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动车战事未歇,Rivian 分拆 Mind Robotics 入局机器人,车企新战场开打
“当汽车的轮子开始长出‘手脚’,出行巨头的战场早已不止于公路。”2025 年 11 月 4 日,美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Rivian 通过 TechCrunch 独家宣布,正式分拆旗下机器人业务成立独立公司 Mind Robotics,专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商业化。这是继 2025 年 3 月剥离电动自行车业务打造 “独角兽” Also 之后,Rivian 半年内第二次重大业务分拆。在特斯拉 Optimus 即将试产、小鹏 IRON 机器人进驻 4S 店的行业背景下,这场 “造车派” 的机器人跨界战,正从零星试水升级为全面混战。
分拆背后:一场 “技术复用” 的战略棋局
Rivian 选择此时押注机器人赛道,绝非跟风蹭热点,而是基于 “技术同源、生态互补、增长破局” 的三重考量,其分拆模式更延续了此前孵化 Also 的成功经验:
核心架构:“母公司护航 + 独立运营” 的轻资产模式
与多数车企 “自研自造” 的重模式不同,Rivian 为 Mind Robotics 设计了灵活的发展框架,兼顾资源支持与创新活力:
-
股权与管控:Rivian 保留 Mind Robotics 40% 的战略股权,委派原自动驾驶研发负责人 Mike Bell 担任新公司 CEO,同时允许其独立融资与决策 —— 这与孵化 Also 时 “保留少数股权、放手市场化运作” 的策略一脉相承,既降低母公司财务压力,又赋予新业务快速试错的空间。
-
技术输血:Mind Robotics 直接共享 Rivian 的三大核心技术资产:自动驾驶的激光雷达感知系统、电动车的三电能源管理技术,以及用于车辆控制的 AI 决策算法。据内部人士透露,这种技术迁移使核心研发周期缩短了至少 18 个月。
-
场景协同:双方已规划明确的协同路线:Mind Robotics 的首款产品将是面向物流仓储的搬运机器人,专为 Rivian 的电动皮卡配送场景设计;未来还将开发家用服务机器人,与 Rivian 汽车实现 “车机 – 机器人” 互联,构建覆盖出行与居家的智能生态。
时机选择:踩中 “车企跨界” 与 “AI 爆发” 的双重风口
Mind Robotics 的诞生,恰值机器人赛道的关键爆发期。高盛预测 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 380 亿美元,而近 20 家车企已扎堆入局,形成 “技术迁移 + 供应链复用” 的独特优势:
-
技术红利:正如赛力斯与字节跳动的合作所印证的,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可直接迁移至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三电系统稍加改造就能成为机器人的能源核心。Rivian 的 Quad-Motor 独立驱动技术,能让机器人实现更精准的步态控制,这是传统机器人公司难以比拟的优势。
-
市场窗口期:目前行业仍处于 “技术验证向量产过渡” 的阶段:特斯拉 Optimus 要 2025 年底才试产,小鹏 IRON 尚未大规模落地。Mind Robotics 若能在 2026 年推出首款量产产品,有望抢占 “车企系机器人” 的第二梯队先机。
技术内核:从 “造车能力” 到 “机器人基因” 的迁移密码
Rivian 给 Mind Robotics 的 “嫁妆”,是其在电动车领域积累的硬核技术。这些看似为汽车设计的能力,正在机器人身上焕发新价值:
1. 感知系统:把 “车规级眼睛” 装给机器人
Mind Robotics 的核心竞争力始于感知层,直接复用 Rivian 汽车的车规级硬件与算法:
-
采用与 R1T 皮卡同源的激光雷达 + 8MP 摄像头组合,测距精度达 0.1 米,环境识别准确率超 99.2%,能轻松应对仓库昏暗环境或雨天户外场景 —— 这比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感知系统可靠性提升 40%。
-
引入 Rivian 的 “多模态融合算法”,可同时处理视觉、触觉、听觉数据,使机器人能完成 “识别易碎品 – 调整抓取力度 – 精准放置” 等复杂任务,这一能力已在汽车零部件分拣场景中通过测试。
2. 能源与运动:电动车技术的 “降维打击”
在机器人的 “动力与骨骼” 层面,Rivian 的三电技术形成天然壁垒:
-
搭载定制化的 2170 电池组,采用车规级热管理系统,使机器人续航达 8 小时,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 60%;快充 15 分钟即可恢复 80% 电量,满足全天候作业需求。
-
移植 Quad-Motor 独立驱动技术,开发出 “四轮 + 机械臂” 的复合底盘,机器人既能在仓库内高速移动(时速达 5km/h),又能通过机械臂完成拧螺丝、装配等精细操作,重复定位精度达 ±0.02 毫米。
3. AI 大脑:让机器人听懂 “出行场景的语言”
Mind Robotics 与 Rivian 的车机系统团队联合开发了专属 AI 模型,聚焦 “出行相关场景” 的智能决策:
-
针对物流场景训练的 “货物规划算法”,可根据 Rivian 皮卡的货厢尺寸自动优化装载方案,空间利用率提升 25%;
-
植入 “人车协同逻辑”,机器人能通过车机系统提前接收用户行程信息,在车主抵达前完成行李搬运、充电桩对接等准备工作,目前该功能已在 Rivian 的测试社区完成 1000 次以上验证。
行业震动:车企机器人赛道的 “三国杀” 升级
Mind Robotics 的入局,让本就热闹的车企机器人战场更添变数。目前行业已形成三大阵营,竞争逻辑从 “技术比拼” 转向 “生态卡位”:
第一阵营:特斯拉、小鹏的 “全栈自研派”
以特斯拉 Optimus 和小鹏 IRON 为代表,坚持从硬件到算法的全链条自研,目标直指人形机器人:
-
特斯拉 Optimus 已在电池工厂承担电芯分拣任务,计划 2026 年将成本降至 2 万美元,靠的是汽车供应链的规模化优势;
-
小鹏 IRON 能在 4S 店冲咖啡、做导购,其环境感知技术直接源自小鹏汽车的 XNGP 系统,2025 年第四季度将推出下一代超类人机型。
Mind Robotics 与它们的差异在于 “场景聚焦”—— 暂不涉足人形机器人,而是从物流、出行辅助等垂直场景切入,商业化路径更清晰。
第二阵营:赛力斯、广汽的 “生态合作派”
通过与科技公司联手补全技术短板,快速推进产品落地:
- 赛力斯与字节跳动火山引擎合作,利用豆包大模型强化机器人的语言理解能力,主攻工厂质检与家庭服务场景;
-
广汽推出第三代人形机器人 GoMate,搭载自研关节驱动技术,已在汽车生产线承担拧螺丝等工作。
Rivian 的分拆模式则更为灵活,既保留技术控制权,又能通过独立融资加速迭代,避免了合作模式中可能出现的权责纠纷。
第三阵营:奇瑞、理想的 “场景试水派”
采取 “单点突破” 策略,先聚焦特定场景验证技术:
- 奇瑞的墨甲机器人即将开启招商,主打 4S 店导购与售后检测,已采购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备战量产;
-
理想汽车明确表示 “100% 会做人形机器人”,但目前仅在预研阶段,重点探索与家庭场景的结合。
相比之下,Mind Robotics 起步即有明确的商业化目标,且背靠 Rivian 的场景资源,落地速度可能更快。
现实挑战:从 “实验室” 到 “市场” 的三重门槛
尽管手握技术王牌,Mind Robotics 仍需跨越量产、成本、生态三大难关,这也是所有车企系机器人公司的共同痛点:
量产能力:车规级标准能否 “下沉”?
Rivian 虽有汽车制造经验,但机器人的量产逻辑截然不同:
- 机器人的机械臂、精密减速器等部件公差要求达微米级,远超汽车零部件标准,Rivian 需重新搭建供应链体系,目前已与日本纳博特斯克达成减速器采购协议,但产能爬坡仍需时间。
-
据行业测算,一款工业机器人的量产良率需达到 95% 以上才能盈利,而 Mind Robotics 目前的原型机良率仅 82%,短期内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成本控制:“降维打击” 为何难降成本?
尽管复用了汽车技术,Mind Robotics 的成本压力仍不容忽视:
-
首款物流机器人的原型机成本约 12 万美元,是传统工业机器人的 2 倍多。核心原因在于车规级部件价格偏高 —— 其搭载的激光雷达单价达 3000 美元,而工业级产品仅需 1500 美元。
-
如何在 “可靠性” 与 “成本” 间找到平衡,成为 Mike Bell 团队的首要课题。目前方案是 “核心部件车规级、非核心部件工业级”,目标将量产成本降至 5 万美元以内。
生态闭环:“造车思维” 能否适配机器人场景?
Rivian 的出行生态优势,短期内难以转化为机器人的市场优势:
-
目前 Mind Robotics 的客户仅锁定 Rivian 自身及少数合作伙伴,缺乏外部订单验证。而特斯拉、小鹏已通过自家工厂或 4S 店完成初步场景落地,形成 “技术 – 数据 – 迭代” 的闭环。
-
机器人的客户需求高度碎片化,从仓库物流到家庭服务,每个场景都需定制化开发,这与汽车的标准化生产逻辑相悖,考验团队的快速响应能力。
未来推演:车企机器人的 “三条进化路径”
Mind Robotics 的探索,折射出车企跨界机器人的未来方向。未来 2-3 年内,行业将呈现清晰的分化趋势:
1. 场景垂直化:先做 “专业工匠” 再当 “全能管家”
像 Mind Robotics 这样聚焦垂直场景的玩家,可能先在细分领域建立优势:
-
短期(2026 年):主攻汽车产业链相关场景,如零部件仓储、车辆装配辅助、售后检测等,利用 Rivian 的行业资源快速起量;
-
中期(2027-2028 年):拓展至电商物流、商超配送等通用场景,通过与亚马逊(Rivian 的早期投资方)合作打开外部市场;
-
长期(2030 年后):再切入家庭服务场景,推出与汽车联动的家用机器人。
2. 技术模块化:从 “专属定制” 到 “平台化输出”
借鉴汽车行业的模块化思路,机器人技术将走向平台化:
-
Rivian 可能将 Mind Robotics 的感知系统、能源模块打包成 “机器人技术套件”,对外授权给传统机器人公司,既分摊研发成本,又积累行业数据。
-
这种模式已被特斯拉验证可行 —— 其自动驾驶算法正逐步向其他车企开放,未来机器人技术的模块化输出可能成为新的盈利点。
3. 生态协同化:“车 – 机器人” 成为新物种
随着技术成熟,“汽车与机器人的边界将逐渐模糊”:
-
设想场景:Rivian 皮卡抵达目的地后,车尾自动伸出机械臂卸载货物,随车机器人负责上门配送;或家用机器人提前接收车机指令,在车主回家前启动家居设备。
-
这种 “移动载体 + 智能终端” 的组合,可能成为车企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公司竞争的终极壁垒,而 Mind Robotics 已提前埋下协同的技术伏笔。
结语:当车轮上的巨头学会 “造手脚”
从分拆 Also 布局微出行,到成立 Mind Robotics 进军机器人,Rivian 的战略意图愈发清晰:它不想只做一家 “造电动车的公司”,而是要成为 “智能出行生态的构建者”。这种布局与微软通过开放合作构建 AI 生态、Spotify 用视频化重塑播客行业的逻辑异曲同工 —— 科技公司的终极竞争力,在于能否跳出单一产品的局限,用生态思维定义新市场。
Mind Robotics 的成败,或许不取决于它能造出多先进的机器人,而在于 Rivian 能否真正摆脱 “造车思维” 的束缚。毕竟,机器人不是 “没有轮子的汽车”,就像视频播客不是 “加了画面的音频”,它们都有自己的技术逻辑与用户需求。
对于行业而言,Mind Robotics 的入局让车企机器人赛道的竞争更具看点。当特斯拉的 Optimus 在工厂里挥动手臂,当小鹏的 IRON 在展厅里冲泡咖啡,当 Rivian 的机器人在仓库里搬运电池,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物种的诞生 —— 它们或许不会像《变形金刚》那样酷炫,但终将以更务实的方式,改写出行与生活的边界。而这场变革的主角,注定是那些既能造好 “车轮”,又能造好 “手脚” 的科技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