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歌流量下滑之际,People Inc 携 AI 技术投奔微软,搜索江湖变天了
“当传统搜索的根基开始松动,AI 技术联盟正在改写游戏规则。”2025 年 11 月 4 日,美国 AI 服务平台 People Inc 与微软共同宣布达成重磅 AI 技术授权协议,前者的核心 AI 模型与数据处理技术将全面接入微软 Azure 云生态及 Bing 搜索体系。这一合作恰值谷歌搜索流量出现历史性下滑的敏感时刻 —— 苹果高管上月证实 Safari 浏览器中谷歌搜索量首次下降,Gartner 预测 2026 年传统搜索量将锐减 25%。这场 “技术投奔” 不仅凸显了微软在 AI 时代的生态吸引力,更预示着以谷歌为代表的传统搜索霸权,正遭遇 AI 驱动的结构性冲击。
合作核心:一场 “技术换生态” 的双向奔赴
与单纯的技术采购不同,People Inc 与微软的合作构建了 “技术输出 + 生态落地 + 收益共享” 的深度绑定模式,这与微软此前与 OpenAI 的合作框架一脉相承,堪称 AI 时代分工协作的典型范本:
技术授权:三大核心能力注入微软体系
People Inc 将其打磨多年的 AI 技术套件完整授权给微软,重点覆盖企业服务与消费端搜索两大场景,填补了微软在垂直领域的技术短板:
-
销售智能引擎:作为 People Inc 的核心技术,该引擎可自动分析企业销售流程中的客户交互数据,识别高转化线索的准确率达 82%,已在科技、金融行业验证有效。接入后,微软 Dynamics 365 销售模块的客户转化率预计提升 30%。
-
跨模态数据处理技术:支持文本、语音、图像的多源信息整合,其处理延迟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 60%,将显著优化 Bing AI 搜索的多轮对话体验,尤其是在购物比价、学术研究等复杂查询场景。
-
隐私计算框架:采用联邦学习技术保障企业数据安全,解决了 AI 训练中的数据合规难题,这一能力已通过欧盟 GDPR 认证,为微软拓展欧洲企业市场扫清了关键障碍。
生态落地:微软提供 “算力 + 场景” 双重支撑
微软则以其成熟的生态资源作为合作筹码,为 People Inc 的技术提供规模化落地的土壤:
-
算力保障:开放 Azure 专属 GPU 集群,提供每秒超百亿次的浮点运算能力,相当于为 People Inc 节省了约 4000 万美元的自建算力成本。按照合作协议,People Inc 未来三年将向 Azure 平台投入至少 5 亿美元的算力采购费用。
-
场景接入:技术将同步嵌入 Bing 搜索、Office 365、Teams 等核心产品。其中 Bing 已为 AI 搜索功能开辟独立入口,预计本月内完成 People Inc 技术的灰度测试,首批覆盖北美地区 1 亿用户。
-
收益分成:双方约定采用 “基础授权费 + 营收分成” 模式,微软需支付每年 2500 万美元的保底授权费,同时在基于该技术的增值服务中给予 People Inc 18% 的营收分成,协议有效期至 2030 年。
战略协同:精准狙击谷歌的 “命门”
这场合作的时间点极具战略意味。就在一周前,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发布的财报显示,搜索广告收入同比增速降至 5.2%,为十年来最低水平,而 AI 助手分流用户注意力被认为是核心原因。People Inc 的技术恰好精准弥补了微软在 AI 搜索领域的短板:
-
其跨模态处理能力可将 Bing 的信息整合效率提升 45%,让用户无需跳转多个链接即可获得整合答案,直击谷歌 “AI 概览功能不敢全面上线” 的痛点 —— 后者因担心影响广告点击量,至今仍将 AI 生成内容限制在内测阶段。
-
销售智能引擎则瞄准了谷歌的核心商业客户群体,通过提升企业销售效率,吸引更多广告预算从谷歌搜索转向微软生态。行业数据显示,目前谷歌在企业搜索广告市场的份额高达 68%,微软仅为 19%,这一合作有望在两年内将差距缩小至 15 个百分点。
谷歌困局:流量下滑背后的 “创新者窘境”
People Inc 选择微软而非谷歌,本质上是对两大巨头 AI 战略的一次 “用脚投票”。而谷歌搜索流量的下滑,早已埋下多重隐患,恰是《创新者的窘境》中描述的破坏性创新危机的现实写照:
核心业务与创新的致命冲突
谷歌的根本矛盾在于,AI 搜索的普及将直接摧毁其赖以生存的广告模式。目前谷歌搜索广告收入占总营收的 56%,而 AI 生成的整合答案会使用户点击广告链接的概率下降至少 20%。这种 “自我革命即自杀” 的困境,让谷歌在 AI 搜索布局上畏首畏尾:
-
早在 2025 年初就传出内测的 “全 AI 生成首页” 搜索版本,因广告部门强烈反对,至今仍未大规模推送。
-
旗下 Gemini AI 模型虽具备强大能力,却始终未能与搜索业务深度融合,仅能作为独立工具存在,无法形成对 ChatGPT+Bing 组合的有效对抗。
生态封闭错失合作机遇
与微软 “开放合作” 的策略不同,谷歌坚持垂直整合的封闭模式。自 2015 年起,其处理器、软件、AI 模型均为自研适配,这种模式虽曾保障效率,却在 AI 时代成为合作障碍:
-
此前 Anthropic、Perplexity 等 AI 公司均曾与谷歌接触,但因谷歌要求 “独家授权 + 数据共享” 的苛刻条件而作罢,最终转而与微软或亚马逊合作。
-
对于 People Inc 这样的垂直领域技术商,谷歌提出的 “技术并入 DeepMind” 要求,意味着对方将失去独立运营权,这与微软 “保留合作方自主性” 的方案形成鲜明对比。
用户习惯已发生不可逆转移
苹果高管埃迪・库伊的证词揭开了残酷现实:Safari 浏览器中谷歌搜索量首次下降,并非因为某款竞品崛起,而是 ChatGPT、Meta AI 等 AI 助手已改变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 —— 人们不再满足于 “搜索 – 筛选 – 整合” 的传统流程,而是直接向 AI 索要答案。
第三方数据显示,目前美国 18-34 岁用户中,每周使用 AI 助手获取信息的比例已达 63%,其中 47% 表示 “减少了谷歌搜索的频率”。更致命的是,谷歌赖以生存的 “用户意图数据” 正在流失,这将进一步削弱其广告推荐的精准度。
行业震动:AI 时代的 “新分工体系” 成型
People Inc 与微软的合作,不仅是一次商业联姻,更标志着 AI 产业 “专业分工打败垂直整合” 的时代正式到来,其影响已迅速传导至整个科技行业:
微软生态形成 “滚雪球效应”
继 OpenAI 之后,微软通过开放的合作模式再次吸引关键玩家,其 AI 生态的护城河持续拓宽:
-
目前微软已构建起 “芯片(英伟达)- 模型(OpenAI/People Inc)- 应用(Bing/Office)” 的完整 AI 堆栈,这种分工模式既保证了各环节的专业性,又通过云服务实现高效协同。
-
华尔街分析师已上调微软目标股价,认为其 AI 业务收入占比将从 2025 年的 12% 提升至 2027 年的 28%,超越谷歌成为 AI 时代的新龙头。
谷歌被迫加速战略调整
面对双重压力,谷歌近期终于释放出战略转向的信号:
-
据知情人士透露,谷歌正计划放宽对第三方 AI 公司的合作限制,允许 Gemini 模型接入外部数据处理技术,People Inc 曾是其重点接触对象,但因谈判节奏过慢最终错失。
-
谷歌搜索负责人杰里米・贾维斯在内部会议上承认 “反应迟缓”,宣布将在 2026 年第一季度强制上线 AI 概览功能,同时推出 “广告 + AI 答案” 的融合模式,试图在创新与营收间寻找平衡。
中小 AI 公司迎来 “站队时刻”
这场合作让行业意识到,“抱大腿” 已成为中小 AI 企业的生存关键,但选择不同阵营将决定命运:
-
选择微软、亚马逊等开放平台的企业,可获得算力与场景支持,但需接受收益分成条款;
-
投靠谷歌等封闭生态的玩家,可能获得更多资源倾斜,但面临丧失技术自主权的风险;
-
而试图独立发展的公司,在 GPU 成本高企、场景壁垒坚固的现实面前,生存空间正不断压缩。
People Inc 的选择颇具代表性 —— 其 CEO Oleg Rogynskyy 在声明中直言:“与微软的合作让我们的技术在 18 个月内就能触达 10 亿用户,这是独立发展无法实现的速度。”
未来悬念:AI 搜索终局之战如何上演?
尽管微软阵营暂时占据上风,但这场 AI 搜索的争霸战远未结束。三大悬念仍将决定最终格局:
技术融合能否突破体验瓶颈?
目前 AI 搜索仍存在 “信息时效性不足”“答案准确性存疑” 等问题。People Inc 的跨模态技术虽能提升处理效率,但在实时数据接入、专业领域深度问答等方面仍需打磨。微软计划将其与 OpenAI 的 GPT-5 模型结合,打造 “实时整合 + 深度推理” 的双重能力,这一融合效果将在 2026 年第一季度接受市场检验。
谷歌的 “破局之作” 能否见效?
谷歌押注的 “广告 + AI” 融合模式风险与机遇并存。其计划在 AI 答案下方嵌入 “相关服务推荐”,既保留广告收入,又避免影响用户体验。但这种模式可能引发用户反感,若处理不当,反而会加速用户流失。此外,谷歌正秘密研发 “轻量化 Gemini 模型”,试图降低 AI 功能的算力消耗,适配更多设备。
监管层会出手干预吗?
随着微软在 AI 领域的优势扩大,反垄断风险已悄然上升。目前美国司法部正密切关注微软与 OpenAI、People Inc 的合作,重点审查其是否存在 “排他性条款”“数据垄断” 等问题。若监管介入强制拆分合作,将为谷歌、亚马逊等竞争对手创造喘息之机。
结语:搜索时代的 “权力交接” 已拉开序幕
从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打造的 “链接帝国”,到微软构建的 “AI 答案生态”,科技行业的权力重心正在发生历史性转移。People Inc 与微软的合作,不过是这场转移中的一个关键注脚 —— 它印证了封闭的垂直整合终将败给开放的生态协作,也揭示了用户需求才是技术迭代的终极驱动力。
谷歌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所有传统巨头在破坏性创新面前的共同宿命。当苹果用两个调节开关挽回用户(正如我们此前见证的 iOS 26.1 更新),微软用开放合作构建生态,科技行业的竞争逻辑已愈发清晰:无论是设计创新还是技术突破,最终都要回归 “服务于人” 的本质。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这场博弈意味着更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更精准的服务推荐;对于行业而言,它标志着 AI 分工体系的成熟,将加速技术落地的速度与广度。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回忆起 “打开搜索引擎翻找答案” 的日子,会像现在回忆 “功能机时代” 一样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