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量产!马斯克官宣Cybercab投产,10秒造一辆却卡壳监管审批

# 4 月量产!马斯克官宣 Cybercab 投产,10 秒造一辆却卡壳监管审批

“它将无处不在,彻底重塑城市出行。”2025 年 11 月 6 日,特斯拉奥斯汀工厂的股东大会现场,马斯克在股东高票通过其万亿薪酬方案后,抛出了更震撼的消息:专为无人驾驶设计的 Cybercab 将于明年 4 月正式启动量产,这条生产线将实现 10 秒一辆的惊人节拍,年产能有望突破 300 万辆。这款取消方向盘与踏板的 “未来之车”,承载着特斯拉从车企向出行服务商转型的核心野心,但在量产宣言的背后,监管豁免的渺茫前景、技术可靠性的争议,以及与 Waymo 等对手的贴身肉搏,正让这场出行革命布满荆棘。

量产蓝图:10 秒节拍背后的 “制造革命”

马斯克口中的 Cybercab 量产,绝非传统汽车的生产升级,而是一场瞄准 “极致效率” 的制造实验,其目标是将单车成本压降至 3 万美元以下,为低价出行服务铺路。

生产效率:从 1 分钟到 10 秒的突破

“Model Y 的 1 分钟生产节拍已是过去时。” 马斯克在股东大会上直言,Cybercab 的生产线采用全新一体化制造逻辑,通过前后车身双一体压铸技术(零件数量从 171 个缩减至 2 个),配合 AI 驱动的自动化装配系统,将生产循环时间压缩至 10 秒。这意味着理论上一条生产线年产能可达 260 万辆,若多条生产线并行,300 万辆的年度目标并非空谈。

这种效率提升直接转化为成本优势。特斯拉工程副总裁 Lars Moravy 透露,50kWh 的第四代 4680 电池组、0.19Cd 超低风阻设计(较 Model 3 降低 17%)等技术革新,配合简化的座舱布局,让 Cybercab 单车成本较 Model 3 降低 40%,最终售价可控制在 3 万美元以内。

产能落地:奥斯汀工厂的 “试验场”

量产将率先在奥斯汀工厂启动,这里已完成专属生产线的改造,目前正进行原型车的小批量试产。马斯克展示的现场视频显示,Cybercab 的不锈钢外骨骼车身通过机械臂一次压铸成型,激光雷达与摄像头模组精准嵌入车头黑色玻璃面板,整个过程几乎无需人工干预。

值得注意的是,量产版本在细节上已做出妥协:概念车取消的外后视镜被重新保留,轮毂盖板尺寸缩小,前大灯改为多颗灯珠组合以符合道路照明标准。这些调整暗示特斯拉正试图在未来感与量产可行性之间寻找平衡。

产品解构:无方向盘的 “出行胶囊”

作为全球首款专为无人驾驶设计的量产车,Cybercab 的每一处设计都在颠覆传统汽车逻辑,从硬件到体验都瞄准 “移动空间” 的定位。

设计颠覆:安全与效率的双重进化

Cybercab 延续了 Cybertruck 的硬朗风格,棱角分明的不锈钢车身兼具抗腐蚀性与轻量化,蝴蝶门设计不仅提升上下车便利性,更能减少开门时的气流扰动。最核心的突破在于座舱革命:彻底取消方向盘、油门与刹车踏板,仅保留一块 15 英寸悬浮屏作为交互核心,乘客可通过语音或触屏完成目的地设置、空调调节等操作,语音助手甚至支持方言识别。

为适配无人驾驶场景,车辆配备了 “三重安全冗余”:HW5.0 自动驾驶硬件提供 1000TOPS 算力,8 颗 500 万像素摄像头与 4D 毫米波雷达实现 360° 无死角感知,双制动、双转向系统确保极端情况下的安全可控。马斯克宣称,这套系统的安全性将比人类驾驶高出 10 倍。

能效奇迹:50kWh 电池跑 500km

在能耗控制上,Cybercab 堪称 “能效怪兽”。50kWh 的电池组实现了 497km 的 CLTC 续航,百公里电耗低至 10.07kWh,这一成绩得益于三大技术突破:800V 高压平台支持 350kW 超充(5%-80% 充电仅需 9 分钟),石墨烯导热层将电池包温差控制在 ±1℃,一体压铸车身减重 18%。即便是 – 20℃的低温环境,续航衰减也能控制在 12% 以内,解决了无人驾驶车队的全天候运营难题。

现实困境:量产与落地的 “双重梗阻”

马斯克的量产宣言固然振奋人心,但 Cybercab 要真正驶入城市街道,还需跨越监管审批与技术验证的双重关卡,而这两道坎早已难住了众多竞争对手。

监管死结:无方向盘车的 “上路难题”

最大的障碍来自法规层面。美国现行车辆安全标准要求汽车配备方向盘与手动控制装置,尽管亚马逊旗下的 Zoox 曾获得展示用豁免,但至今未拿到商业运营许可,通用汽车的 Cruise Origin 更是因无法满足法规而夭折。特斯拉要让无方向盘的 Cybercab 合法运营,必须获得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特殊豁免,而这一流程往往需要数年时间。

更矛盾的是特斯拉内部的立场分歧。董事长罗宾・丹霍姆此前曾向彭博社透露,Cybercab 可能保留方向盘作为备用方案,但马斯克明确否决了这一想法,坚持推出 “纯粹的无人驾驶版本”。这种强硬态度让监管沟通更添变数,有业内人士预测,若无法获得豁免,特斯拉可能被迫在部分市场推出 “可拆卸方向盘” 版本,这将大幅推高成本。

技术拷问:FSD 的 “无人证明”

量产的前提是自动驾驶技术足够可靠,但特斯拉至今未证明其 FSD 软件能在无人工监督的情况下大规模运行。目前奥斯汀试点运营的 Robotaxi 服务仍使用配备安全员的 Model Y,所谓 “无监督版本” 仅在封闭园区测试。

行业质疑集中在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极端场景的处理能力,比如暴雨天气下的传感器失效、突发道路施工的应对等;二是远程接管的可靠性,尽管特斯拉引入了 VR 远程接管技术,但 5G 网络 10 毫秒的延迟能否应对紧急情况仍存疑。Waymo CEO 德米特里・多尔戈夫曾直言:“真正的无人驾驶需要亿万公里的安全数据积累,而非发布会宣言。”

行业震荡:出行市场的 “重新洗牌”

即便面临多重挑战,Cybercab 的量产计划仍在搅动全球出行市场,竞争对手已纷纷进入 “应战模式”。

对手围剿:Waymo 的防御与本土玩家的突袭

Waymo 正通过 “两条腿走路” 巩固优势:一方面扩大凤凰城、旧金山的运营范围,积累真实路况数据;另一方面与 Zeekr 合作开发定制化无人车,试图在硬件上对标 Cybercab。 Cruise 则聚焦城市微循环场景,推出小型化无人车队,规避与特斯拉的正面竞争。

国内市场的反应更为迅速。百度 Apollo 宣布 2026 年量产 L5 级无人车,售价瞄准 30 万元人民币区间;小鹏汽车则加速城市 NGP 功能迭代,试图在技术上缩小差距。这些玩家的共同策略是:利用特斯拉等待监管审批的窗口期,抢占更多测试区域与用户心智。

模式重构:从 “卖车” 到 “卖服务” 的转型

Cybercab 的真正价值在于重构特斯拉的商业模式。按照马斯克的规划,这些无人出租车将组成全球最大的出行网络,用户通过 Robotaxi App 呼叫车辆,单次出行成本可能降至传统网约车的 1/3。目前奥斯汀的试点服务已向公众开放,用户绑定银行卡即可呼叫,未来 Cybercab 加入后,将彻底摆脱对人工司机的依赖。

这一模式的想象空间巨大。摩根士丹利预测,若 2030 年特斯拉运营 200 万辆 Cybercab,出行服务收入将达 5000 亿美元,超过当前汽车销售业务的两倍。但前提是,特斯拉能解决监管、安全与运营的所有难题。

结语:量产宣言下的 “豪赌与悬念”

马斯克在股东大会上的自信宣言,本质上是一场对未来出行的豪赌:赌 10 秒节拍的生产线能实现成本控制,赌 FSD 能通过监管与安全验证,赌用户愿意拥抱无方向盘的出行方式。这场豪赌的输赢,不仅决定着他万亿薪酬能否兑现,更将定义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路径。

目前,奥斯汀工厂的生产线已进入调试阶段,Cybercab 的路试数据仍在积累,监管沟通也在暗中推进。但现实的阻力不容忽视:NHTSA 尚未回应豁免申请,Waymo 已积累超 3200 万英里无人行驶数据,用户对 “无方向盘汽车” 的接受度仍待检验。

2026 年 4 月的量产线能否如期开动?第一辆 Cybercab 何时能合法驶入城市街道?这场关乎出行革命的悬念,或许要等到特斯拉交出更扎实的技术与监管答卷后,才能真正揭晓。而对整个行业而言,无论 Cybercab 最终成功与否,它都已按下了无人驾驶时代的加速键。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