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只做通讯工具”!beehiiv四周年升级AI建站等功能,CEO称内容质量终破饱和焦虑

AI 资讯20小时前发布 dennis
0

2025 年 11 月 23 日,通讯平台 beehiiv 迎来成立四周年,同步推出 AI 网站搭建工具、播客支持、数字产品售卖等一系列新功能,正式从专注通讯服务的平台向 “内容经济操作系统” 全面升级。面对行业普遍担忧的通讯市场饱和问题,beehiiv 联合创始人兼 CEO 泰勒・登克(Tyler Denk)在接受 TechCrunch 采访时明确表示 “毫不担心”,强调优质内容与多元化工具生态将成为破局关键。

beehiiv 的功能扩张源于用户的真实需求反馈。登克回忆,平台初期仅提供基础博客模板,大量用户反馈 “邮件功能好用,但博客千篇一律、缺乏自定义空间,且无法满足课程售卖、线索收集等需求”。为解决这一痛点,beehiiv 收购了 YC 孵化企业 TypeDream,于今年 7 月推出初代网站搭建工具,而用户的需求并未止步 ——“给一寸,要一里”,后续又提出了预约管理、数字产品嵌入等更多诉求,推动平台持续丰富功能矩阵,最终形成如今覆盖通讯、建站、播客、付费订阅等多场景的工具生态。

此次升级后,beehiiv 的竞争边界进一步扩大,不仅与 Substack 等通讯平台正面抗衡,更涉足 Patreon、WordPress、Wix 等创作者平台的核心领域。登克预判,未来创作者工具领域将出现 “功能整合热潮”,各平台会逐步补齐能力短板,形成全链路服务能力。而 beehiiv 的核心优势在于 “反向突围”:凭借深耕多年的邮件通讯基础设施(被登克称为 “更具竞争力的切入点”),向网站、课程、社区等领域延伸,比其他平台从外部切入邮件通讯更具技术壁垒。

值得关注的是,beehiiv 坚持 “不抽成” 的独特商业模式 —— 无论用户通过付费订阅、数字产品售卖、预约服务等何种方式盈利,平台均不收取任何分成,仅通过 SaaS 订阅费实现营收。登克表示,这一理念源于对创作者的尊重:“我们不应仅仅因为提供支付对接服务,就收取 10% 的费用”。同时,平台兼顾大型媒体与个体创作者的双重需求,TechCrunch、《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知名 publications,与仅面向 5 名读者的小众 UFC 通讯账号,使用的是完全相同的工具套件。这一设计源于登克的创业初心:将曾为 Morning Brew 打造的企业级工具,以亲民价格开放给所有创作者。

面对 “通讯市场是否已饱和” 的核心疑问,登克给出了明确答案:“饱和焦虑从未消失,但优质内容永远会脱颖而出”。他以行业现状举例,如今播客、视频内容数量空前,但没人会说 “Netflix 已达峰值”,通讯领域同理 —— 全球市场足够广阔,任何垂直领域都能挖掘 niche 机会。平台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一款仅 2500 名订阅者的农业通讯,每月能创造 1.5 万美元收入,证明 “1000 个真粉丝” 就能支撑起可持续的创业项目。此外,社交媒体格局的碎片化(Mastodon、TikTok、Bluesky 等平台并存),反而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触达受众的渠道,降低了对单一平台的依赖。

谈及与行业标杆 Substack 的差异,登克用 “Shopify vs 亚马逊” 作类比:Substack 更像亚马逊,掌控读者体验与数据,创作者缺乏自主性;而 beehiiv 则是后台工具提供商,像 Shopify 一样让创作者拥有自己的品牌、数据和用户关系,“我们不打造‘beehiiv 专属内容’,只是帮创作者成功的工具”。他透露,平台今年通过地铁广告等营销动作大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明年一季度还将加大营销投入,争夺更多用户心智。

对于未来十年内容经济的演变,登克认为趋势将持续深化:AI 的普及可能导致部分岗位被替代,个人品牌与真实表达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 无论是职场人还是创作者,通过内容输出建立个人标签,将成为差异化关键。而 beehiiv 的定位,正是通过不断完善的工具生态,为这些 “数字内容叛逆者” 赋能,让他们摆脱传统机构束缚,实现独立创业的可能。目前,平台上已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例如前 CNN 记者奥利弗・达西离开传统媒体后,通过 beehiiv 搭建起自己的内容团队,并计划拓展新的内容垂直领域。

从专注通讯到打造全场景内容工具,beehiiv 的四周年升级,不仅是自身商业模式的进化,更折射出创作者经济 “工具整合、自主可控” 的发展趋势。在饱和焦虑与 AI 冲击的双重背景下,这家坚持 “不抽成、重工具、听用户” 的平台,能否在创作者服务赛道突围,值得市场关注。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