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葱学园发布「自学破壁计划 1.0」:多智能体架构落地推进 AI 自主学习
当商汤科技的绿色算力为 AI 产业筑牢可持续发展底座时,教育领域的 AI 应用正迎来从 “工具辅助” 到 “能力赋能” 的质变。2025 年 11 月 5 日,深耕 K12 教育领域的洋葱学园正式发布「自学破壁计划 1.0」,通过独创的 “五维智能体协同架构”,将知识讲解、路径规划、思维训练、情绪陪伴与效果评估融入自主学习全流程,彻底破解传统自学中 “效率低、缺反馈、无方法” 的三大痛点,标志着 AI 教育进入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的新阶段。
核心突破:五维智能体架构,重构自学逻辑
洋葱学园此次发布的核心创新,在于摒弃了单一 AI 答疑的传统模式,构建了由 “规划师、讲师、教练、陪伴者、评估师” 组成的多智能体协作系统。这五类智能体基于统一的知识图谱与用户画像,通过实时数据交互实现动态协同,形成 “诊断 – 学习 – 反馈 – 优化” 的闭环生态,其底层技术架构与智源研究院提出的 “终身记忆系统” 理念高度契合,能持续积累学习数据并优化服务策略。
在初中数学 “二次函数综合应用” 的自学场景中,这套架构的协同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
-
规划师智能体首先通过 15 分钟诊断测试,结合历史学习数据生成个性化路径,将 “二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结合” 这一复杂专题拆解为 “公式变形 – 图像分析 – 综合建模” 三个递进模块,每个模块标注预计学习时长与难度系数;
-
讲师智能体采用洋葱学园经典的 IP 动画形式授课,当检测到用户对 “顶点坐标应用” 出现困惑时,自动暂停讲解并调用 GeoGebra 工具生成动态演示,同步关联此前学过的 “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知识点;
-
教练智能体在练习环节启动 “苏格拉底式提问”,针对用户错题追问 “你认为这里应该先求顶点坐标还是先列关系式”,引导自主发现思维漏洞,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
陪伴者智能体依托洋葱学园成熟的 “暖暖星语” 系统,当检测到用户连续三次答错同类题目时,通过课程 IP 角色发送鼓励信息:“二次函数确实是个小难关,我们先回顾下刚才的图像分析步骤,你一定能找到突破口~”,缓解焦虑情绪;
-
评估师智能体在模块学习结束后生成 “思维图谱报告”,用热力图标注知识盲区,同时推送 3 道适配难度的变式题,验证学习效果并更新长期学习档案。
“传统自学是学生独自面对知识迷宫,而多智能体架构相当于组建了专属学习团队。” 洋葱学园 AI 研发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表示,五类智能体通过 1200 余个 API 接口实现数据互通,响应延迟控制在 200 毫秒以内,确保协作体验的流畅性。
技术支撑:知识图谱与记忆系统双轮驱动
多智能体的高效协同,离不开底层技术体系的坚实支撑。洋葱学园基于 10 年教育数据积累,构建了两大核心技术支柱,让 AI 不仅 “懂知识”,更 “懂学习”。
动态知识图谱:打通知识关联的 “神经网络”
不同于传统静态知识图谱,洋葱学园构建的 “学科知识进化网络” 包含 300 万 + 知识点节点与 800 万 + 关联路径,且能根据教学大纲更新与学生学习数据实时迭代。以初中物理为例,图谱不仅记录了 “浮力公式” 与 “密度计算” 的显性关联,还标注了 “生活经验误区→概念澄清→例题应用” 的隐性学习路径。当某地区中考新增 “浮力与环境保护” 相关考点时,系统可在 48 小时内完成图谱更新与智能体策略调整。
这种动态性在跨学科学习中价值尤为突出。在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与 “数学概率统计” 的跨学科专题中,知识图谱能自动关联 “能量传递效率计算” 与 “百分比应用题” 的共性逻辑,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思维。
终身学习记忆:实现个性化适配的 “智能大脑”
借鉴具身智能领域的记忆系统设计,洋葱学园为每个用户打造了 “短期任务记忆 + 长期能力记忆” 的双层存储架构。短期记忆用于当前学习 session 的上下文衔接,确保智能体不会 “健忘”;长期记忆则存储 3 年以内的学习偏好、思维特点与能力短板,例如记录某用户擅长 “代数运算” 但薄弱于 “几何逻辑推理”,在跨学科任务中自动增加几何相关的引导步骤。
这一记忆系统还具备 “情境感知” 能力,能识别不同学习场景的需求差异:在家用平板学习时,优先推送视频课程与互动练习;在课间用手机学习时,则切换为 “知识点速记 + 错题回顾” 的轻量化模式。
场景落地:覆盖全学段全学科,数据印证效能
「自学破壁计划 1.0」首批覆盖初中数学、物理、化学三个学科,2026 年将扩展至小学全科与高中核心学科。从内测数据来看,这一模式在提升自学效果与能力培养上均表现显著,印证了技术落地的实际价值。
在为期 3 个月的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内测中,12000 名初中生参与对比实验,数据显示:采用多智能体架构自学的学生,知识点掌握率平均提升 32%,其中 “复杂专题自主突破率” 从传统自学的 28% 跃升至 65%;更值得关注的是 “学习策略迁移能力” 的提升 —— 在未提示的情况下,78% 的学生能主动运用 “拆解 – 建模 – 验证” 的方法解决新问题,较对照组高出 41 个百分点。
来自北京某中学的内测用户反馈颇具代表性:“以前自学遇到不会的题就想放弃,现在教练智能体总能引导我找到思路,而且陪伴者的鼓励让我更有耐心。最有用的是思维图谱报告,能清楚看到自己哪里没学透,不用盲目刷题了。”
行业影响:推动教育 AI 从 “工具化” 到 “能力化” 转型
洋葱学园的多智能体架构实践,正为教育 AI 行业带来方向性启示。此前市场上的 AI 教育工具多聚焦于 “答题批改”“视频授课” 等单点功能,未能解决自主学习的核心痛点 —— 能力培养。而「自学破壁计划 1.0」的推出,标志着行业开始从 “知识传递工具” 向 “学习能力教练” 转型。
这种转型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中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的要求高度契合,也为同类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
从功能叠加到系统设计:放弃简单集成答疑、授课等功能,转而构建围绕学习目标的协同系统;
-
从知识导向到能力导向:将技术重心从 “精准解题” 转向 “引导思维”,实现从 “学会” 到 “会学” 的跃迁;
-
从标准化服务到个性化赋能:依托记忆系统与知识图谱,提供适配个体差异的动态学习方案。
业内专家评价指出,洋葱学园的探索破解了教育 AI “规模化与个性化难以兼顾” 的行业难题,其多智能体架构未来有望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 —— 课堂上教师聚焦集体引导,课后 AI 系统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支撑,构建 “人机协同” 的教育新生态。
未来规划:技术深化与生态开放双线并行
洋葱学园在发布会上同步公布了「自学破壁计划」的三年路线图,明确两大发展方向:
在技术深化层面,2026 年将实现 “跨学科智能体协同”,例如在 “环境科学” 专题中,让化学讲师智能体与生物教练智能体联合授课;2027 年计划引入 “元宇宙学习场景”,通过 VR 技术打造沉浸式自学环境,智能体以虚拟形象参与互动。
在生态开放层面,将推出 “AI 教育开发者平台”,向学校与培训机构开放知识图谱接口与智能体开发工具。例如,允许教师自定义教练智能体的提问风格,或上传校本课程内容扩展知识图谱,实现技术与本地化教学需求的深度融合。
结语:AI 赋能,让自主学习成为终身能力
从商汤科技的绿色算力底座,到洋葱学园的多智能体教育应用,AI 技术正沿着 “基础设施优化→行业场景落地” 的路径稳步前行。「自学破壁计划 1.0」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技术的炫酷,而在于回归教育本质 —— 通过技术手段降低自主学习的门槛,培养学生 “自己解决问题” 的核心能力。
正如洋葱学园创始人所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人都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希望通过 AI 技术,让自主学习不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的技能。” 当多智能体成为学生的 “专属学习伙伴”,当知识图谱打通思维的壁垒,自主学习将从 “被迫完成的任务” 转变为 “主动探索的乐趣”,这或许就是 AI 赋能教育的最动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