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泡沫已吹大?《Equity》播客锐评:3 亿种子轮与空数据中心的疯狂游戏
“一边是初创公司拿 3 亿美元种子轮,一边是建好的 AI 数据中心空着一半 —— 这就是 2025 年 AI 行业最荒诞的现实。” 在 TechCrunch《Equity》播客最新一期节目中,主持人亚历克斯・威廉姆斯(Alex Wilhelm)的开场白直击行业痛点。这场聚焦 “AI 泡沫是否破裂” 的讨论,恰与激光雷达巨头 Luminar 因烧钱失控陷入生死局的消息形成强烈呼应,让科技圈重新审视:当资本狂热遭遇商业落地难题,这场 AI 盛宴究竟还能持续多久?
疯狂信号一:3 亿种子轮刷新纪录,资本赌局越开越大
播客中抛出的第一个 “泡沫证据”,便是 9 月震惊行业的 Periodic Labs 融资案 —— 这家由 OpenAI 前副总裁利昂・费杜斯(Leon Fedus)创办的初创公司,仅凭 “AI 加速科学研发” 的愿景,就斩获 3 亿美元种子轮融资,创下全球 AI 初创公司种子轮纪录。更夸张的是资本争抢的姿态:有投资人未等公司注册就递支票,有机构送上 “情书式” 投资意向书,a16z、英伟达等顶级玩家悉数入局,连贝佐斯、前谷歌 CEO 施密特都以天使投资人身份站台。
“这根本不是投资,是押注‘明星效应 + 赛道想象’的豪赌。” 播客嘉宾、风投机构 Felicis 合伙人彼得・邓(Peter Deng)坦言,自己当年正是那个 “忘写公司名就开价” 的投资人,但他强调这种狂热并非孤例:2025 年三季度,AI 行业种子轮平均金额突破 5000 万美元,较去年暴涨 300%,其中超 10 家未推出产品的初创公司融资额过亿。
这种非理性繁荣已传导至人才市场。播客中披露的数据显示,OpenAI、DeepMind 核心研究员跳槽初创公司的平均薪资涨幅达 400%,Periodic Labs 甚至用股权激励挖来 20 多位 AI 顶流研究者,其中有人放弃数百万美元期权投身 “泡沫游戏”。“大家都在抢‘下一个大模型’的船票,却没人问船要开向哪里。” 威廉姆斯的调侃戳中行业痛点。
疯狂信号二:数据中心建得比需求快,空置率逼近 20%
与融资端的狂热形成反差的,是基础设施端的 “虚火”。播客援引美国银行最新报告指出,2025 年全球 AI 数据中心建设投资已突破 2000 亿美元,但实际算力利用率不足 60%,部分新建数据中心空置率甚至达到 40%。“客户签了意向书就敢动工,结果芯片到不了货,模型训练需求又没跟上,最后只能空着吃灰。” 嘉宾、数据中心运营商 Coresite 高管艾米丽・张(Emily Zhang)透露,这种 “先建后等” 的模式在硅谷已成常态。
更致命的是算力供需错配。播客中提到,当前闲置的多是适配旧款 GPU 的低端数据中心,而能支撑 GPT-5 级模型训练的高端数据中心仍一柜难求。这种结构性失衡让资本陷入两难:不建怕错失机会,建了又可能沦为 “沉没成本”。这与 Luminar “投了 2 亿研发却跟不上技术迭代” 的困境如出一辙 —— 都是在行业转型期押错了资源投向。
美国银行在报告中进一步预警,这种 “建设狂热” 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随着美联储维持高利率,数据中心运营商的融资成本飙升,已有 3 家中小厂商因债务违约被迫停业。“Luminar 的今天,可能就是某些数据中心公司的明天。” 张艾米丽的话引发嘉宾共鸣。
泡沫会破吗?嘉宾吵翻:是 “技术革命” 还是 “重复历史”
围绕 “泡沫是否会破裂”,播客嘉宾形成鲜明对立。彼得・邓坚持 “这是技术革命,不是泡沫”:“Periodic Labs 瞄准的半导体散热、超导材料等赛道,传统研发周期要 10 年,AI 能缩短到 3 年,这种效率提升值得资本下注。” 他以该公司为例,其已与芯片厂商合作优化散热材料,初步结果显示研发周期缩短 60%,商业价值已现。
但美国银行分析师戴维・巴博萨(David Barbosa)持相反观点:“纳斯达克 100 指数因 AI 涨了 85%,但真正盈利的 AI 公司不足 5%—— 这和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的剧本一模一样。” 他在播客中强调,当前 AI 行业正面临 “政策 + 市场” 双重风险:美国激进的关税政策推高芯片成本,而企业客户对 AI 工具的付费意愿正在下降,“当资本退潮,没盈利的公司都会裸泳”。
主持人威廉姆斯则给出折中判断:“泡沫会破,但不是全破。” 他以 Luminar 的教训类比:“和激光雷达行业一样,AI 领域最终活下来的,一定是‘技术壁垒 + 现金流’双优的玩家。3 亿种子轮能买时间,但买不来商业落地能力。” 这番话恰好呼应了民生证券此前的结论:无论是硬件还是 AI 行业,“讲故事融资” 的时代都已结束。
泡沫中的生存法则:别学 Luminar,要做 “抗破局者”
播客最后,嘉宾们一致认为,AI 行业的 “泡沫筛选” 已悄然开始,幸存玩家需避开 Luminar 式的陷阱。邓彼得提出三个关键标准:首先要聚焦 “AI + 垂直场景”,像 Periodic Labs 绑定科研赛道那样,避免通用 AI 的同质化竞争;其次需控制 “烧钱效率”,研发投入要与商业化进度匹配,不能陷入 “投入越高越落后” 的循环;最后要搭建多元现金流,不能依赖单一客户或融资输血。
美国银行的预测则为行业降温:未来两年 AI 行业将出现 “高回报与高波动并存” 的格局,部分细分领域可能出现 30% 以上的企业淘汰率,与激光雷达行业的洗牌节奏高度重合。“Luminar 的悲剧告诉我们,没有商业闭环的烧钱都是自杀。” 巴博萨强调,当前 3 亿种子轮的背后,其实是资本 “赌对一个就回本” 的无奈 —— 在泡沫破裂前,他们必须找到真正的 “抗周期选手”。
节目尾声,威廉姆斯抛出的问题引人深思:“当 Periodic Labs 花完 3 亿美元时,会成为下一个 OpenAI,还是下一个 Luminar?” 答案或许要等资本退潮后才能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2025 年这场 AI 泡沫游戏,已经到了 “有人狂欢、有人离场” 的关键节点。正如一位嘉宾所言:“泡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泡沫中忘了怎么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