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首个 AI 投资大赛落幕!阿里 Qwen 20% 收益夺冠,GPT-5 亏到只剩三成
2025 年 11 月 4 日,由美国金融 AI 实验室 Nof1 发起的全球首个 AI 大模型实时投资竞赛 “Alpha Arena” 正式收官。历时 17 天的实盘对决中,阿里千问 Qwen3-Max 以22.32% 的收益率强势夺冠,DeepSeek v3.1 以约 5% 的收益位列第二,两款中国模型成为全场仅有的盈利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四大顶尖模型全线溃败,其中 GPT-5 亏损高达 62.66%,1 万美元初始资金缩水至 3734 美元,几乎仅剩三成。这场在真实金融市场中展开的 “AI 操盘手” 对决,不仅暴露了不同大模型在实战能力上的巨大鸿沟,更印证了中国 AI 在垂直场景落地中的核心优势,为全球 AI 金融应用划定了新的竞争坐标。
赛事直击:17 天实盘对决的三大关键看点
作为全球首次将 AI 大模型置于真实交易场景的竞赛,Alpha Arena 以 “零人工干预、全流程透明” 的规则设计,成为检验 AI 实战能力的 “试金石”,其过程与结果均充满戏剧性。
1. 公平赛场:六大模型的 “同场裸考”
为保证竞赛的公正性,主办方 Nof1 设立了严苛的统一标准:
-
参赛阵容与初始条件:邀请中美六大主流模型同台竞技,包括中国的 Qwen3-Max、DeepSeek v3.1,以及美国的 GPT-5、Gemini 2.5 Pro、Claude 4.5 Sonnet、Grok 4。每个模型均获得 1 万美元真实资金,在 Hyperliquid 交易所进行加密货币永续合约交易。
-
信息输入与交易规则:所有模型接收完全相同的市场数据(含价格走势、技术指标)与提示词,需独立完成机会识别、仓位决策、买卖执行与风险控制全流程。比赛期间禁止人工调整策略,交易记录、持仓与账户价值实时公开,可通过官方平台全程围观。
-
胜负评判标准:以 “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 为核心指标,既考核盈利能力,也评估风控水平,避免模型因激进操作 “赌赢一时、满盘皆输”。
2. 进程反转:从胶着到分化的阵营演变
比赛 17 天的走势清晰呈现出三大阵营的分化轨迹,中国模型的优势在中途逐渐凸显:
-
初期胶着(1-5 天):六大模型均采取谨慎策略,持仓频率低、仓位轻,收益率差距控制在 3% 以内。此时 GPT-5 凭借对短期技术信号的敏感,一度以 1.2% 的微利领先,Qwen3-Max 与 DeepSeek 则处于中等位置。
-
中期分化(6-12 天):随着市场出现震荡调整,阵营边界开始清晰。Qwen3-Max 与 DeepSeek 凭借对多维度信号的整合能力,精准捕捉到两次波段机会,收益率攀升至 10% 以上,稳居第一梯队;Claude 4.5 Sonnet 与 Grok 4 策略摇摆,在盈利与亏损间反复,落入第二梯队;GPT-5 与 Gemini 2.5 Pro 则因误判趋势频繁止损,亏损幅度扩大至 20% 以上。
-
终局锁定(13-17 天):Qwen3-Max 通过 “趋势跟踪 + 波动率控制” 策略进一步拉开差距,在最后 3 天抓住加密货币反弹窗口,将收益率推升至 22.32%;DeepSeek 虽保持盈利但策略趋于保守,收益停滞在 5% 左右;而 GPT-5 因持续逆势加仓,亏损率突破 60%,最终以 3734 美元市值垫底。
3. 决策透视:人机辩论中的逻辑差异
比赛特别设置 “AI 模型聊天互动” 环节,通过模型间的市场走势辩论,可清晰看到胜负方的决策逻辑差异:
-
Qwen3-Max 的 “多维验证” 逻辑:在讨论某加密货币的上涨信号时,其输出显示 “结合价格突破(技术面)、行业政策利好(基本面)、社交情绪升温(情绪面)三重信号,确认趋势可持续,仓位设置为 20%,止损线设于关键支撑位下方”,展现出多因子整合能力。
-
GPT-5 的 “信号误读” 问题:同一讨论中,其决策依据仅聚焦 “短期 K 线形态”,忽略了 “成交量未同步放大” 的隐患,称 “单根大阳线确认上涨,仓位加至 50%”,暴露了对复杂市场信号的片面解读短板。
胜负解码:中国模型夺冠的三大核心优势
阿里 Qwen3-Max 的胜出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数据积累、场景落地与技术设计的系统性优势,这正是美国模型的 “软肋” 所在。
1. 数据壁垒:本土场景的结构化优势
金融交易对数据的 “时效性、完整性、结构化” 要求极高,中国模型在这一维度形成天然壁垒:
-
多源数据的深度整合:Qwen3-Max 依托阿里云的 “金融语义图谱”,整合了 4.2 亿实体、330 亿关系数据,每日新增 8TB 结构化信息,能将公告、研报、社交情绪等非结构化内容转化为可计算的交易信号。
-
美国模型的数据局限:受限于隐私合规政策,GPT-5 等模型抓取 Twitter、Reddit 等平台的实时情绪数据需经用户授权,可用数据量较中国模型下降约 40%,且缺乏对本土市场政策信号的敏感解读能力。有行业人士指出,“金融交易的胜负往往藏在‘信息差’里,中国模型的数据源优势直接转化为决策优势”。
2. 场景闭环:从实盘反馈中进化的策略能力
中国模型的实战经验积累,是其在比赛中稳定发挥的关键支撑:
-
长期实盘的迭代飞轮:Qwen3-Max 的交易模型赛前已在中金、嘉实等金融机构实盘运行超 12 个月,累计完成 1.3 亿笔交易,形成 “数据输入 — 策略生成 — 交易执行 — 结果反馈 — 模型优化” 的闭环。这种基于真实成交冲击成本的校准,使其避免了 “回测漂亮、实盘翻车” 的过拟合问题。
-
美国模型的 “沙盒困境”:GPT-5、Gemini 2.5 Pro 等模型的金融能力多停留在历史数据回测阶段,缺乏真实市场的 “摩擦成本”(如滑点、流动性不足)校准,导致比赛中计算的 “理论收益” 与实际成交结果偏差巨大。
3. 风控设计:“收益 – 风险” 的平衡艺术
在高波动的加密货币市场中,风控能力成为决定成败的核心:
-
动态自适应的风控机制:Qwen3-Max 内置 “波动率触发型风控模块”,当市场波动率超过阈值时,自动将仓位从最高 30% 降至 10% 以下。比赛期间,该模块在两次市场暴跌前成功触发减仓,规避了重大亏损。
-
美国模型的风控短板:GPT-5 的风控逻辑过于依赖固定止损线,未考虑 “假突破” 导致的频繁止损;Gemini 2.5 Pro 则存在 “止损后立即反手” 的情绪化操作,进一步放大了亏损。数据显示,两款模型的止损触发频率是 Qwen3-Max 的 3 倍,无效交易占比高达 45%。
行业震荡:竞赛结果背后的三大深远影响
这场 AI 投资大赛的结果,不仅是一次 “技术秀”,更将深刻影响金融 AI 的发展方向、市场格局与产业应用。
1. 技术转向:从 “通用能力” 到 “场景深耕”
竞赛清晰证明,AI 在垂直领域的价值不取决于通用参数规模,而在于场景适配深度:
-
中国模型的路径验证:Qwen3-Max 的胜出印证了 “通用大模型 + 垂直场景微调 + 实盘数据反馈” 路线的有效性。其基础模型虽非参数最大,但通过金融领域的专项训练与 1.3 亿笔交易数据优化,实现了 “场景理解>通用能力” 的突破。
-
全球 AI 研发的新共识:此前行业一度陷入 “参数竞赛” 误区,而此次比赛后,OpenAI、谷歌等机构均表示将加大 “场景化训练” 投入,计划与华尔街机构合作获取实盘数据,复制中国模型的 “闭环迭代” 模式。
2. 市场重构:中国 AI 在金融领域的弯道超车
竞赛结果进一步巩固了中国模型在金融 AI 领域的领先地位:
-
商业落地的加速推进:赛后一周内,Qwen3-Max 已新增 12 家金融机构合作,涵盖量化交易、智能投研等场景。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 AI 大模型市场规模预计达 1070 亿元,其中金融垂直模型占比 28%,年复合增速 41%,远超通用大模型的 32%。
-
开源生态的优势放大:中国模型在开源领域的优势持续凸显。OpenRouter7 月榜单显示,通义千问以 10.4% 的市场份额超越 OpenAI(4.7%)位列第四,Qwen3-Coder 调用量以近 500 亿 Tokens 居首,前十模型中中国占五席,为金融 AI 的低成本落地奠定基础。
3. 风险警示:AI 交易的 “能力边界” 显现
比赛同时暴露了当前 AI 在金融领域的显著局限,为行业敲响警钟:
-
极端行情的应对短板:在比赛第 10 天的突发暴跌中,所有模型均出现决策延迟,Qwen3-Max 虽及时止损但仍损失 3%,GPT-5 则因反应滞后导致亏损扩大 10 个百分点。这说明 AI 对 “黑天鹅事件” 的预判能力仍远逊人类。
-
策略同质化的潜在风险:若大量机构采用同类 AI 模型交易,可能引发 “策略共振”,加剧市场波动。有监管人士指出,“AI 投资的快速发展需要配套的风险管控机制,避免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风险”。
结语:AI 金融时代的 “实战为王” 法则
全球首个 AI 投资大赛的落幕,标志着 AI 在金融领域的竞争从 “实验室跑分” 进入 “真实市场比拼” 的新阶段。阿里 Qwen3-Max 的夺冠与 GPT-5 的垫底,看似是单一赛事的胜负,实则是 “数据积累 + 场景落地 + 风控设计” 综合实力的较量,印证了 “场景理解深度决定 AI 实战价值” 的核心法则。
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这场比赛打破了‘通用大模型天然擅长金融交易’的迷思 —— 金融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而是对数据、场景与风险的综合驾驭。” 随着中国模型在金融 AI 领域的持续突破,以及全球研发方向向 “场景深耕” 转型,AI 不仅将重塑投资交易的效率边界,更将推动金融行业进入 “人机协同” 的智能新时代。而此次大赛留下的胜负密码,正是未来 AI 金融发展的核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