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lya 证词太狗血!奥特曼坏,Mira 茶,OpenAI 差点跟 Anthropic 合并
2025 年 11 月,OpenAI 联合创始人 Ilya Sutskever 在马斯克与 OpenAI 官司中的证词被公开,52 页的文档如同一份 “行业爆料录”,将 2023 年那场震动硅谷的 CEO 罢免风波彻底复盘。证词中不仅直指 CEO 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撒谎成性、挑拨离间”,曝光了他与时任 CTO 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密谋一年的罢免计划,更意外泄露:OpenAI 曾试图与死对头 Anthropic 合并,甚至想让对方 CEO 接管公司。这场交织着权力博弈、理念冲突与资本野心的 “宫斗大戏”,终于露出了最真实的底色。
证词核心爆料:一场密谋一年的 “倒奥” 计划
这份由马斯克推动披露的证词,是上个月马斯克与 OpenAI 律师对 Ilya 的联合质询记录,内容涵盖罢免事件细节、AGI 理念分歧及 Ilya 离职真相,三大核心指控将 OpenAI 内部矛盾推向台前。
1. 对奥特曼的三大 “罪状” 指控
Ilya 在证词中直言,推动罢免奥特曼的核心原因是其 “严重的诚信问题与管理缺陷”,并附上了聊天记录等实证:
-
绕过安全流程撒谎:奥特曼曾私下告知 Mira,GPT-4 Turbo 无需内部安全委员会批准即可发布,但产品上线后,OpenAI 发言人却公开宣称 “已通过安全审核”。这一行为被 Ilya 视为 “无视 AGI 安全底线”,也是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
刻意挑拨高管内斗:在 Anthropic 创始人 Daniela Amodei 仍任职 OpenAI 期间,奥特曼多次在其与 Mira 之间传递负面评价,制造两人对立。Ilya 透露,Mira 曾私下抱怨 “奥特曼总想让我们互相提防”。
-
履历真实性存疑:Mira 向 Ilya 爆料,奥特曼当年离开 Y Combinator(YC)并非主动跳槽,而是因 “疯狂开项目、让员工内斗” 被认定为管理失职后离开。不过这一说法被 YC 联合创始人 Paul Graham 否认,称 “从未解雇过奥特曼”。
2. “双雄密谋”:Ilya 与 Mira 的一年布局
证词显示,“倒奥” 并非临时起意,而是 Ilya 与 Mira 长达一年的共同计划:
-
两人定期秘密会面,梳理奥特曼的 “问题行为”,最终整理出包含聊天记录、邮件截图的 52 页备忘录(OpenAI.pdf),作为说服董事会罢免的核心证据。
-
他们最初计划以 “安全决策失职” 为由推动罢免,后补充 “破坏团队协作”“战略自相矛盾” 等指控,试图争取董事会多数支持。Ilya 在证词中承认,“我们知道这一步风险极大,但认为这是保护 OpenAI 使命的唯一方式”。
3. 意外插曲:OpenAI 曾求购 Anthropic
证词中最令人震惊的细节,是 OpenAI 董事会曾试图 “曲线救国”—— 在罢免奥特曼后,与最大竞争对手 Anthropic 洽谈合并,甚至想让 Anthropic CEO 达里奥・阿莫代伊(Dario Amodei)接管 OpenAI。
-
这一计划的背景是,Dario 曾希望接手 OpenAI 全部研究工作,并解雇被 Ilya 指控 “存在职场霸凌” 的总裁格雷格・布罗克曼(Greg Brockman),但遭到奥特曼与 Greg 的联合拒绝,这让 Ilya 极为不满。
-
然而合并提议很快被 Dario 拒绝,一方面因其不愿放弃 Anthropic 的控制权,另一方面也因微软等投资方明确反对 “竞争对手合并”。这场 “曲线救公司” 的尝试最终沦为笑谈。
风波反转:95% 员工逼宫,密谋者反成 “输家”
Ilya 与 Mira 的计划原本已接近成功 —— 董事会一度同意罢免奥特曼,但事态的发展完全超出预期,最终以 “密谋者出局” 收场。
2023 年 11 月,当奥特曼被突然解雇的消息传出,OpenAI 内部瞬间爆发抗议。95% 的员工签署联名信,威胁 “若奥特曼不回归就集体辞职”,其中包括核心研究团队与工程骨干。更关键的是,最大投资方微软明确表态支持奥特曼,CEO 萨提亚・纳德拉不仅公开声援,还紧急开出 “高薪挖人” 条件,承诺为离职员工组建新 AI 团队。
在内外压力下,董事会被迫妥协,奥特曼于被解雇 3 天后回归。而这场密谋的主导者则接连出局:Mira 虽暂时留任,但逐渐被边缘化,最终于 2024 年离职;Ilya 则因 “背叛核心团队” 失去信任,在 2024 年初创办专注 AGI 安全的新公司,彻底与 OpenAI 分道扬镳。
矛盾根源:非营利使命与万亿商业野心的撕裂
表面看这是一场权力斗争,但证词暴露的核心是 OpenAI“非营利外壳 + 营利实体” 的结构性矛盾,这也是 Ilya 与奥特曼分歧的本质。
1. 理念冲突:安全优先还是商业化优先
Ilya 作为 AGI 安全的坚定支持者,始终认为 “技术安全应绝对优先于商业扩张”。他在证词中多次批评,奥特曼为了快速推出产品、抢占市场,不断压缩安全审核流程,GPT-4 Turbo 的 “违规发布” 只是缩影。而奥特曼则更倾向 “快速迭代、边做边补安全”,这种理念差异随着 OpenAI 营收暴涨愈发尖锐 ——2025 年公司年收入已超 130 亿美元,预计 2027 年将达 1000 亿美元。
2. 治理缺陷:零股权引发的权力迷局
奥特曼的 “零股权” 策略加剧了信任危机。自 2019 年 OpenAI 成立营利实体以来,他始终拒绝持股,即便董事会曾提议授予 7% 股份,重组后仍分文不取。他对外宣称 “为坚守 AGI 使命放弃短期财富”,但商业逻辑层面的解读更显现实:OpenAI 章程规定,商业利益与安全使命冲突时,未持股的董事会有最终决策权,奥特曼实则以 “弃股” 换取了战略控制权,规避资本对技术方向的干预。
这种反常操作让 Ilya 等创始人质疑其 “动机不纯”,而马斯克更是以此为由起诉奥特曼,指责其 “背离非营利初衷,将 OpenAI 变成个人掌控的商业工具”。
终局走向:万亿 IPO 下的使命妥协
尽管内部风波不断,但 OpenAI 的商业化步伐并未放缓,反而朝着更激进的方向迈进 —— 证词曝光的同时,市场传出消息:OpenAI 正筹备以 1 万亿美元估值进行 IPO,这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
为适配商业化与 IPO 需求,OpenAI 近期已启动架构调整:任命 Instacart 前 CEO Fidji Simo 为全新设立的 “应用业务 CEO”,负责将技术转化为消费级与企业级产品;奥特曼则聚焦研究、计算与安全系统,同时强调 “所有职能仍整合在统一架构下,保留非营利部门”。
这种调整被解读为 “向资本妥协”—— 毕竟 1 万亿美元估值背后,是投资者对商业回报的强烈诉求。有行业分析师指出,“Ilya 的担忧或许没错,但当公司年收入突破百亿、估值冲向万亿,非营利使命早已沦为‘体面的外壳’。奥特曼的零股权策略再理想,也挡不住资本逐利的本质”。
结语:AI 巨头的 “成长阵痛” 还是 “初心迷失”
Ilya 的证词揭开了 OpenAI 的 “光鲜伤疤”:从一家追求 AGI 普惠的非营利实验室,到估值万亿的商业巨头,它在技术突破与资本诱惑间的摇摆,正是整个 AI 行业的缩影。奥特曼的 “胜利” 或许代表了商业化的必然,但 Ilya 的出走与马斯克的起诉,也在提醒行业:当 AI 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当安全底线让位于商业速度,这场技术革命可能走向未知的方向。
如今 OpenAI 的 IPO 箭在弦上,这场 “宫斗” 的余波尚未平息。但无论结局如何,Ilya 的 52 页证词都已成为行业注脚 —— 它记录了 AI 巨头在权力与使命间的挣扎,也留下了一个终极问题:当 AGI 的力量越来越强,我们该如何平衡创新速度与人类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