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闹剧后续:摩根大通拒付Frank创始人法律账单,17亿美元交易埋雷引连锁反应

AI 资讯17小时前发布 dennis
0

两年前以17亿美元高调收购的金融科技初创公司Frank,如今成为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的“烫手山芋”。TechCrunch 11月15日报道,摩根大通已正式提交法律文件,明确拒绝支付Frank创始人查理·贾维斯(Charlie Javice)及其团队的法律费用——这一费用当前已累计超200万美元,且仍在持续增长。这场纠纷的根源,是贾维斯被指控在并购过程中“伪造用户数据骗取收购款”,而摩根大通的拒付行为,不仅将双方的矛盾彻底公开化,更让这场曾被视为“金融巨头拥抱创新”的标杆交易,沦为金融科技领域并购风险的典型案例。

纠纷溯源:17亿美元并购背后的“数据造假疑云”

时间拉回2023年,主打“学生贷款管理”的Frank以“超470万用户”的亮眼数据,吸引了摩根大通的注意。彼时摩根大通正急于拓展年轻客群,Frank的用户画像与产品定位恰好契合其战略需求,双方仅用3个月就敲定17亿美元的收购协议,贾维斯也以“天才创业者”的身份加入摩根大通,担任消费银行业务创新顾问。

但这场“天作之合”在2024年戛然而止。摩根大通内部审计发现,Frank宣称的470万用户中,实际有效用户不足300万,约170万用户数据存在“重复统计”“伪造信息”等问题,部分所谓的“活跃用户”甚至是从未使用过产品的虚假账号。震怒之下,摩根大通于2024年10月对贾维斯提起诉讼,指控其“欺诈性陈述”,要求赔偿超2亿美元损失;美国司法部也同步介入调查,若欺诈罪名成立,贾维斯将面临最高20年的监禁。

而法律费用的争议,正是这场诉讼的衍生矛盾。根据并购协议中的“赔偿条款”,贾维斯团队本可要求摩根大通承担其因并购相关纠纷产生的法律费用,但摩根大通在最新提交的曼哈顿联邦法院文件中主张:“贾维斯的法律支出源于其自身的欺诈行为,而非履行并购协议的合理成本,因此协议中的赔偿条款不适用于此。”这一表态直接将贾维斯推向“自掏腰包打官司”的困境。

双方博弈:法律条款与道德风险的双重角力

目前双方的核心分歧,集中在对并购协议“赔偿条款”的解读与适用范围上。贾维斯的律师团队在回应中强调,并购协议明确约定“摩根大通需承担创始人因与交易相关的法律纠纷产生的费用”,当前的诉讼与调查均围绕并购交易展开,因此费用理应由摩根大通承担。为佐证观点,其还提交了2023年并购谈判期间的邮件记录,显示摩根大通当时曾承诺“为创始人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

但摩根大通的反驳更具冲击力。其法律团队指出,协议中的“赔偿条款”存在明确的例外情形——“因创始人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的纠纷除外”,而贾维斯的“数据造假”属于典型的“故意欺诈”,显然不在保障范围内。摩根大通还在文件中披露,贾维斯在并购尽职调查阶段,曾刻意阻挠第三方机构对用户数据的深度核验,甚至销毁了部分原始数据记录,这些行为进一步证明其“主观恶意”。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博弈已出现“拉锯战”迹象。贾维斯此前已通过个人资产支付了120万美元法律费用,但其代理律师事务所近期已多次向其发出“费用催缴通知”,若后续费用无法及时支付,可能面临“终止代理”的风险;而摩根大通则态度强硬,其首席法务官在内部备忘录中明确表示:“不会为任何欺诈行为买单,这是公司的道德底线与合规原则。”

行业震动:金融科技并购的“信任危机”

这场纠纷的影响,早已超越单一企业的范畴,引发金融科技行业对“并购尽职调查”的全面反思。在Frank交易之前,金融巨头收购初创公司时,往往更看重“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等表面数据,对数据真实性的核验多依赖初创企业提供的自证材料,尽职调查周期也常因“抢项目”心态而被压缩——摩根大通对Frank的尽职调查仅耗时6周,远短于行业平均的3个月周期。

“Frank事件给所有买家敲响了警钟。”某头部投行的科技并购顾问向TechCrunch分析道,“现在金融机构收购金融科技公司,都会要求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数据审计机构,对用户数据、营收真实性进行‘穿透式核查’,部分机构甚至会要求创始人提供‘数据真实性担保函’,明确欺诈的法律责任。”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金融科技领域的并购交易中,包含“数据担保条款”的比例从2023年的15%飙升至68%。

对初创企业而言,这场事件则加剧了“融资信任成本”。不少金融科技创业者反映,当前投资人对用户数据的问询“细致到近乎苛刻”,不仅要求提供第三方审计报告,还会随机抽取用户进行电话回访。某专注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初创公司CEO坦言:“以前我们靠增长曲线就能拿到投资,现在光数据证明材料就厚达几百页,融资周期至少延长了2个月。”

后续走向:多重风险仍待化解

从目前来看,这场纠纷至少面临三重未决风险。其一,法律费用的归属问题仍需法院裁决,曼哈顿联邦法院已定于2026年1月开庭审理,若判决支持摩根大通,贾维斯可能因无力支付费用而陷入“诉讼困境”;其二,摩根大通的17亿美元收购款能否追回尚无定论,其虽已冻结贾维斯名下部分资产,但金额不足1亿美元,远无法弥补损失;其三,Frank的原有业务面临崩塌风险,截至2025年11月,Frank的用户留存率已从并购时的65%降至32%,不少高校已终止与该平台的合作。

更值得关注的是,摩根大通自身也面临“内部追责”压力。有股东在近期的投资者会议上质疑,管理层在并购过程中“存在失职”,未能有效把控风险,要求对当时主导交易的消费银行负责人进行问责。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在回应中承诺“将全面复盘并购流程”,但拒绝透露是否会有人事调整。

事件关键时间线:

  1. 2023年6月:摩根大通以17亿美元收购Frank,贾维斯加入摩根大通;

              2. 2024年10月:摩根大通发现Frank数据造假,对贾维斯提起诉讼;

                          3. 2024年11月:美国司法部介入调查,贾维斯面临刑事指控风险;

                                      4. 2025年11月:摩根大通正式拒付贾维斯法律费用,纠纷公开化;

                                                  5. 2026年1月:法院将开庭审理法律费用归属争议。

                                                        ## 结语:并购狂欢后的“理性回归”

                                                        从17亿美元的并购盛宴,到如今的法律纠纷闹剧,Frank交易的兴衰,折射出金融科技行业从“规模崇拜”向“价值理性”的转型。摩根大通拒付法律费用的行为,虽有“切割风险”的现实考量,但也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在金融与科技的融合领域,“数据真实性”与“合规底线”不容触碰。

                                                        对金融机构而言,这场事件是一次代价高昂的“合规教育”——并购不仅是资产的整合,更是风险的承接,任何对数据真实性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巨额损失;对初创企业而言,这则是“诚信经营”的警钟,靠数据造假换取短期利益,最终只会面临法律与市场的双重惩罚。随着行业监管的加强与尽职调查的完善,未来金融科技领域的并购将更趋理性,而Frank事件,终将成为这段转型历程中最深刻的注脚。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