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万亿薪酬遭狙击!挪威主权基金投反对票,马斯克与特斯拉的命运赌局迎决战
“这不仅是关于钱,更是关于特斯拉的未来。” 距离 11 月 6 日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仅剩两天,全球最大主权财富基金 —— 挪威主权财富基金的一纸反对声明,给马斯克高达 1 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蒙上浓重阴影。2025 年 11 月 4 日,该基金通过官网明确宣布,将对这项 “企业史上规模最大的 CEO 薪酬协议” 投下反对票,同时反对两名特斯拉董事连任。在加州公务员退休系统(CalPERS)跟进反对、两大 proxy 咨询公司提前发难的背景下,这场裹挟着控制权争夺与战略走向的投票,已从单纯的薪酬争议升级为决定特斯拉命运的 “信任公投”。
风暴核心:1 万亿薪酬方案的 “三重真面目”
看似天文数字的薪酬协议,实则是马斯克与股东之间一场绑定未来十年的高风险对赌。这份经特斯拉董事会重新设计的方案,暗藏着业绩目标、控制权争夺与战略押注的复杂逻辑:
对赌标的:八项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与传统薪酬不同,马斯克的收入完全与业绩挂钩,需在十年内达成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目标才能解锁全部权益:
-
核心量化指标:特斯拉市值需从当前 1.56 万亿美元飙升至 8.5 万亿美元,调整后 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要从 2024 年的 170 亿美元暴涨至 4000 亿美元,增幅超 20 倍;
-
产品落地要求:十年内需销售 1200 万辆汽车、交付 100 万台 Optimus 人形机器人、投放 100 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同时 FSD 订阅用户增至 1000 万;
-
实际价值测算:若目标全部达成,马斯克将获得价值最高 8780 亿美元的股票(扣除授予成本后),其持股比例将从 13% 提升至近 25%。
特斯拉董事长罗宾・丹霍姆在致股东信中直言,这一方案的核心是 “留住并激励马斯克至少再领导公司七年半”,尤其在自动驾驶与 AI 赛道的关键拐点,其个人能力对公司成败 “至关重要”。
争议焦点:被质疑的 “三重风险”
反对声浪的背后,是机构投资者对方案合理性的深度担忧,挪威主权财富基金的表态极具代表性:
-
股权稀释危机:按照方案规模,大量新股授予将显著稀释现有股东权益。以当前市值测算,仅为马斯克预留的股权池就占总股本的 12%,这意味着普通股东的收益将被摊薄;
-
关键人物风险:方案未设置任何 “风险缓释机制”,反而通过提升持股比例强化马斯克的个人控制权。机构投资者警告,将特斯拉的未来完全绑定于单一负责人,可能导致战略僵化与决策独断;
-
董事会独立性缺失:ISS 与 Glass Lewis 两大咨询公司直指,特斯拉董事会未能履行监督职责,方案设计 “过度偏袒管理层”,尤其在去年旧方案被特拉华州法院裁定无效后,新方案仍未解决核心缺陷。
本质诉求:马斯克的 “控制权保卫战”
薪酬争议的核心,实则是马斯克对公司战略主导权的争夺。他在社交平台坦言,将持股比例提升至 25% 是 “确保战略方向不被激进股东颠覆” 的平衡点,“既能主导 AI 相关决策,又不会多到无法被罢免”。其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2024 年特拉华州法院裁定旧薪酬方案无效时,就有激进股东提议削弱其控制权。对马斯克而言,这份薪酬方案本质是 “用业绩换权力” 的保障。
博弈升级:机构阵营的 “分裂与对抗”
随着投票日临近,资本市场已分裂为鲜明的两大阵营,双方的角力不仅决定薪酬方案的命运,更可能影响特斯拉的股价走势与战略稳定性。
反对派:从主权基金到咨询巨头的联合狙击
目前公开反对的力量已形成 “三位一体” 的格局,且仍在扩大:
-
主权基金领衔:挪威主权财富基金作为特斯拉第七大股东(持股 1.12%,市值 170 亿美元),其反对声明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该基金明确表示,虽认可马斯克的历史贡献,但方案 “规模失控、风险未控”,同时反对艾拉・埃伦普瑞斯等两名董事连任,直指董事会 “未能维护股东利益”;
-
公共养老金跟进:美国最大公共养老金 CalPERS 已确认将投反对票,其持有约 500 万股特斯拉股票,市值 23.4 亿美元,进一步壮大反对派声势;
-
专业机构背书:ISS 与 Glass Lewis 早在 10 月就发布报告,以 “金额过高、稀释严重、程序瑕疵” 为由反对方案,给机构投资者提供了决策依据。
受此影响,特斯拉 11 月 4 日美股盘前股价下跌超 2%,市场对投票结果的担忧开始显现。
支持派:董事会与 “马斯克信徒” 的坚守
特斯拉董事会与部分长期投资者仍在全力游说支持:
-
董事会力挺:丹霍姆在致股东信中警告,若方案被否决,特斯拉可能失去马斯克的 “时间、才华与远见”,尤其在 AI 与自动驾驶的关键竞争期,领导层不稳定将致命;
-
战略绑定论:支持者认为,方案将马斯克的利益与公司长期发展深度绑定,只有他能推动 Robotaxi、人形机器人等 “烧钱且长周期” 的战略落地。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马斯克的个人号召力是特斯拉吸引 AI 与工程人才的核心磁场;
-
散户基础:大量散户投资者视马斯克为 “科技先知”,其过往带领特斯拉从濒临破产到市值万亿的经历,让这部分群体更愿意相信其战略判断力。
摇摆者:巨头机构的 “沉默博弈”
目前决定投票走向的关键,在于贝莱德、先锋领航、道富等持有大量股份的顶级机构投资者。这些机构合计持股比例超 20%,其态度尚未公开,但可能更关注方案对股价的实际影响。摩根士丹利预测,若方案通过,短期可能提振市场对特斯拉长期战略的信心;若被否决,股价可能暴跌超 10%,市值蒸发超 1560 亿美元。
命运分叉:投票结果的 “两种未来”
这场投票已成为特斯拉发展的 “分水岭”。无论结果如何,都将深刻改变公司的治理结构、战略节奏与市场预期。
若方案通过:“强人治企” 模式的强化
马斯克将获得更稳固的控制权与明确的激励,特斯拉可能进入 “加速冲刺期”:
-
战略提速:Robotaxi、Optimus 等前沿业务的资源投入可能进一步加大,马斯克的 “激进目标” 将成为公司核心 KPI;
-
控制权集中:25% 的持股比例将让马斯克拥有对重大决策的否决权,有效抵御激进股东的挑战,但也可能加剧 “一言堂” 风险;
-
短期利好:市场可能将方案通过解读为 “战略确定性增强”,股价或迎来反弹,但长期需持续达成业绩目标才能支撑估值。
若方案否决:“不确定性” 的连锁反应
这将被视为对马斯克的 “不信任投票”,引发一系列连锁风险:
-
** leadership 危机 **:马斯克已明确表示,若方案被否,可能离开特斯拉或辞去 CEO 职务,直接引发领导层动荡与继任者危机;
-
战略失焦:Robotaxi、人形机器人等依赖长期投入的业务可能被缩减或调整,短期盈利压力增大,特斯拉可能从 “科技公司” 回归 “车企” 定位;
-
市场冲击:摩根士丹利警告,股价可能出现 “恐慌性抛售”,关键人才流失加剧,熊市情景下的估值预测可能成真。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 “关键人物风险” 的显性化 —— 投资者将被迫重新评估 “特斯拉是否离开马斯克仍能成功”,这可能彻底改变公司的估值逻辑。
治理反思:科技巨头的 “权力平衡之困”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争议都暴露了科技巨头在 “强人领导” 与 “公司治理” 之间的普遍困境:特斯拉的成功离不开马斯克的远见与执行力,但过度依赖个人也埋下了风险隐患。挪威主权财富基金的反对,本质是对 “公司治理现代化” 的诉求 —— 即使是天才领导者,其薪酬与权力也应受到合理约束。
这种矛盾在科技行业并非个例:苹果在乔布斯之后通过完善治理实现平稳过渡,而部分依赖创始人个人魅力的公司则在领导层变动后迅速衰落。特斯拉若想在马斯克之后仍能持续发展,建立既能留住核心人才、又能防范个人风险的治理机制,或许比单一薪酬方案更重要。
结语:当 “远见” 遭遇 “规则”
从特拉华州法院裁定旧方案无效,到挪威主权基金投下反对票,马斯克的 1 万亿薪酬方案始终在 “个人远见” 与 “治理规则” 的碰撞中前行。对马斯克而言,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薪酬谈判,而是捍卫其战略主导权的 “生死战”;对特斯拉股东而言,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投票,而是在 “短期收益” 与 “长期愿景” 之间的艰难抉择;对整个科技行业而言,这则是一次关于 “如何平衡创始人价值与公司治理” 的公开试验。
11 月 6 日的股东大会终将揭晓答案。但无论结果如何,有一点已经明确:特斯拉再也无法回到 “仅凭马斯克个人意志就能前行” 的时代。当公司体量达到万亿级别,当业务涉及汽车、AI、机器人等多个赛道,如何构建更成熟的治理体系,如何在 “强人领导” 与 “集体决策” 之间找到平衡,将是特斯拉比达成业绩目标更艰巨的长期课题。而这场关于 1 万亿薪酬的博弈,或许只是这场转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