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 票决通过!特斯拉股东给马斯克开 1 万亿美元薪酬,赌的是 8.5 万亿市值野心
当投票结果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特斯拉股东大会现场公布时,全场瞬间爆发雷鸣般的欢呼,股东们起身高呼 “埃隆”,而主角马斯克则随着掌声即兴起舞 ——2025 年 11 月 7 日,这场牵动全球资本神经的投票以超过 75% 的支持率落幕,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最昂贵的高管薪酬方案正式生效。这份价值最高可达 1 万亿美元的股权奖励计划,不仅为马斯克铺就了成为首个 “万亿富翁” 的道路,更将特斯拉的未来十年与这位争议 CEO 的去留深度绑定,一场关于 “天才与天价” 的资本豪赌就此开局。
方案解码:1 万亿美元背后的 “地狱级” 考核清单
与传统高管薪酬不同,这份方案没有一分钱固定工资或现金奖金,全部回报由 4.237 亿股特斯拉股票(占总股本 12%)构成,且需通过十二阶段的 “阶梯式解锁”—— 每达成一个里程碑,马斯克才能获得对应市值 1% 的股权奖励,而要拿满全额,则必须完成一系列近乎 “不可能” 的目标。
核心指标:市值与盈利的 “八倍跃迁”
方案设定的终极目标堪称激进:特斯拉市值需从当前的 1.09 万亿美元飙升至 8.5 万亿美元(约为当前英伟达市值的两倍),同时调整后 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需达到 4000 亿美元 —— 这意味着公司盈利规模要在十年内扩大二十余倍。为避免目标过于遥远,方案设置了阶段性门槛:股权分十二个批次解锁,每个批次对应 5000 亿至 1 万亿美元的市值增长,只有完成阶段目标才能获得该批次奖励。
业务目标:覆盖汽车、AI 与机器人的 “全版图考验”
除了财务指标,马斯克还需带领特斯拉啃下四大业务硬骨头:
-
汽车交付:累计交付量突破 2000 万辆,相当于过去十年总交付量的近五倍;
-
智能驾驶:FSD(完全自动驾驶)活跃订阅用户连续 3 个月超 1000 万人,当前这一数字尚不足 200 万;
-
机器人:累计交付 100 万台 Optimus 人形机器人,而目前该产品仍处于原型机测试阶段;
-
自动驾驶出租车:实现 100 万辆 Robotaxi 同时商业运营,这需要突破技术、法规与运营的多重壁垒。
更关键的是 “任职绑定” 条款:马斯克必须在未来 7 年半内持续担任 CEO,否则所有未解锁的股权将自动作废,这也直接回应了市场对其精力分散的担忧 —— 毕竟这位科技狂人同时执掌着 SpaceX、xAI、Neuralink 等多家公司。
博弈始末:从法庭否决到股东力挺的反转剧情
这份天价方案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两年法律博弈与舆论争议的结果,其背后折射出特斯拉治理结构与股东诉求的深层角力。
前序争议:2018 年方案的 “合规危机”
故事始于 2018 年,特斯拉董事会曾为马斯克设计一份价值 560 亿美元的薪酬计划,设定了市值从 600 亿美元增至 6500 亿美元的目标。令人意外的是,马斯克不仅提前完成目标,还将公司市值推至万亿美元,但 2024 年特拉华州衡平法院却以 “董事会缺乏独立性”“金额不公平” 为由否决了该方案,导致 500 多亿美元报酬悬空。这一判决引发连锁反应: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多家企业将注册地迁至对董事更友好的得克萨斯州,为新方案的出台铺路。
股东对决:支持派与反对派的激烈攻防
此次投票前,双方阵营的较量一度白热化。支持方以特斯拉董事会和多头分析师为核心:董事会在致股东信中强调 “留住马斯克是实现 8.5 万亿市值的关键”,Wedbush Securities 分析师丹・艾夫斯直言 “马斯克是特斯拉最大的资产”,认为其能释放 AI 驱动的估值潜力。
反对派则阵容强劲:挪威政府养老基金、全球最大投票代理机构 ISS 和 Glass Lewis 均公开反对,认为方案 “过度稀释股权”“目标设定缺乏约束力”。ISS 在报告中指出,即便部分目标未达成,马斯克仍可能获得巨额回报,且 12% 的股权奖励将使其一跃成为持股超 25% 的绝对控股股东,存在治理风险。
最终,中小股东的支持成为压垮天平的关键 —— 现场欢呼与起立致敬的场景,印证了马斯克在普通投资者心中的 “救世主” 地位,毕竟正是他带领特斯拉从濒临破产成长为全球车企龙头。
行业震荡:天价薪酬背后的三重连锁反应
这份方案的落地,不仅改写了企业高管薪酬的历史纪录,更将对特斯拉自身、科技行业乃至公司治理规则产生深远影响。
对特斯拉:控制权与增长预期的双重绑定
最直接的影响是股权结构的重塑。若马斯克拿满奖励,其持股比例将提升至 25% 以上,投票权的集中可能强化决策效率,但也引发 “一人独大” 的担忧 —— 未来特斯拉在 AI 研发、资本开支等重大决策上,将更难摆脱马斯克的个人意志。
对市场而言,方案相当于给特斯拉的未来 “定了价”。华尔街分析师普遍认为,8.5 万亿美元的市值目标意味着特斯拉必须从 “车企” 彻底转型为 “AI 科技公司”,FSD 和 Robotaxi 的商业化进度将成为估值核心。受投票结果提振,特斯拉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一度上涨 3.2%,反映出市场对马斯克执行力的乐观预期。
对科技行业:高管薪酬的 “天花板” 被打破
此前,科技行业最高薪酬纪录由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的 3.7 亿美元保持,而马斯克的方案直接将这一数字拉高 2700 倍。这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亚马逊、微软等巨头若想留住核心高管,或许不得不推出更激进的股权激励计划,进而推高整个行业的薪酬水位线。
但也有反对声音认为,这种 “赌徒式薪酬” 可能加剧行业浮躁。哈佛商学院教授林恩・斯托特指出:“当 CEO 报酬与市值挂钩到这种程度,可能催生短期投机行为,忽视长期研发投入与风险控制。”
对公司治理:“创始人至上” 与 “股东利益” 的再平衡
此次投票本质上是对 “创始人价值” 的一次极端定价。支持者认为,马斯克的个人魅力与战略眼光是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2018 年方案的成功已证明 “重奖天才” 能带来超额回报;反对者则强调,现代公司治理应避免 “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过度依赖单一创始人可能导致战略僵化。
更值得关注的是法律层面的后续影响。特拉华州最高法院尚未对 2018 年方案的上诉作出裁决,此次新方案的通过是否会影响司法判断?若其他公司效仿特斯拉 “迁址避诉”,美国公司法的统一适用是否会被打破?这些问题将在未来数年持续发酵。
结语:万亿薪酬赌的是未来,还是泡沫?
当马斯克在股东大会现场起舞时,他或许已经看到了成为 “万亿富翁” 的曙光 —— 若特斯拉能如期达成 8.5 万亿美元市值,其持有的股票价值将超过 2.4 万亿美元,远超当前 4900 亿美元的身家。但对股东而言,这场豪赌的风险同样惊人:若市值增长不及预期,不仅 1 万亿美元薪酬打水漂,公司还可能因股权过度稀释陷入困境。
更深刻的命题在于:科技公司的成长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个人?马斯克曾凭一己之力将电动汽车、太空探索等 “不可能” 变为现实,但他的随性言论也曾多次导致特斯拉股价剧烈波动。这份万亿薪酬方案,既是股东对其过往成就的嘉奖,更是对其未来十年 “不能犯错” 的严苛要求。
目前,特斯拉同时在推进 FSD 迭代、Robotaxi 量产、Optimus 落地等多个前沿项目,每一项都堪称 “技术珠峰”。马斯克能否再次创造奇迹?8.5 万亿美元的市值目标是触手可及的星辰,还是终将破灭的泡沫?答案或许要等到 2035 年才能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高管激励实验,已经为科技行业写下了最具争议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