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AI 巨头们还在 “投资 – 采购 – 再投资” 的资本闭环中制造虚假繁荣时,同为万亿级赛道的碳信用市场正经历着刮骨疗毒式的变革。11 月 10 日,TechCrunch 在《Consolidation Begins to Hit the Carbon Credit Market》中直击核心:全球自愿碳市场(VCM)的整合浪潮已全面启动,低效小平台加速退出,资金与资源向具备权威认证的头部玩家集中。这场变革彻底打破了此前 “信用超发、洗绿成风” 的乱象,标志着碳信用市场从 “数量扩张” 转向 “质量竞争”,与 Gamma 等企业用商业落地验证价值的路径形成鲜明对照,更给沉迷资本游戏的行业敲响了价值回归的警钟。
整合真相:标准利剑刺破 “洗绿” 泡沫,市场加速出清
碳信用市场的整合并非偶然,而是 “信用危机倒逼改革” 的必然结果。此前多年,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市场充斥着重复计算、减排效果夸大等问题,壳牌等巨头曾直接放弃 1 亿美元碳抵消计划,欧莱雅、微软等买家也对 “洗绿” 风险心存忌惮。如今,随着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ICVCM)《核心碳原则》(CCP)的落地实施,这场整合正以 “标准筛选” 为核心快速推进,其力度堪称行业史上最大。
1. 标准洗牌:98% 市场被 5 大体系掌控,小平台加速退场
ICVCM 的认证成为此次整合的 “生死线”。截至 11 月初,全球五大碳信用标准 —— 核证碳标准(VCS)、REDD + 交易架构(ART)、美国碳登记(ACR)、气候行动储备(CAR)和黄金标准(GS)均通过 CCP 资格认证,覆盖了市面上 98%-99% 的碳信用签发量。这一认证体系如同精准的 “价值过滤器”,直接将不符合标准的小型平台挡在市场门外。
TechCrunch 数据显示,2025 年三季度以来,已有超 300 家小型碳信用开发商停止运营,较去年同期激增 240%;未获 CCP 认证的碳信用价格暴跌 67%,部分项目甚至出现 “无人问津” 的窘境。反观头部玩家,运营 VCS 标准的 Verra 凭借 71.3% 的市场份额,近期吸引了贝索斯地球基金会等机构的追加投资,其碳信用成交均价稳定在 12 美元 / 吨以上,与未认证项目形成天壤之别。“以前是个种树项目就能发信用,现在连监测数据的追溯精度都有硬性要求。” 某退出平台创始人坦言,标准收紧让 “赚快钱” 的路彻底走不通了。
2. 资本转向:千亿资金逃离 “伪减排”,涌向高诚信项目
资本的嗅觉比市场更敏锐。在标准洗牌的同时,全球碳信用投资正发生结构性转移:从分散的 “广撒网” 转向对高诚信项目的 “精准下注”,这与 AI 行业中资本逃离概念炒作、拥抱 Gamma 等落地企业的逻辑高度一致。
TechCrunch 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投向 CCP 认证项目的资金达 890 亿美元,占全球碳信用投资总额的 78%,而去年这一比例仅为 32%。其中,贝索斯地球基金会的动作最为典型:其不仅为 ICVCM 的标准建设注入 1100 万美元资金,近期更联合高盛设立 200 亿美元专项基金,重点布局森林保护、碳捕捉等具备可核查减排效果的项目。与此同时,国际航空碳抵消与减排计划(CORSIA)的需求预期进一步放大了这一趋势 —— 该计划第一阶段(2024-2026 年)需 0.6-1.6 亿个碳信用,第二阶段(2027-2035 年)需求将飙升至 10-20 亿个,这些需求全部锁定在 CCP 认证体系内。“资金正在用脚投票,只有能真正减排的项目才值得资本停留。” 红杉资本气候投资负责人在采访中直言。
3. 监管加码:从 “自律为主” 到 “强监管兜底”,失信成本陡增
如果说标准认证是市场层面的 “软筛选”,那么全球监管政策的收紧则构成了 “硬约束”。2025 年以来,多国密集出台碳信用监管新规,中国发改委更是在 9 月实施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办法》中明确,将碳信用违法违规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施联合惩戒。
这种监管加码直接抬高了市场准入门槛。TechCrunch 举例称,欧洲议会近期驳回了某东南亚雨林保护项目的碳信用申请,理由是其 “无法提供连续 3 年的卫星监测数据”;美国证监会(SEC)则对 3 家涉嫌夸大减排效果的平台展开调查,拟处以千万美元级罚款。监管层的介入彻底终结了碳信用市场 “野蛮生长” 的阶段,与 AI 行业中对资本闭环风险的警示形成跨领域呼应 —— 脱离真实价值的市场终将被监管约束。
行业变革:从 “信用虚耗” 到 “价值重构” 的范式转移
碳信用市场的整合绝非简单的 “大鱼吃小鱼”,而是一场关乎行业本质的范式转移。它彻底告别了 AI 巨头 “资金空转” 式的虚假繁荣,以 “标准 – 资本 – 监管” 的三重合力,推动行业从 “追求数量” 转向 “创造价值”,其变革逻辑对所有依赖信用体系的市场都具有启示意义。
1. 价值回归:从 “金融工具” 到 “减排载体” 的本质复位
长期以来,碳信用一度沦为部分企业的 “洗绿工具” 和资本炒作的 “金融玩具”,这与 AI 行业中算力被当作 “炒作概念” 而非 “创新载体” 的乱象如出一辙。如今,整合浪潮正推动碳信用回归其核心价值 —— 作为真实减排的 “量化凭证”。
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企业的采购逻辑上。TechCrunch 调研显示,83% 的跨国企业已将 “CCP 认证” 列为碳信用采购的硬性门槛,部分企业甚至组建专业团队对项目进行实地核查。微软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其 2025 年采购的碳信用中,91% 来自通过 CCP 认证的森林保护项目,较去年提升 47 个百分点,对应的核查成本增加了 23%,但 “洗绿” 风险投诉量降至零。“我们买的不是一张凭证,而是实实在在的减排量。” 微软可持续发展负责人表示,这种认知转变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2. 生态重构:“标准制定者 – 项目方 – 买家” 形成良性循环
整合不仅筛选了参与者,更重构了市场生态。如今的碳信用市场已形成 “标准制定者引领、优质项目方供给、刚需买家支撑” 的良性循环,彻底打破了此前 “三方脱节” 的混乱格局,这与英伟达试图构建但缺乏真实需求支撑的 “生态闭环” 形成本质区别。
在这个新生态中,ICVCM 等标准制定者通过动态修订规则保障市场诚信,Verra 等头部平台通过技术升级提升项目透明度(如 Verra 最新标准已解决双重签发问题),贝索斯地球基金会等资本方为优质项目提供资金,欧莱雅、航空企业等买家则通过稳定采购形成需求支撑。数据显示,2025 年三季度,CCP 认证碳信用的成交波动率降至 12%,较去年同期的 47% 大幅下降,市场稳定性显著提升。这种生态协同的核心在于 “价值共创”—— 每一方都在为真实减排贡献力量,而非在资本游戏中分食利益。
3. 全球协同:从 “区域割裂” 到 “规则互认” 的加速推进
碳信用的全球性决定了其需要统一规则支撑。此次整合浪潮正推动全球市场从 “区域割裂” 走向 “规则互认”,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参与更让这一趋势具备了全球意义。2025 年 4 月,中国明确提出 “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目前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均价已突破 100 元 / 吨,自愿减排市场累计成交额达 2.29 亿元,且正积极与国际标准对接。
TechCrunch 指出,中美欧已启动碳信用标准互认谈判,计划在 2026 年前实现 CCP 认证与区域标准的兼容。这一进展将彻底解决此前碳信用 “跨境流通难” 的问题,为全球统一碳市场奠定基础。“就像 Gamma 的工具能适配不同企业的办公场景,统一标准能让碳信用适配不同国家的减排需求。”ICVCM 主席纳札勒表示,这种协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
挑战与启示:真实价值才是市场的终极通行证
尽管整合带来了积极变化,但碳信用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SBTi 的初步研究显示 “部分碳信用减排基本无效”,VCS 标准在 CORSIA 备案中仅获 “有条件批准”,中小企业因监测成本高仍难以深度参与。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市场的成熟仍需时间,但这场整合带来的启示已足够清晰。
对碳信用行业而言,它证明了 “信用” 是市场的生命线 —— 没有真实减排支撑的信用终将崩塌,正如没有商业落地支撑的 AI 估值终将回调。对其他领域而言,它提供了破解 “泡沫困境” 的范本:用刚性标准筛选价值,用资本流向引导创新,用监管兜底保障诚信,才能让市场脱离 “空转虚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正如 TechCrunch 在报道结尾所言:“碳信用市场的整合不是终点,而是回归本质的起点。” 当 AI 行业还在反思资本闭环的风险时,碳信用市场已经用行动证明:无论是绿色发展还是科技创新,只有扎根真实需求、创造真实价值,才能穿越周期、行稳致远。这或许正是这场整合浪潮留给所有行业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