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赋能工业终极悬赏!工信部揭榜挂帅启动,2 年攻坚四大核心战场
“过去是企业找政策,现在是政策摆擂台。”11 月 5 日,工信部《关于开展 2025 年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一经发布,立刻在科技与制造圈引发震动。这场被业内称为 “AI 工业攻坚总动员” 的行动,以四大方向为靶心、两年周期为时限、政企协同为支撑,向全社会抛出技术悬赏令。从 AI 产业底座到智能制造场景,从智能装备研发到基础能力支撑,每个揭榜领域都精准对应着新型工业化的 “卡脖子” 环节。在全球 AI 产业竞争白热化的 2025 年,这场 “揭榜挂帅” 不仅将诞生一批硬核技术成果,更将重塑中国工业的智能化竞争格局。
任务解码:四大战场锁定 AI 工业融合核心瓶颈
本次 “揭榜挂帅” 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产业最迫切的突破需求,形成四大攻坚战场,每个方向都承载着明确的产业化目标。
1. 产业底座:筑牢 AI 工业化 “地基”
AI 大模型 “工业适配难” 的痛点将被重点攻克。任务明确要求突破面向工业场景的大模型轻量化压缩技术,实现模型推理成本降低 70% 以上;同时需构建工业级数据标注与清洗平台,解决跨行业数据格式不统一、标注精度不足的行业顽疾。某 AI 企业技术负责人透露:“过去训练一个工业大模型要花数千万元,数据准备占了 60% 的时间,这次揭榜就是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2. “AI + 制造”:打造智能工厂 “样板间”
这一方向直指生产效率提升的核心诉求,重点征集三大类解决方案:离散制造业的柔性生产调度系统,要求实现订单响应速度提升 50%;流程工业的 AI 质量检测技术,需将缺陷识别准确率突破 99.5%;智能制造数字孪生平台,要达成虚实映射延迟低于 100 毫秒的实时交互效果。工信部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智能制造渗透率仅 32%,这一领域的技术突破将直接带动万亿级产业升级。
3. 智能产品装备:重构工业硬件 “智能内核”
从生产工具端切入,任务聚焦两类关键装备:一是工业机器人的 AI 自主决策系统,要求解决复杂工况下的自适应操作难题;二是智能传感器的边缘计算能力升级,需实现多维度数据实时分析与本地响应。在广东顺德的家电工厂,某企业已试点 AI 质检机器人,但因环境适应性不足故障率达 8%,这正是本次揭榜要破解的典型难题。
4. 共性基础支撑:打通产业协同 “堵点”
针对行业协同不畅的问题,任务明确两大攻关方向:工业 AI 算法开源平台需支持多场景快速适配,降低中小企业技术使用门槛;跨行业数据流通与安全保障体系,要在合规前提下实现数据要素的价值挖掘。北京某产业联盟秘书长指出:“现在各企业的 AI 系统像‘信息孤岛’,基础支撑能力的突破能让技术价值放大十倍。”
规则透视:联合体申报 + 双向激励的 “攻关加速器”
不同于传统项目申报,本次 “揭榜挂帅” 在机制设计上亮点频出,通过灵活的申报规则与多元的支持政策,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
联合体申报:打破产学研 “围墙”
通知明确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成联合体申报,牵头单位 1 家,联合参与单位不超过 4 家。这种模式已显现优势:华为与清华大学已组建联合团队,瞄准 “AI + 制造” 方向揭榜;中科院自动化所则联合三一重工,聚焦智能装备的自主控制技术。“单打独斗很难突破,企业懂场景,高校懂算法,联合体模式能实现 1+1>2 的效果。” 某牵头企业负责人表示。
差异化推荐:6 省市获 “额外配额”
在申报额度上,政策向产业基础雄厚地区倾斜:北京、上海、山东等 6 省市因已出台地方配套支持政策,推荐名额可额外增加 20 个,最多可推荐 70 个项目;中央企业集团拥有 5 个独立申报名额,不占用属地指标。这种差异化安排形成 “重点突破 + 全面覆盖” 的格局,既保障核心区域创新活力,又兼顾全国资源动员。
全周期管理:2 年攻关 + 第三方测评
项目实施采用 “入围 – 攻关 – 测评 – 优胜” 的全周期管理模式:入围单位需在 2 年内完成任务,到期后由第三方机构开展独立测评,择优确定优胜单位。这种 “先赛马后论英雄” 的机制,避免了重申报轻落地的弊端。更关键的是,地方政府需在政策资金、场景开放、应用推广等方面为入围企业提供支持,形成 “中央悬赏 + 地方护航” 的协同体系。
行业回响:企业抢滩布局,资本提前卡位
政策红利释放的同时,市场端已掀起行动热潮,企业与资本的快速反应彰显了对赛道价值的高度认可。
企业组团 “揭榜” 忙
截至 11 月 7 日,申报系统注册企业已超 2000 家,形成明显的行业聚集效应:长三角地区聚焦智能制造场景,珠三角企业主攻智能装备方向,京津冀团队侧重基础技术研发。海尔智家已联合中科院计算所完成申报材料,瞄准数字孪生平台方向;美的集团则组建跨部门团队,冲刺 “AI + 制造” 的柔性生产任务。
资本瞄准 “潜力股”
创投机构已启动提前布局,红杉中国、高瓴创投等头部 VC 纷纷梳理潜在揭榜企业名单。某 VC 合伙人透露:“我们重点关注有工业场景积累的 AI 企业,揭榜入围本身就是重要的技术背书,这类项目后续融资会更顺畅。” 数据显示,2025 年工业 AI 领域融资额已突破 300 亿元,政策加持下预计年底将再增 50 亿元。
地方政府 “精准护航”
6 个获得额外名额的省市已快速跟进:上海出台专项政策,对入围企业给予最高 500 万元研发补贴;广东开放 20 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作为测试场景;山东则建立 “揭榜项目 – 产业链配套” 对接机制,帮助企业解决供应链问题。这种 “一省一策” 的支持模式,正形成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 保障。
深层意义:以 AI 重构工业竞争优势
在全球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期,这场 “揭榜挂帅” 的战略价值远超技术攻关本身,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
破解 “技术落地难” 的行业痛点
当前工业 AI 领域存在 “实验室技术多、产业化成果少” 的怪圈,某调研显示仅 20% 的 AI 技术能真正落地。“揭榜挂帅”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要求技术必须解决实际问题,从源头上避免了技术与市场的脱节。正如工信部科技司负责人所言:“我们要的不是论文里的技术,而是能让工厂效率提升的解决方案。”
培育 “新质生产力” 的核心载体
AI 与工业的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本次揭榜的技术突破将直接推动制造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效益” 转型,预计到 2027 年,可带动智能制造相关产业规模增长 1.2 万亿元,培育出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 AI 工业企业。
抢占全球产业竞争的 “制高点”
当前欧美均在加速布局工业 AI,美国推出 “国家 AI 战略计划”,欧盟发布 “工业数字孪生路线图”。中国通过 “揭榜挂帅” 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既能避免在高端领域被 “卡脖子”,更能在智能工厂、工业软件等领域形成先发优势,掌握全球产业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结语:2 年攻坚,见证 AI 改写工业未来
从政策设计到市场响应,这场 “揭榜挂帅” 已展现出强大的动员能力与创新活力。2 年的攻关周期,既是技术突破的时间限制,更是中国工业智能化升级的关键窗口期。当企业的场景优势、高校的技术积累、资本的市场敏锐与政府的政策支持形成合力,我们有理由期待:一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硬核技术将加速落地,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AI 赋能新型工业化将从战略蓝图变为现实图景。
目前,申报系统已进入密集注册期,各地的联合体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打磨方案。这场汇聚全国智慧的技术竞赛,究竟会诞生怎样的创新成果?又将如何改写中国工业的未来?答案将在两年后的测评榜单中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AI 重构工业的大幕,已经正式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