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力进入智能协同时代:商汤科技林海分享 AI 基础设施绿色转型思路
当昆仑万维的 SkyReels 用 “画布 + 对话” 让 AI 创作触手可及时,支撑这一切的算力基础设施正深陷 “成长的烦恼”:一个大型数据中心的年耗电量堪比中小城市,2025 年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预计将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4% 以上。在这场算力与能耗的博弈中,商汤科技副总裁林海在近日的行业峰会上抛出重磅观点:“算力的下一场革命不是规模扩张,而是智能协同 —— 通过算电联动、软硬适配、生态共建三重协同,让每一度电都产生最大价值。” 这一绿色转型思路,为 AI 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破局能耗困局:算电协同的 “双向奔赴”
“传统算力中心是‘电老虎’,而智能时代的算力中心应是‘能源调节器’。” 林海在演讲中直指行业痛点。商汤提出的 “算电协同” 并非简单的绿电供应,而是通过 AI 技术实现电力与算力的动态匹配,构建 “发电 – 储能 – 算力 – 应用” 的闭环生态,这与国家《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中 “2025 年底算力电力双向协同机制初步形成” 的要求高度契合。
在商汤临港 AIDC(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这一理念已落地为可复制的实践样本。该中心创新性采用 “风光储 + 液冷” 的混合架构:屋顶铺设的光伏板年均提供 120 万千瓦时绿电,配套的储能系统可存储 4 小时满负荷电力,应对风光发电的波动性;而 AI 智能调度系统则扮演 “大脑” 角色 —— 通过分析未来 24 小时的天气数据预测发电量,结合大模型训练、推理任务的算力需求,自动调整计算负载与电力分配。例如,在光伏出力高峰的正午,系统优先调度高耗能的模型训练任务;夜间则切换至推理服务,同时将多余电力存入储能单元。
“这种协同带来的效益是颠覆性的。” 林海透露,临港 AIDC 的 PUE 值已降至 1.15 的行业顶尖水平,较传统数据中心降低 40% 以上,绿电使用率稳定在 85%,每年减少碳排放超 3 万吨。更值得关注的是其 “反向赋能” 价值:通过参与电网的需求响应,数据中心可在用电高峰时段主动削减非核心负载,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调节资源,实现算力与电力的双向共赢。
深挖效能潜力:软硬协同的 “底层优化”
如果说算电协同是 “开源”,那么软硬协同就是 “节流”。在林海看来,当前行业存在的 40 余种芯片与 40 余个软件栈互不兼容的 “MXN 重复适配” 困境,是算力浪费的重要根源。商汤的解法是从底层打通芯片、框架与模型,通过深度适配实现效能倍增。
这一策略在商汤与寒武纪的战略合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双方聚焦寒武纪思元 370 芯片与商汤 “日日新 SenseNova V6” 大模型的协同优化:通过联合重构算子库,将多模态推理效率提升 30% 以上;借助寒武纪 MLU-Link 接口的多芯片互联能力,构建支持万卡级集群的分布式算力方案,满足万亿参数大模型的训推需求。这种 “芯片级算力供给 + 模型级智能输出” 的组合,让硬件性能得到极致释放。
商汤自研的 “训推一体化” 技术进一步放大了软硬协同的价值。传统模式下,训练与推理需两套独立算力资源,利用率常低于 50%;而商汤通过统一调度平台,可将训练完成后的闲置算力自动分配给推理任务,临港 AIDC 的算力资源利用率因此提升至 9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相当于用同样的电力,跑出了两倍的算力效果。” 林海形象地比喻道。
构建生态合力:产业协同的 “价值网络”
“绿色转型不是一家企业的独角戏,而是全产业链的合唱。” 林海强调,商汤的目标是打造开放的绿色算力生态,让中小企业也能享受到技术进步的红利。这种生态协同体现在三个维度:
技术标准共建
商汤联合寒武纪、联通等企业发起 “绿色算力联盟”,制定从芯片适配、电力调度到碳排放核算的统一标准。例如,联盟推出的 “算力能效指数”(CEI),将 PUE、绿电使用率、算力利用率等指标整合为综合评分体系,为企业选择算力服务提供量化依据,倒逼行业从 “比规模” 转向 “比效能”。
区域生态落地
在长三角、粤港澳等 AI 产业密集区,商汤正打造 “绿色算力枢纽”。以上海临港为例,商汤 AIDC 不仅为本地企业提供算力服务,还通过 400G 高速网络接入 “东数西算” 国家枢纽节点,将东部的算力需求与西部的绿电资源精准匹配。目前,该枢纽已服务超过 200 家企业,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达 60%,帮助它们降低 30% 的算力成本。
应用场景赋能
生态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应用体现。商汤将绿色算力与行业需求深度绑定,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打造标杆案例。例如,为某汽车制造商提供的 “AI 质检 + 绿色算力” 方案,通过软硬协同优化的工业视觉模型,在保证检测精度的前提下,将单条产线的算力能耗降低 50%;而在智慧交通场景中,边缘计算节点与中心算力的协同调度,实现了交通数据的实时分析与低功耗运行。
行业启示:绿色算力的 “三重价值”
林海提出的智能协同思路,不仅为商汤赢得了市场认可 —— 其 GenAI IaaS 市场份额已稳居前三,位列行业第一梯队,更对整个 AI 产业具有深远意义:
战略价值:响应 “双碳” 与安全需求
在国家 “双碳” 战略与 “人工智能 +” 行动的双重驱动下,绿色算力已成为核心竞争力。商汤的转型实践证明,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可实现算力安全与低碳发展的统一,为国产 AI 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提供了范本。
经济价值:降低产业转型成本
中小企业是 AI 应用的主力军,但高昂的算力成本常让其望而却步。商汤通过生态协同提供高性价比的绿色算力服务,例如与阿里云合作的 “万卡绿色算力项目”,实现了算力的弹性扩容与按需付费,大幅降低了企业智能化转型的门槛。
技术价值:定义下一代算力标准
从算电协同的动态调度到软硬协同的效能优化,商汤的探索正推动算力基础设施从 “硬件密集型” 向 “智能密集型” 转变。这种转变不仅解决了当前的能耗问题,更构建了技术壁垒,为应对未来指数级增长的算力需求奠定了基础。
结语:算力革命的 “绿色答案”
当硅谷巨头还在为算力资源激烈争夺时,商汤等中国企业已率先给出算力可持续发展的 “绿色答案”。林海提出的智能协同思路,打破了 “算力增长必然伴随能耗攀升” 的惯性认知 —— 通过算电协同实现能源高效利用,通过软硬协同挖掘效能潜力,通过生态协同放大产业价值,让绿色成为 AI 算力的底色。
正如林海在演讲结尾所言:“AI 的终极目标是赋能世界,而不是消耗世界。当每一个大模型的训练都能用上清洁能源,每一次 AI 创作都依托高效算力,技术进步才真正具有了可持续的生命力。” 从临港 AIDC 的光伏板到 SkyReels 的创作画布,算力正以更绿色、更智能的方式,支撑起数字文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