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文档揭秘:OpenAI 2025年向微软支付超8.65亿,算力成本高企引AI盈利焦虑

在OpenAI高调宣称“年营收超200亿美元”“2027年冲击1000亿美元”的背景下,一份泄露的财务文档揭开了这家AI巨头的“成本隐痛”。TechCrunch 11月14日报道, tech博主埃德·齐特伦(Ed Zitron)获取的内部文件显示,2024年OpenAI向微软支付的营收分成达4.938亿美元,而2025年前三季度这一数字激增至8.658亿美元。更值得关注的是,OpenAI 2025年前三季度的算力推理成本(运行AI模型生成响应的支出)高达86.5亿美元,远超同期推断营收(至少43.3亿美元),这种“成本倒挂”现象不仅暴露了OpenAI的盈利压力,更引发行业对AI巨头“高增长背后可持续性”的深度质疑。

合作细节:20%营收分成背后的“双向利益绑定”

此次泄露文档的核心,是OpenAI与微软2019年达成的“130亿美元投资+营收分成”协议——根据约定,OpenAI需将20%的营收支付给微软,作为使用Azure云服务与技术支持的对价(双方均未公开确认该比例)。从数据来看,2024年OpenAI向微软支付4.938亿美元分成,按20%比例推算,其2024年营收至少24.69亿美元,与此前《The Information》报道的“2024年营收约40亿美元”基本吻合;2025年前三季度8.658亿美元的分成支出,则对应至少43.29亿美元营收,也与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2025年上半年营收43亿美元”的表述一致。

但双方的财务关系并非“单向支付”。据知情人士向TechCrunch透露,微软也需向OpenAI返还部分营收——具体为必应(Bing)搜索与Azure OpenAI服务营收的20%。必应搜索引擎依赖OpenAI技术提升搜索体验,Azure OpenAI服务则向开发者与企业提供ChatGPT等模型的云访问权限,这两项业务已成为微软AI板块的核心增长极。不过,微软从未在财报中单独披露这两项业务的营收,导致外界无法精准计算其向OpenAI的返还金额,只能确定“泄露的分成数据为微软净收入(已扣除返还部分)”,这种“双向分成、数据不透明”的模式,也让OpenAI的真实财务状况更显复杂。

成本警报:推理支出86.5亿超营收,AI盈利逻辑受考

相较于营收分成,OpenAI的算力成本更具冲击力。泄露文档与行业分析显示,2024年OpenAI的推理成本约38亿美元,2025年前三季度激增至86.5亿美元,同比增幅达127%。这一支出主要用于租用微软Azure的服务器资源——OpenAI长期依赖Azure提供的GPU集群运行ChatGPT、GPT-5等模型,尽管近年已拓展CoreWeave、甲骨文、AWS、谷歌云等合作伙伴,但Azure仍占据其算力采购的70%以上。

更关键的是,推理成本已远超同期营收。按20%分成比例推算,OpenAI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至少43.3亿美元,而86.5亿美元的推理支出是营收的2倍,即便加上微软返还的必应与Azure OpenAI营收(暂无法估算),也难以覆盖成本缺口。知情人士进一步透露,OpenAI的模型训练成本多为“非现金支付”——依赖微软投资时提供的信用额度,但推理成本需“真金白银”支付,这意味着OpenAI当前的现金流正承受巨大压力,与奥特曼“营收超200亿美元”的表述形成鲜明反差(注:200亿美元为“年化营收预期”,非实际已实现收入)。

行业连锁反应:AI巨头的“成本魔咒”蔓延

OpenAI的成本困境并非个例,而是AI行业的普遍挑战。2025年全球AI行业的算力成本同比增长90%,头部企业单模型的年推理成本普遍突破10亿美元。例如,Anthropic 2025年上半年推理支出达18亿美元,谷歌DeepMind的Gemini模型年推理成本超25亿美元,即便如此,这些企业的模型响应速度、并发处理能力仍难以满足用户需求——ChatGPT在2025年Q3多次因算力不足出现服务卡顿,不得不临时限制免费用户的使用频率。

这种“高成本、低盈利”的现状,也让资本市场对AI企业的估值逻辑生变。2024年全球AI初创企业平均估值较2023年下降35%,投资者更关注“单位算力成本产出”“付费用户转化率”等务实指标,而非单纯的“用户规模”。某知名VC合伙人向TechCrunch坦言:“我们现在更倾向于投资‘垂直场景AI企业’,比如医疗、工业领域的小模型公司,它们的推理成本仅为通用大模型的1/10,盈利路径更清晰。”

OpenAI的应对:多路径破解“算力依赖”

面对成本压力,OpenAI已启动多维度应对措施。一方面,加速拓展算力供应商,2025年先后与AWS、谷歌云达成合作,通过“多云采购”降低对微软Azure的依赖,例如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如图像生成)迁移至AWS,预计2026年可降低15%的推理成本;另一方面,推出“Flex处理”等低成本服务——允许用户以“延迟换取低价”,非生产场景的推理成本可降低40%,目前该服务已贡献12%的推理收入。

同时,OpenAI也在通过商业化提效对冲成本。2025年推出的“ChatGPT Enterprise+”计划,将企业客户的年费从5万美元提升至8万美元,新增“专属算力通道”“定制化模型训练”等高端服务,目前已有摩根士丹利、塔吉特等200余家企业升级订阅,这部分高付费用户的ARPU(单用户年均收入)达普通企业客户的3倍。此外,ChatGPT的电商导购、医疗咨询等新场景,也在探索“按效果付费”模式,例如通过沃尔玛购物跳转获得10%-15%的销售分成,试图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关键数据梳理(2024-2025):

  1. OpenAI向微软支付分成:2024年4.938亿美元,2025年前三季度8.658亿美元;

              2. 推理成本:2024年约38亿美元,2025年前三季度86.5亿美元;

                          3. 推断营收:2024年至少24.69亿美元,2025年前三季度至少43.3亿美元;

                                      4. 算力供应商占比:微软Azure(70%+)、CoreWeave(15%)、AWS/谷歌云(10%)、其他(5%)。

                                            ## 结语:AI行业的“盈利觉醒”时刻

                                            OpenAI与微软的财务合作细节曝光,本质是AI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盈利探索”的缩影。当大模型企业意识到“算力成本增速远超营收增速”,当投资者从“追逐概念”转向“审视现金流”,AI行业的竞争逻辑正在重构——不再是“谁的模型参数更大”,而是“谁能以更低成本创造商业价值”。

                                            对OpenAI而言,此次泄露文档既是压力也是契机:短期需通过多供应商合作、商业化提效缓解成本压力,长期则需突破算力技术瓶颈(如自研芯片、优化模型效率)。而对整个行业来说,OpenAI的“成本倒挂”案例更像一记警钟——AI的未来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可持续的商业逻辑,只有平衡增长与盈利,才能避免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恶性循环。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