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薪酬落袋!马斯克赢了:持股将达25%,但要完成5倍市值狂飙

# 万亿薪酬落袋!马斯克赢了:持股将达 25%,但要完成 5 倍市值狂飙

在全球科技圈聚焦 AI 技术落地的当下,特斯拉用一场股东大会改写了商业史。美东时间 11 月 6 日,得州奥斯汀的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现场,随着 “超过 75% 赞成” 的投票结果公布,全场爆发热烈欢呼 —— 马斯克价值 1 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终获通过。这份十年期股票激励计划不仅创下人类企业史上最高高管薪酬纪录,更以 “市值 8.5 万亿美元 + 四大运营里程碑” 的严苛条件,将特斯拉的转型命运与马斯克的个人收益死死捆绑。在支持者眼中,这是 “为梦想买单”;在批评者看来,这是 “被绑架的企业治理”,而这场争议的核心,早已超越薪酬本身,直指创新时代企业与领袖的共生逻辑。

拆解万亿合约:不是 “红包”,是 “对赌协议”

这份让全球哗然的薪酬方案,并非无条件的现金奖励,而是一份堪称 “史上最严苛” 的对赌协议。特斯拉董事会将 4.237 亿股限制性股票分 12 批解锁,每一批都对应着市值与运营的双重里程碑,全部达成才能拿到全额 1 万亿美元报酬。

市值靶心:从 1.5 万亿到 8.5 万亿的 “登月挑战”

当前特斯拉市值约 1.5 万亿美元,而方案要求十年内必须攀升至 8.5 万亿美元 —— 相当于当前市值的 5.7 倍,且需分阶段闯关:市值达到 2 万亿美元解锁第一批股票,之后每增长 5000 亿美元解锁一批,直至 6.5 万亿美元后,每增长 1 万亿美元解锁最后两批。这意味着马斯克要带领特斯拉超越当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苹果当前市值约 2.8 万亿美元),并将其打造成首个突破 8 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运营硬指标:四大业务线的 “全面攻坚”

市值增长必须搭配实打实的业绩支撑,方案明确了四大核心运营目标:

  • 汽车交付:累计交付量需达 2000 万辆,而截至 2025 年 9 月,特斯拉累计交付量刚超 800 万辆,意味着未来十年年均交付需达 120 万辆;

  • Robotaxi 商业化:100 万辆无人驾驶出租车投入商业运营,目前该业务仍处于测试阶段,尚未大规模落地;

  • FSD 订阅:全自动驾驶软件订阅用户达 1000 万,当前全球订阅用户不足 150 万;

  • 人形机器人:交付 100 万台 “擎天柱” 机器人,而该产品目前仅能完成简单搬运、装配等基础动作。

更具挑战性的是财务指标:调整后 EBITDA 需从当前的百亿级提升至 4000 亿美元,相当于十年内利润增长超 30 倍。“这不是薪酬方案,是给马斯克的‘军令状’。” 华尔街分析师亚当・乔纳斯评价道。

控制权伏笔:持股 25% 掌握 “否决权”

方案暗藏的另一重关键影响,是马斯克对特斯拉控制权的强化。目前其持股比例约 15.71%,若全额解锁股票,持股将增至 25%,刚好达到特斯拉 “控制权变更否决权” 的门槛。这意味着未来任何对公司控制权的变更提议,都需经过马斯克同意,进一步巩固了其 “不可替代” 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未对马斯克的工作时间、其他公司任职(如 SpaceX、xAI)及政治活动设限,给了他极大的自由度。

博弈现场:支持与反对的 “阵营对决”

这场投票前争议持续了两个月,形成了鲜明的正反两大阵营,背后是对 “企业治理” 与 “创新激励” 的不同认知。

支持方:“为天才买单,就是为未来下注”

方舟投资创始人凯茜・伍德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她公开表示:“数字看似惊人,但与人形机器人可能创造的市场规模相比微不足道。” 她认为这种 “里程碑绑定” 模式能最大限度激发马斯克的创造力,而 AI 技术的爆发可能让 GDP 十年内翻倍,特斯拉的增长潜力被严重低估。

特斯拉董事会主席 Robyn Denholm 更是直接以 “失去马斯克的风险” 游说股东,警告若方案被否决,马斯克可能转投 SpaceX 或 xAI,导致特斯拉 “失去重大价值”。华尔街最坚定的特斯拉看多者、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亚当・乔纳斯则称这是 “一笔不错的交易”,因为它将马斯克的利益与股东长期价值深度绑定。

反对方:“天价薪酬是对股东的掠夺”

反对声音同样尖锐。美国最大公共养老金计划加州公务员退休系统(CalPERS)直言,该方案 “比同类公司大了多个数量级”,且会进一步集中权力。全球最大主权基金之一的挪威石油基金虽认可马斯克的贡献,但担忧 “薪酬规模过大、股权稀释严重”,且未能缓解 “关键人物风险”—— 将公司未来完全押注在一人身上。

两大权威股东咨询机构 ISS 和 Glass Lewis 均建议否决方案,ISS 指出即使目标仅部分达成,马斯克也能获得巨额报酬,存在 “激励扭曲风险”;Glass Lewis 则批评方案 “稀释股东价值”。美国参议员伯尼・桑德斯更是将其上升到道德高度:“一个人拿万亿薪酬,而 60% 美国人靠薪水过活,这是疯狂的经济政策。” 教皇利奥十四世也公开谴责,称其是 “全球财富不平等的象征”。

背后逻辑:特斯拉的 “无奈与野心”

这场看似 “豪赌” 的薪酬方案,实则是特斯拉转型关键期的必然选择。2024 年,马斯克 2018 年的 560 亿美元薪酬方案因 “董事会缺乏独立性” 被特拉华州法院否决,此后他多次表达对 “决策自主权” 的诉求,甚至威胁 “不通过就离职”。

当前特斯拉正处于从 “电动汽车制造商” 向 “AI 与机器人公司” 转型的关键节点:Robotaxi、FSD、人形机器人三大新业务均需长期巨额投入,且充满不确定性。董事会希望通过这份方案将马斯克 “锁定” 在特斯拉 —— 毕竟在投资者眼中,马斯克的 “疯狂执行力” 是这些 “登月项目” 唯一的可行性保障。“特斯拉的估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的未来承诺,而这些承诺的核心是马斯克。” 董事会主席的表态道出了本质。

市场的反应则充满矛盾:方案通过后,原本收跌 3.5% 的特斯拉股价盘后一度涨超 3%,但随后又转跌,反映出投资者既期待马斯克带来的增长,又担忧方案的稀释效应与目标的可行性。

行业震动:重新定义 “CEO 价值” 的边界

这份万亿薪酬方案的影响早已溢出特斯拉,引发全球对企业治理的深度反思。特拉华大学公司治理专家查尔斯・埃尔森直言:“董事会正被超级明星 CEO 要挟,这违背了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 而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希纳・帕莱普则持不同观点:“数字大是因为目标大,将薪酬与长期业绩挂钩符合股东利益。”

对科技行业而言,这一方案可能引发 “蝴蝶效应”:头部科技公司是否会效仿 “天价激励绑定核心创始人”?中小企业如何平衡 “创始人价值” 与 “股东权益”?“马斯克正在重新定义 CEO 的价值边界。” 巴菲特的评价耐人寻味 —— 他认可马斯克 “超越极限的梦想”,但自己 40 年年薪仅 10 万美元,与马斯克形成鲜明对比。

结语:万亿赌注,赌赢了是传奇,输了是教训

当百度用数字人技术证明 “AI 的实用价值” 时,马斯克的万亿薪酬方案则在追问 “创新领袖的价值该如何衡量”。这份方案既是特斯拉对马斯克 “天才溢价” 的认可,也是一场豪赌 —— 赌他能将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变为现实。

未来十年,马斯克将同时执掌 SpaceX、xAI、Neuralink 与特斯拉四家公司,能否兼顾精力达成目标仍是未知数;而 8.5 万亿美元市值、4000 亿美元利润的目标,在全球经济波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更像是 “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正如马斯克在股东大会上所说:“我们即将开启一部全新的史诗。” 这场史诗的结局,可能是特斯拉成为横跨汽车、AI、机器人的科技帝国,马斯克成为首位万亿富翁;也可能是目标落空、股东利益受损,成为企业治理史上的经典教训。无论如何,这场关于 “价值、权力与创新” 的博弈,已经写下了最惊心动魄的开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