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 亿美元灰色收入!Meta 自曝 10% 营收来自诈骗广告,全球监管风暴已至
在科技行业忙着书写 AI 与航天的未来叙事时,社交媒体巨头 Meta 正被卷入一场 “诈骗经济” 的舆论漩涡。2025 年 11 月 6 日,TechCrunch 根据 Meta 内部机密文件披露,这家旗下拥有 Facebook、Instagram 的科技公司自估 2024 年总营收的 10%(约 160 亿美元)来自诈骗广告与违禁商品推广。这一数字相当于其年度 AI 投资预算的 8 倍,背后是日均 150 亿次高风险广告曝光、摩根大通近半数 Zelle 诈骗关联平台,以及全球范围内此起彼伏的诉讼与监管调查。当 Meta 在财报中炫耀 26% 的季度营收增长时,这份 “灰色收入” 报告正撕开其商业化与用户安全之间的巨大裂痕,一场关乎平台责任边界的行业审视已然开启。
对 Meta 而言,诈骗广告的泛滥绝非偶然。内部文件显示,早在 2022 年,平台 70% 的新活跃广告主就已在推广骗局、非法商品或 “低质量” 产品,但公司因担心影响营收预测,始终未采取彻底清理措施。在印度市场月活用户突破 5 亿、全球广告收入持续增长的背景下,Meta 的 “监管容忍” 正演变为系统性漏洞,而加密货币、AI 技术的普及更让诈骗团伙如虎添翼,将其平台打造成跨国有组织犯罪的 “温床”。
灰色账本:10% 营收背后的诈骗生态全景
Meta 的 160 亿美元灰色收入,并非单一骗局的偶然结果,而是由虚假电商、金融诈骗、身份盗用等多重骗局构成的完整生态,且呈现出技术化、组织化的特征。
骗局图谱:从 “9.99 美元运费” 到加密货币陷阱
当前 Meta 平台的诈骗已形成清晰的分类链条。最常见的是虚假电商骗局:诈骗团伙盗用真实企业信息发布广告,美国亚特兰大 “半价批发” 公司老板埃德加・古兹曼曾发现,过去一年有 4400 条虚假广告使用其公司地址,而他本人仅发布 15 条。更隐蔽的是诱导式盗刷:以 “免费赠送香料架” 等名义吸引用户支付 9.99 美元运费,一旦填写信用卡信息便遭遇持续盗刷。
金融领域的诈骗则更为猖獗。加密货币虚假投资计划通过伪造 “高收益” 数据吸引用户入局,英国、澳大利亚监管机构均发现此类骗局在 Meta 平台呈爆发式增长。摩根大通数据显示,2023 年夏季至 2024 年夏季,近半数通过 Zelle 支付的诈骗案件与 Meta 平台直接相关,单起案件平均损失达 3200 美元。
值得警惕的是,AI 技术正让骗局更难识别。诈骗团伙利用深度学习生成名人肖像或企业授权书,甚至模仿用户好友语气发起 “紧急借款”,这类 AI 辅助骗局的识别难度较传统骗局提升 40%。
监管漏洞:8 到 32 次违规才封禁的 “纵容机制”
诈骗生态的泛滥,根源在于 Meta 内部形同虚设的监管体系。内部文件显示,平台对诈骗广告主设置了极高的封禁门槛 —— 账户需累积 8 到 32 次欺诈违规记录才会被处理,即便是员工手动上报的诈骗账户,也常因 “避免误杀正常广告” 的理由暂缓处置。
资源投入的严重不足更凸显问题本质。2022 年的内部资料显示,Meta 在自动反诈工具开发上 “缺乏投资”,将更多资源转向人口贩卖、自杀自残等内容治理,导致反诈系统对新型骗局的识别滞后性超过一周。这种 “选择性监管” 在二手交易平台 Marketplace 上尤为明显,点对点交易模式让诈骗分子可直接接触用户,但平台未采取任何针对性防控措施。
更令人诟病的是法律层面的 “责任规避”。Meta 在多起诉讼中援引美国《通信规范法》第 230 条,主张对平台上的诈骗内容 “不承担法律责任”,甚至明确表示 “没有义务为用户解决诈骗问题”,这种立场使其在监管机构面前屡陷被动。
全球追责:从用户索赔到多国监管围剿
160 亿美元的灰色收入,正转化为 Meta 全球范围内的法律与监管压力。从日本的集体诉讼到欧盟的专项调查,一场跨地域的追责行动已全面展开。
用户维权:从财产损失到名誉侵权的集体诉讼
用户层面的维权浪潮已率先爆发。在日本,30 名受害者因虚假投资广告损失惨重,对 Meta 及其日本子公司提起诉讼,索赔 4.35 亿日元,指控其未尽审核义务。波兰亿万富翁拉法尔・布罗斯卡则因肖像被用于虚假广告,计划提起名誉侵权诉讼,称此类骗局导致其收到数千条投诉信息。
企业受害者同样不堪其扰。除了 “半价批发” 公司,知名食品品牌 McCormick & Co. 也被冒用名义发布虚假促销广告,导致大量用户信用卡被盗刷,公司被迫投入数百万美元进行品牌危机公关。美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4 年与 Meta 平台相关的诈骗投诉量同比增长 67%,平均每起投诉涉及金额 1890 美元。
监管围剿:跨洲调查直指平台责任
各国监管机构已从 “警示提醒” 转向 “实质处罚”。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正式指控 Meta,认为其未采取足够措施阻止虚假加密货币广告传播,误导用户投资,可能面临最高达年营业额 10% 的罚款。欧盟委员会则启动专项调查,聚焦其反诈措施是否符合《数字服务法案》要求,若查实违规,罚款上限可达 2500 万欧元或全球年营业额的 6%。
美国本土的监管压力同样升级。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正重新评估 Meta 的反诈合规情况,考虑依据《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第 5 条发起诉讼,此前该机构曾因隐私问题对 Meta 处以 50 亿美元罚款。圣克拉拉县前检察官艾琳・韦斯特直言:“Meta 的不作为直接助长了东南亚‘杀猪盘’等有组织犯罪,平台已成为犯罪链条的关键环节。”
行业反思:商业利益与平台责任的失衡困局
Meta 的诈骗危机并非个例,而是整个社交媒体行业商业化狂奔的缩影。当广告收入成为核心 KPI,用户安全往往沦为 “可牺牲成本”,这场危机正倒逼行业重新审视发展逻辑。
矛盾核心:收入增长与反诈投入的反向选择
Meta 的资源分配策略暴露了行业普遍困境。2024 年第三季度,Meta 将年度总支出下限提高 20 亿美元,全部投向 AI 领域,而反诈相关投入占比不足 3%。内部文件显示,公司曾测算,若彻底清理高风险诈骗广告,短期内可能导致广告收入下降 8%-12%,这成为其迟迟不愿动真格的核心原因。
这种 “利益优先” 的选择形成了恶性循环:诈骗广告越多,短期收入越高,平台越缺乏动力根治问题,最终导致用户信任度持续下滑。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仅 32% 的 Facebook 用户认为平台能有效保护其免受诈骗,较 2020 年下降 28 个百分点。
破局关键:技术升级还是监管重构?
面对危机,Meta 的应对仍显被动。公司发言人声称已删除 200 多万个诈骗相关账户,测试人脸识别技术识别虚假广告,并与银行建立合作机制,但外界普遍认为这些措施 “杯水车薪”。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前 Meta 的 AI 反诈系统仅能识别 30% 的新型骗局,且误判率高达 27%,远未达到实用标准。
更根本的解决方案或许在于监管框架的重构。欧盟《数字服务法案》要求平台对 “高风险内容” 承担审核责任,否则面临重罚;美国两党也正推动修订《通信规范法》第 230 条,试图取消科技公司的 “责任豁免权”。这些监管动作若落地,将从根本上改变平台 “重收益、轻责任” 的现状。
结语:160 亿美元背后的信任危机
160 亿美元的灰色收入,对 Meta 而言或许是短期财报的 “兴奋剂”,但长期来看却是侵蚀平台根基的 “毒药”。当用户在 Facebook 上不敢点击陌生广告,在 Instagram 上对促销信息避之不及,平台的广告价值终将随信任度一同崩塌。
Meta 的危机为整个科技行业敲响警钟:数字平台的商业化边界,不应以牺牲用户安全为代价。在 AI 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构建 “能赚钱更能守安全” 的治理体系,远比追求短期营收增长更为重要。目前,全球监管机构的调查已进入关键阶段,Meta 究竟会选择 “割肉止损” 清理诈骗生态,还是继续在利益与责任间摇摆?答案不仅关乎这家巨头的未来,更将定义下一代互联网平台的责任标准。而对亿万用户而言,他们需要的从来不是 “事后赔偿”,而是 “事前保护”—— 这道底线,任何科技公司都不应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