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资10亿!电动飞机巨头Beta登陆纽交所,零碳航空赛道迎来资本里程碑

# 募资 10 亿!电动飞机巨头 Beta 登陆纽交所,零碳航空赛道迎来资本里程碑

“这是电动航空从实验室走向资本市场的成人礼。”2025 年 11 月 4 日,美国电动飞机制造商 Beta Technologies(股票代码:BETA)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完成首次公开募股,以 34 美元的发行价平开后,历经盘中逾 9% 的震荡回调,最终以微涨收盘,全天市值稳定在百亿美元级别。此次 IPO 超额发行 2990 万股(原计划 2500 万股),募资总额达 10 亿美元,不仅高于 27 至 33 美元的预期定价区间,更吸引了亚马逊、通用电气、贝莱德等巨头站台,成为全球电动航空领域规模最大的上市事件。在航空业减碳压力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下,这场 “空中特斯拉” 的资本首秀,正为万亿级零碳航空市场拉开序幕。

上市核心:10 亿募资背后的 “三重底气”

Beta 能在资本市场获得超额认可,绝非单纯依靠 “电动航空” 的概念炒作,其技术落地进度、订单储备与产业资源整合能力构成了坚实支撑。

技术硬实力:从适航认证到全产业链布局

与多数仍停留在原型机阶段的同行不同,Beta 已构建起 “飞机 + 电池 + 充电” 的全栈技术体系,且多项核心突破已进入商业化前夜:

  • 明星产品矩阵:其主力机型 Alia 系列涵盖垂直起降(eVTOL)与常规起降(eCTOL)两种构型,可适配客运、货运等多元场景。其中 Alia VTOL 最大航程达 336 海里(约 622 公里),能搭载 5 名乘客 + 1 名飞行员,充电时间不足 1 小时;Alia CTOL 的运营成本较传统燃油飞机降低 67%,已获得挪威群岛短途航线的意向订单。

  • 适航认证突破:2025 年上半年,Beta 与 Hartzell 合作研发的电动螺旋桨获得 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认证,成为全球首个通过该认证的电动航空核心部件,为整机适航取证扫清关键障碍。此前其还完成了纽约 JFK 机场的演示飞行,验证了电动飞机在高密度空域的运行能力。

  • 垂直整合产能:公司在佛蒙特州建成 18.8 万平方英尺的净零排放生产基地,从电机、电池到充电设备实现自主制造,其中电池工厂位于圣奥尔本斯的核心产区,充电设备可适配多机型需求,形成 “研发 – 生产 – 运营” 的闭环。

订单与资金储备:600 架订单锁定未来增长

资本市场对 Beta 的信心,更源于其清晰的商业化路径与充足的订单储备:

  • 客户结构多元化:目前 Beta 已积累超 600 架飞机的订单储备,客户涵盖物流企业、医疗急救机构与军方。其与美国国防部完成四次技术对接,将电动航空系统融入国防应用,同时通过联邦进出口银行获得融资支持,形成 “军商两用” 的市场格局。

  • 巨头背书加持:IPO 前,亚马逊与通用电气分别持有 10.2% 和 6.3% 的股份,前者将其纳入物流无人机配送网络规划,后者则提供航空制造技术支持。此外,AllianceBernstein、贝莱德等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认购,进一步夯实资金链。

市场定位:精准切入短途航空蓝海

Beta 避开了长途客运的技术瓶颈,聚焦短途航空这一蓝海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 场景聚焦:其产品重点瞄准 200-800 公里的短途航线,如岛屿通勤、城市间货运、医疗物资紧急运输等,这些场景对续航要求相对较低,且对运营成本敏感,恰是电动飞机的核心优势领域。挪威计划将国内数十条岛屿短途航线替换为电动飞机,Beta 已成为主要候选供应商。

  • 成本优势显著:数据显示,Alia VTOL 的小时运营成本较同级别燃油直升机降低 40%,在货运场景下,每公斤货物的运输成本仅为传统机型的 1/3,这种成本优势在物流与急救领域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资本博弈:首日震荡背后的 “机遇与焦虑”

尽管最终收涨,但 Beta 上市首日盘中一度跌逾 9% 的波动,折射出资本市场对电动航空赛道的复杂心态 —— 既看好长期前景,又担忧短期落地风险。

看涨逻辑: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

机构投资者的乐观预期主要基于三大支撑:

  • 全球减碳政策倒逼:欧盟 “2050 年碳中和” 与美国 “航空减排法案” 明确要求短途航线逐步替换为零排放机型,Beta 的技术路线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摩根士丹利预测,2030 年全球短途电动航空市场规模将达 3000 亿美元,Beta 有望占据 15%-20% 的份额。

  • 技术迭代加速:电池能量密度每年以 5%-8% 的速度提升,叠加快充技术突破,将逐步解决电动飞机的续航焦虑。Beta 的电池工厂已启动下一代电芯研发,目标将能量密度提升至 400Wh/kg,进一步拓展适用场景。

  • 替代效应显现:在医疗急救领域,电动飞机的低噪音、低成本优势已得到验证,美国多家急救机构计划用 Alia VTOL 替换现有直升机;在物流领域,亚马逊计划将其用于 “最后 100 公里” 配送,提升偏远地区配送效率。

看空担忧:盈利周期与竞争风险

盘中的回调则反映出市场对行业共性风险的警惕:

  • 盈利周期漫长:航空制造业具有 “高投入、长回报” 特性,Beta 目前仍处于亏损阶段,尽管订单充足,但整机交付需等待适航认证完成,预计 2026 年才能实现规模化交付,盈利节点可能推迟至 2028 年。

  • 竞争格局加剧:赛道内已有 Joby Aviation、Archer Aviation 等玩家布局,且波音、空客等传统巨头加速入局电动航空领域,Beta 需在产能扩张与技术迭代上保持领先才能巩固优势。

  • 基础设施滞后:目前全球适配电动飞机的充电设施不足千个,尽管 Beta 自主研发了 Charge Cube 等充电设备,但大规模铺设仍需政策与资本协同,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可能制约市场渗透速度。

行业影响:电动航空的 “IPO 破冰效应”

Beta 的上市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里程碑,更将对整个电动航空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加速行业从 “概念期” 向 “成长期” 跨越。

对产业链:激活上下游投资热情

作为首个募资超 10 亿美元的电动航空上市公司,Beta 的示范效应将带动产业链投资升温:

  • 上游材料:高能量密度电池、轻量化复合材料等领域将获得更多资本关注,Beta 的电池工厂已与本地材料企业建立合作,可能催生一批专精特新供应商。

  • 中游制造:电动螺旋桨、电传操纵系统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将提升,通用电气等传统制造企业可能通过技术授权或合资模式深度参与。

  • 下游运营: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短途航线服务商将迎来发展机遇,形成 “制造 – 运营 – 服务” 的产业生态。

对资本流向:重塑科技投资逻辑

Beta 的上市为风险投资提供了新的退出通道,可能改变科技投资的布局方向:

  • 从 “技术叙事” 到 “落地能力”:资本将更关注具备适航认证进展、订单储备的企业,而非单纯依赖技术概念的初创公司,推动行业从 “烧钱研发” 向 “量产导向” 转型。

  • 细分赛道分化:短途货运、医疗急救等落地场景明确的领域将获得更多投资,而长途电动客运等技术瓶颈较高的方向可能降温。

对传统航空业:加速低碳转型进程

面对电动航空的崛起,传统航空企业已开始战略调整:

  • 合作而非对抗:通用电气通过投资 Beta 实现技术卡位,波音则与 Archer Aviation 合作研发 eVTOL,传统巨头正从 “挑战者” 转变为 “参与者”。

  • 商业模式重构:航空公司可能逐步将短途航线替换为电动飞机,形成 “长途燃油 + 短途电动” 的混合运营模式,降低整体碳排放与运营成本。

未来展望:10 亿募资将投向何方?

根据招股书披露,Beta 此次募资的 10 亿美元将主要用于三大方向,剑指规模化交付与技术迭代:

1. 产能扩张与交付准备(40%)

公司计划将佛蒙特州生产基地的产能提升至每年 200 架,同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建设结构件生产工厂,对接北美航空制造集群。此外,将在全球布局 50 个充电站点,优先覆盖挪威、美国东北部等订单密集区域,为 2026 年首批交付做准备。

2. 技术研发与适航取证(35%)

资金将重点投入整机适航认证,目标 2026 年获得 FAA 型号认证,同时启动下一代机型研发,包括更大载重的货运版本与航程提升至 500 海里的客运版本。电池技术方面,将与高校合作研发固态电池,预计 2028 年实现量产装车。

3. 市场拓展与生态建设(25%)

公司将加大在欧洲、东南亚的市场投入,复制挪威短途航线的合作模式,同时与物流企业共建 “电动航空货运网络”。此外,设立飞行员培训中心,解决电动飞机运营的人才缺口,形成 “飞机销售 + 充电服务 + 人才培训” 的增值服务体系。

结语:零碳航空的 “起飞信号”

Beta 的上市首日虽有震荡,但最终 “收红” 的表现与 10 亿美元的募资规模,已足够证明资本市场对电动航空赛道的长期信心。从技术突破到订单储备,从巨头背书到政策加持,Beta 的成长路径映射出电动航空从 “实验室” 走向 “市场” 的关键跨越。

这场 IPO 的意义远超企业本身 —— 它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商业化范本,为资本指明了投资方向,更为航空业脱碳注入了实质性动力。正如 Stone Point Capital 创始人 Chuck Davis 所言:“Beta 团队对使命的热爱与投入,让他们在航空变革中占据了独特位置。”

当然,电动航空的普及仍需跨越适航认证、基础设施、成本控制等多重关卡,Beta 的未来之路并非坦途。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更多像 Beta 这样的企业登陆资本市场,零碳航空的 “起飞” 将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这场空中交通的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