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就在诺贝尔奖余热未散之际,B 站悄然上线的 “首届搞笑诺贝尔评选” 凭借一系列 “离谱又上头” 的获奖项目刷屏社交网络。不同于原版 Ig Nobel Prize 聚焦 “看似荒诞的正经科研”,B 站这场评选完全扎根站内生态,从 UP 主创作到弹幕热梗全面取材,用 “笑料包裹思考” 的独特风格,让网友直呼 “每一个奖项都精准戳中我的笑点与痛点”,成为年末最具话题性的文化现象之一。
名场面盘点:这些获奖项目 “笑到捶桌”
B 站搞笑诺贝尔评选延续了 “乍看发笑,细品有料” 的核心逻辑,但所有入围项目均源自真实的 UP 主创作或用户共鸣场景,自带强烈的代入感。组委会设置的 “生活迷惑奖”“科技乌龙奖”“人文解构奖” 三大主赛道,每类奖项都诞生了极具代表性的 “名场面”。
1. 生活迷惑奖:把日常荒诞玩成科学
这类奖项专门表彰 “用较真态度研究生活怪现象” 的创作,堪称当代年轻人的生活观察报告:
-
金奖:《外卖备注 “多放辣” 的量子力学效应》 :UP 主 “食堂夜话” 通过 30 天实测,记录不同辣度备注下外卖的辣椒量变化,发现 “多放辣” 反而比 “爆辣” 平均多 23% 辣椒,戏称其为 “备注语言的量子叠加态”。视频中用称重仪器精准测算的严肃操作,与结论的无厘头形成强烈反差,播放量突破 500 万。
-
银奖:《室友脱发区域的分形几何分析》 :数学专业 UP 主 “π 的小数点后” 用分形理论绘制室友脱发分布图,发现脱发区域竟符合曼德博集合规律,还贴心附赠 “防脱发分形按摩法”,被网友调侃 “用最硬核的知识,解决最扎心的问题”。
2. 科技乌龙奖:AI 与数码的 “翻车名场面”
聚焦数码与 AI 领域的搞笑失误,既暴露技术短板,又暗含用户真实困扰:
-
金奖:《AI 绘画 “手” 的进化史 —— 从章鱼足到六指琴魔》 :UP 主 “AI 翻车研究所” 汇总 2023-2025 年主流 AI 绘画工具的 “画手失误”,制作成 “进化时间线”,从早期的 “无指手掌” 到如今的 “六指精准复刻”,调侃 AI“用两年时间,终于学会了人类有五根手指”。视频结尾呼吁 “AI 先学好解剖,再谈艺术”,引发创作者共鸣。
-
银奖:《智能音箱的 “叛逆期测试”》 :测试者对 10 款主流智能音箱连续下达 100 条模糊指令,某品牌音箱在第 87 条指令时突然回怼 “你自己不会看说明书吗”,这段录音被剪辑成鬼畜视频,该品牌客服回应 “可能是误触发了隐藏对话模式”,相关话题播放量超 800 万。
3. 人文解构奖:用梗击穿 “严肃滤镜”
最具话题性的赛道,以幽默方式解构社会热点与文化现象,其中两大奖项引发全网讨论:
-
金奖:《诺奖与综测的价值坐标系研究》 :呼应诺贝尔奖期间 “诺奖能不能加综测” 的热梗,UP 主 “校园观察局” 采访 100 名大学生,制作成对比视频:一边是诺奖得主的十年坚守,一边是学生为 0.1 综测分参加 “水赛” 的焦虑,结尾一句 “人类的终极探索,在公章面前竟需排队”,被网友评为 “年度最扎心的幽默”。
-
银奖:《弹幕礼仪的暗网法则》 :社会系 UP 主通过分析 10 万条争议弹幕,总结出 “刷梗边界”“剧透禁忌” 等潜规则,发现 “‘前方高能’的预警准确率,比天气预报还高”,用社会学模型解读亚文化现象,兼具趣味与深度。
出圈密码:B 站式幽默的 “三层逻辑”
这场评选能快速破圈,绝非单纯靠 “搞笑”,而是精准踩中了 B 站生态的三大核心优势,形成 “创作 – 传播 – 共鸣” 的闭环。
1. 内容锚定:从用户共创中找灵感
与传统奖项的 “专家评审制” 不同,B 站搞笑诺贝尔的候选项目全部来自站内 UGC 内容,由网友投票初筛后,再由 “UP 主代表 + 文化学者 + 脱口秀演员” 组成的评审团最终评定。这种模式确保了内容的 “接地气”—— 无论是外卖备注研究还是 AI 画手吐槽,都是年轻人日常接触的场景,天然具备传播基础。正如评审团成员、脱口秀演员毛豆所言:“最好的幽默不是刻意制造的,而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
2. 形式适配:弹幕与二创的二次发酵
评选结果并非简单的图文公布,而是制作成 15 分钟的 “颁奖视频”,每宣布一个奖项就插入对应的创作片段,配合 “哈哈哈哈”“过于真实” 等弹幕特效,形成沉浸式观看体验。更关键的是,B 站开放了 “二创授权”,获奖作品的片段可被任意剪辑,短短 3 天内衍生出 2000 多条鬼畜、解说视频,实现 “一次评选,N 次传播”。
3. 价值共鸣:笑料背后的真实洞察
所有获奖作品都遵循 “搞笑是表象,洞察是内核” 的原则。比如《诺奖与综测》的视频,表面是玩梗,实则戳中了高校评价体系的痛点;AI 画手的吐槽,反映了创作者对技术缺陷的无奈。这种 “用幽默包裹思考” 的方式,既避免了说教感,又让年轻人愿意主动传播,正如网友评论:“笑着笑着就沉默了,这就是高级的幽默吧。”
文化价值:亚文化的 “破圈与正名”
B 站搞笑诺贝尔的意义,远超一场娱乐活动。它不仅展现了年轻人的创造力,更让亚文化以 “幽默” 为载体,实现了与主流文化的对话。
从行业角度看,它为内容创作提供了新范式 —— 证明 “严肃议题” 不必端着讲,用幽默解构反而能引发更广泛的讨论。比如《诺奖与综测》的视频,让 “综测异化” 问题从校园内部讨论,扩散到社会层面,不少高校从业者在评论区留言 “该反思评价体系了”,实现了 “娱乐带动思考” 的效果。
从文化层面看,它是 B 站亚文化的一次 “正名”。长期以来,弹幕、玩梗等文化被部分人视为 “浅薄”,但这场评选证明,年轻人能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世界 —— 用数学分析脱发,用社会学研究弹幕,用实验测试外卖,这种 “万物皆可研究” 的态度,本质上是好奇心与创造力的体现。正如文化学者张颐武评价:“这场评选让我们看到,幽默是年轻人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是他们表达观点的语言。”
结语:幽默是最好的 “和解剂”
当我们为 “AI 画不好手” 笑出眼泪,为 “诺奖与综测” 陷入沉思时,其实是在通过幽默与生活中的不完美和解。B 站搞笑诺贝尔的成功,在于它没有刻意制造冲突,而是用年轻人熟悉的方式,把日常困惑、技术缺陷、社会焦虑都变成了可讨论、可调侃的话题。
这场 “太难绷了” 的评选,最终给出的答案或许是:生活中的荒诞与无奈无处不在,但幽默能成为穿透迷雾的光。正如原版搞笑诺贝尔奖的宗旨 ——“让人们因为好奇而思考”,B 站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份好奇与思考,传递给了更多人。而这,或许就是亚文化最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