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98%创意也不怕!Alphabet X负责人Astro Teller:激进创新要敢“砍”敢“闯”

AI 资讯1小时前发布 dennis
0

在多数企业追求“创意留存率”的当下,Alphabet旗下专注激进创新的X部门(原Google X)却走着一条反常识的路——主动淘汰98%的早期创意。11月18日,TechCrunch播客节目中,X部门“登月计划负责人”(Captain of Moonshots)Astro Teller首次公开拆解这一“残酷策略”的底层逻辑,不仅定义了“真正的登月级创新”三大标准,更分享了X如何在淘汰中筛选出Waymo(自动驾驶)、Wing(无人机配送)等改变行业的明星项目,为科技行业的激进创新提供了全新范本。

“登月创新”三要素:先划清“空想”与“可能”的边界

在Teller看来,并非所有“大胆想法”都配得上“登月计划”的标签。他在播客中明确提出,一个真正的登月级创新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核心条件,这也是X筛选创意的第一道“门槛”。

第一是“解决巨大问题”。这里的“巨大”不仅指影响范围广,更要触及现有技术无法突破的痛点。例如Waymo瞄准的“交通事故零死亡”目标,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130万,传统驾驶技术难以根治这一问题;Wing聚焦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则关系到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效率,尤其在偏远地区或紧急救援场景中,传统物流几乎无能为力。“如果一个想法只能解决小众问题,再新奇也不是登月项目。”Teller强调。

第二是“科幻级解决方案”。真正的创新需要跳出既有框架,提出看似“不可能”的思路。比如Waymo最初提出“完全无人驾驶”时,行业普遍认为“至少还需20年”;Wing的无人机配送方案,在落地前也被质疑“会干扰空域、无法应对复杂天气”。“如果解决方案听起来很‘常规’,那很可能只是渐进式改进,而非颠覆性创新。”Teller解释道。

第三是“突破性技术微光”。空想与创新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初步的技术支撑。X在评估创意时,不会要求“成熟技术”,但必须看到“技术突破的可能性”——比如Waymo早期依赖的激光雷达技术,虽未成熟,但已能实现基础环境感知;Wing的无人机导航系统,在初期就通过算法优化解决了低空避障的核心难题。“我们不需要‘确定能成’,但必须‘看到能成的线索’,这是区分‘幻想’和‘探索’的关键。”Teller补充道。

主动淘汰98%创意:“早死早超生”比“盲目坚持”更高效

“淘汰98%的创意,不是因为这些想法不好,而是为了让剩下2%的‘潜力股’获得足够资源。”Teller在播客中直言,X每年会收到超1000个创新提案,经过初步评估后,98%会在6个月内被“主动叫停”,这一策略看似“浪费”,实则是激进创新的“效率保障”。

X的淘汰逻辑围绕“快速试错、及时止损”展开。对于每个入围的早期项目,团队会在3-6个月内完成“最小可行性测试”(MVP),重点验证两个核心问题:技术上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市场需求是否“真实且迫切”。一旦发现其中任何一个问题无解,项目就会被果断终止。例如,X曾探索过“太阳能无人机供电”项目,初期测试发现无人机的续航能力和供电稳定性无法满足大规模需求,即便已投入部分研发资金,仍在6个月内终止项目,将资源转向更有潜力的Wing。

这种“残酷淘汰”背后,是X对“创新成本”的清醒认知。Teller表示,早期淘汰一个项目的成本,仅为后期投入的1/50甚至1/100。“如果等到投入上亿资金才发现方向错误,损失的不仅是钱,更是团队的时间和创新信心。”他以Waymo为例,该项目在早期也经历过多次“生死考验”,仅传感器方案就淘汰了5种技术路线,最终才确定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的方向,“正是因为早期敢淘汰错误选项,才让Waymo在后期少走了无数弯路。”

小团队+灵活拆分:X的创新“孵化公式”

除了“敢淘汰”,X的创新管理还有两大关键策略:超小团队架构,以及“独立拆分”与“集团留存”的灵活选择。

在团队规模上,X坚持“越小越高效”。每个早期项目团队仅3-5人,成员涵盖技术、市场、工程等多个领域,确保快速决策、快速行动。“大团队容易陷入‘会议内耗’,小团队才能聚焦核心问题。”Teller解释,Waymo在启动初期仅5人团队,用6个月就完成了首版自动驾驶算法的测试;Wing的无人机配送方案,也由4人小组在1年内实现了首次户外配送。这种“小团队试错”模式,让X能同时推进多个项目,且每个项目的试错成本都可控。

当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X会面临“独立拆分”还是“留在Alphabet体系”的抉择。Teller透露,判断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是否需要独立的商业闭环”,二是“与Alphabet现有业务的协同性”。像Waymo、Wing这类需要大规模落地运营、构建独立商业模式的项目,会被拆分为Alphabet的“其他 bets(其他投资业务)”,拥有独立的CEO和融资权限;而那些与Google核心业务(如搜索、云服务)协同性强的项目,如早期的Google Glass技术,会整合进Google相关部门,借助现有资源快速规模化。

“拆分不是‘抛弃’,留存也不是‘捆绑’,核心是让项目在最适合的环境里成长。”Teller以Waymo为例,独立后Waymo能更灵活地与车企合作、获取监管资质,而Alphabet则通过股权保持战略协同,这种模式既保障了项目的创新自由度,又降低了集团的运营风险。

理性看待AI:别当“魔法”,要当“电力”

在AI热潮席卷行业的当下,Teller也分享了X对AI的独特视角——拒绝将AI神化,而是视为“像电力一样的基础工具”。

“现在很多人把AI当成‘万能魔法’,认为它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是危险的。”Teller直言,X在评估AI相关项目时,从不因为“用了AI”就高看一眼,而是关注“AI是否真正解决了核心痛点”。例如,X曾拒绝过一个“AI生成个性化教育内容”的提案,并非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发现“内容个性化的核心是对学生需求的理解,AI只是实现工具,若没有精准的需求分析,再先进的AI也无法提升学习效果”。

在Teller看来,AI的价值类似100年前的电力——初期会被视为“新奇事物”,但最终会成为支撑各行各业的基础资源。“我们不会说‘做一个电力项目’,而是说‘用电力解决某个问题’;AI也一样,未来优秀的创新不会是‘做一个AI项目’,而是‘用AI解决某个巨大问题’。”他透露,X目前推进的AI相关项目,如“AI优化电网调度”“AI辅助新药研发”,都是将AI作为工具,聚焦具体的行业痛点,而非单纯追求技术炫酷。

Astro Teller与X部门创新逻辑核心要点:

  1. 登月创新三标准:解决巨大问题、科幻级解决方案、突破性技术微光;

  2. 淘汰策略:主动淘汰98%早期创意,6个月内完成最小可行性测试,及时止损;

  3. 团队管理:早期项目3-5人小团队,快速决策、降低试错成本;

  4. 项目拆分逻辑:需独立商业闭环则拆分为“其他bets”(如Waymo),协同性强则整合进现有业务;

  5. AI观点:拒绝神化AI,视为基础工具,聚焦“用AI解决具体问题”而非技术本身。

结语:激进创新,要敢“放弃”才能“得到”

Astro Teller和X部门的创新逻辑,打破了“创新要越多越好”的固有认知——真正的激进创新,不是盲目追求创意数量,而是有勇气淘汰错误方向,有智慧聚焦核心潜力。在科技行业充斥“AI焦虑”“创新内卷”的当下,X的“敢淘汰、敢聚焦”策略,为企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创新的价值不在于“做了多少尝试”,而在于“是否做出了真正有意义的突破”。

从Waymo重塑自动驾驶行业,到Wing改变末端配送格局,X的实践证明:淘汰98%的创意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错误的方向上浪费资源。未来,随着更多企业理解“激进创新需要理性筛选”,或许会有更多“登月级”项目涌现,推动科技行业向更有价值的方向前进。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