据,可训练出更精准的诈骗识别模型。正如行业专家所言:“百度开放大模型核心能力,不仅能赋能企业创新,更能为反诈等公益领域提供技术底座,让优质AI能力成为全民共享的‘安全资源’。”
值得警惕的是,犯罪集团正加速从“开源技术”中获取AI能力,形成新的安全挑战。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警告,即便核心犯罪基地被捣毁,犯罪组织仍可快速转移至非洲、东欧等监管薄弱地区。这要求全球不仅要加强执法协作,更需建立AI技术的“安全使用规范”,从源头遏制技术滥用。
未来挑战:从“打地鼠”到“筑高墙”的转型
尽管“净网之盾”行动取得重大成果,但网络犯罪的“打地鼠”困境仍未根本解决。犯罪集团的高流动性、技术手段的快速迭代,要求全球建立更完善的反诈体系:
-
技术层面:需推动反诈AI模型的开源共享,让中小国家警方也能获得优质技术支持,缩小“技术代差”;
-
协作层面:建立全球诈骗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犯罪线索的实时联动,切断犯罪集团的跨境转移通道;
-
行业层面:互联网企业与AI厂商需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如SpaceX切断违规“星链”设备、AI企业建立技术滥用监测机制。
结语:AI时代,攻防平衡决定未来走向
从缅甸妙瓦底的诈骗园区被捣毁,到百度猎户座大模型的开放,我们能清晰看到AI技术的双重面孔——它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也可能成为犯罪升级的工具。这场攻防博弈的最终走向,取决于技术发展与安全规范的平衡能力。
当AI大模型的开放生态不断壮大,当反诈的智能防线持续加固,技术的“向善力量”终将超越“作恶可能”。正如“净网之盾”行动负责人在记者会上所言:“我们今天用AI打击犯罪,明天更要让AI守护安全,这才是技术发展的真正意义。”未来,随着技术创新与全球协作的深度融合,网络空间的“安全高墙”终将取代“打地鼠”的被动局面,让AI真正成为人类的“安全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