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警报拉响?华尔街信仰崩塌信号:巨头烧钱万亿却难见回报

# AI 泡沫警报拉响?华尔街信仰崩塌信号:巨头烧钱万亿却难见回报

当 Meta 的股价在财报发布后单日暴跌 11.8%,抹去年内 1200 亿美元市值;当微软 CFO 艾米・胡德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上承认 “永远追不上算力需求”,整个华尔街都在重新审视一个问题:这场烧钱超万亿的 AI 军备赛,究竟是未来的财富密码,还是又一场注定破灭的泡沫?11 月 TechCrunch 的调查报道揭开了残酷现实:高盛、花旗等顶级投行集体预警 AI 投资过热,美国家庭持有的 AI 相关股票浮盈已达 5 万亿美元,但支撑高估值的盈利根基却摇摇欲坠,OpenAI 们渴求的政策补贴,在资本眼中更像是 “泡沫续命的安慰剂”。

这种信任裂痕恰如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争议:当行业沉迷于传感器堆砌时,却忘了商业落地的本质是成本可控。正如高盛 CEO 戴维・所罗门在演讲中直言:“历史从未改变 —— 新技术带来资本狂欢时,市场总会跑在实际潜力前面。”

崩塌信号:从股价闪崩到投行集体预警

AI 信仰的松动并非偶然,而是一连串危险信号的集中爆发。从科技巨头的财报数据到华尔街的评级调整,悲观情绪正在快速蔓延。

1. 千亿烧钱换不来盈利,巨头股价先崩了

三季度财报季成为压垮信心的第一根稻草。谷歌、Meta、微软三家巨头单季度资本支出合计达 780 亿美元,同比暴涨 89%,这些资金几乎全部投向了数据中心和 GPU 采购。但疯狂投入并未转化为利润:Meta 的 “现实实验室” 部门三季度亏损 44 亿美元,营收仅 4.7 亿美元;微软云计算业务利润率因 AI 投入同比下降 4 个百分点;即便是实现季度盈利的 OpenAI,数据中心折旧成本也吞噬了 30% 的营收。

市场用脚投票给出了答案:Meta 股价单日暴跌近 12%,创 2023 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微软股价下跌超 2%,投资者在电话会议上直接追问 “是否正处于泡沫之中”。这种反应绝非偶然 —— 摩根大通测算显示,AI 股票已占标普 500 指数市值的 44%,若下跌 10% 将导致美国家庭财富蒸发 2.7 万亿美元。

2. 投行集体唱空,高盛直指 “20 年估值峰值”

曾经的吹鼓手正在转向预警。高盛的分析显示,美股估值已达到 20 年来峰值,标普 500 指数中除前七大科技股外,近一半的回报率来自估值扩张而非基本面改善。CEO 戴维・所罗门直接将当前热潮与互联网泡沫类比:“每当新技术带来资本涌入,市场总会过度透支潜力。” 花旗集团更直白地警告,AI 领域 “已出现明显的泡沫特征”,部分企业的估值相当于未来 10 年盈利总和的 3 倍。

最具标志性的信号来自评级机构的转向。在 80 名覆盖英伟达的分析师中,海港证券的杰・金伯格成为唯一给出 “卖出” 评级的独行者,他将目标价定在 100 美元,较当前 186.26 美元的股价折价 46%。“英伟达的增长全靠微软、OpenAI 等 6 家客户的疯狂采购,但这些投入的实际回报微乎其微。” 金伯格在报告中写道,这种模式与 2000 年思科因电信基建狂热股价暴跌的剧情如出一辙。

3. 内部人士动摇,Altman 承认 “存在泡沫”

连 AI 行业的核心玩家都开始降温。OpenAI CEO 山姆・奥特曼在近期采访中直言 “AI 领域确实存在泡沫”,这与他此前 “AI 将重塑文明” 的激进论调形成鲜明反差。更值得警惕的是产业资本的动作:微软、谷歌等巨头虽仍在加码投入,但已开始悄悄收缩非核心 AI 项目 —— 亚马逊近期砍掉了无人配送机器人的 AI 算法团队,理由是 “投资回报周期远超预期”。

美国银行的全球基金经理调查印证了这种担忧:认为 AI 股票存在泡沫的受访者比例创下历史新高,有 37% 的基金经理表示已开始减持 AI 相关资产。“大家都在等待第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一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向 TechCrunch 透露,目前市场正密切关注英伟达的库存数据,一旦出现积压,将引发连锁抛售。

泡沫根源:三重矛盾撕裂 AI 估值逻辑

华尔街的信仰崩塌,本质是 AI 产业的 “投入 – 产出” 逻辑已无法自洽。当算力军备赛进入白热化阶段,三个深层次矛盾正在加速泡沫的形成。

1. 需求狂热与商业空窗的错位

当前的 AI 需求更像是 “自我循环的伪需求”。高盛调研显示,70% 的企业 AI 采购是为了 “不落后于竞争对手”,而非解决实际业务痛点。以零售业为例,沃尔玛投入 20 亿美元部署 AI 客服,但客户满意度仅提升 3%,投资回收期预计超过 8 年。

这种 “为 AI 而 AI” 的狂热导致了荒诞的现状:OpenAI 的 GPT-5 模型参数达到万亿级别,但实际商用场景中,90% 的企业仅使用基础的文本生成功能。“就像买了架战斗机用来通勤。”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凯蒂・休伯蒂在报告中调侃,这种需求错配意味着资本投入很难转化为实际营收。

2. 巨头垄断与创新枯竭的死局

AI 产业正陷入 “越烧钱越集中” 的恶性循环。英伟达凭借对 GPU 市场的垄断地位,将 Blackwell 芯片单价炒至 1.5 万美元,却仍供不应求。但这种垄断正在扼杀创新 —— 中小初创公司因算力成本过高,已很难在基础模型领域与巨头竞争,2025 年 AI 初创企业融资额同比下降 42%,创三年来新低。

更危险的是技术迭代的放缓。尽管巨头们宣称 “每季度都有突破”,但实际进展多集中在参数规模扩大,而非算法效率提升。OpenAI 内部数据显示,GPT-5 的训练成本是 GPT-4 的 3 倍,但推理效率仅提升 15%,这种 “规模依赖症” 恰如互联网泡沫时期的 “门户大战”,最终只会走向恶性烧钱竞争。

3. 政策依赖与财政约束的碰撞

AI 产业对政策补贴的依赖正在加剧泡沫风险。正如 OpenAI 联合巨头游说扩大芯片法案补贴范围,试图将数据中心纳入 25% 税收抵免,这种 “靠政策续命” 的逻辑已被华尔街看穿。高盛测算显示,若芯片法案扩容,未来十年将新增 1200 亿美元财政支出,但能带动的 AI 行业实际盈利增长不足 5%。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摇摆更添变数。尽管商务部部长雷蒙多宣称 “数据中心是国家安全基础设施”,但预算办公室已明确反对进一步补贴,认为这会 “扩大巨头与初创公司的差距”。这种政策不确定性让资本开始警惕:一旦补贴预期落空,高度依赖政策红利的 AI 基建投资将瞬间失去支撑。

多空对决:华尔街的 “泡沫辩论”

面对 AI 产业的危局,华尔街内部已分裂为针锋相对的两派,这场辩论的结果将决定未来数年的市场走向。

空头:历史正在重演,科网泡沫 2.0 已至

以杰・金伯格为代表的空头阵营坚信 “泡沫破裂只是时间问题”。他们的核心论据有三:一是估值与盈利的背离,AI 板块平均市盈率已达 80 倍,远超标普 500 指数 25 倍的平均水平;二是资金依赖度极高,英伟达的营收中,6 家巨头的采购占比达 73%,一旦支出放缓将直接崩盘;三是技术替代风险,微软、亚马逊等客户已开始自研芯片,未来可能摆脱对英伟达的依赖。

“2000 年思科的股价因电信基建狂热涨到 80 美元,现在只剩 20 美元。” 金伯格在接受彭博采访时警告,英伟达正在重蹈覆辙,“当支出停止,整个体系都会崩溃,我们将迎来一次重置。”

多头:代际革命初期,短期波动不改长期趋势

摩根士丹利等多头机构则坚持 “AI 是持续十年的代际机会”。凯蒂・休伯蒂的团队在报告中展示了关键数据:到 2028 年,AI 支出对企业收入的拉动效应将达到 15%,远超当前 2% 的水平。他们认为,当前的亏损是 “战略性投入”,就像亚马逊早年烧钱建物流,最终收获垄断优势。

持有英伟达股票的 Clearstead Advisors 董事总经理吉姆・阿瓦德更乐观:“我们还处于 AI 周期的早期,甚至没到中期。” 他举例称,目前全球 GPU 使用率仍保持在 95% 以上,没有出现闲置迹象,这说明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只是盈利周期比预期更长。

中立派:泡沫与机遇并存,分化是必然结果

高盛、摩根大通等主流投行则持 “谨慎乐观” 态度。他们承认 AI 领域存在泡沫成分,但认为不会出现全面崩盘,而是会像 2000 年后的互联网行业那样,经历 “大浪淘沙” 的分化过程。

高盛中国联席主管范翔在上海全球资产管理论坛上给出的建议颇具代表性:“要警惕整体泡沫,但更要找到真正有价值的标的。” 他认为,那些能将 AI 与具体行业结合(如医疗影像、工业质检)的企业,将在泡沫破裂后存活下来,而单纯比拼模型规模的公司终将被淘汰。

未来推演:泡沫破裂还是软着陆?

无论多空辩论如何激烈,AI 产业的调整已箭在弦上。TechCrunch 结合行业数据与专家预测,勾勒出三种可能的未来路径。

情景一:2026 年 Q2 泡沫破裂,估值腰斩

触发条件可能是英伟达财报不及预期,或某家巨头宣布缩减 AI 支出。若 Blackwell 芯片库存出现积压,将直接引发市场对需求的质疑,英伟达股价可能在三个月内下跌 50%,并带动整个 AI 板块崩盘。摩根大通测算显示,这种情景下,美国家庭财富将缩水 2.7 万亿美元,消费支出减少 950 亿美元,进而影响整体经济。

情景二:政策托底实现软着陆,分化加剧

若特朗普政府最终推出 “定向补贴 + 能效挂钩” 的折中方案,仅对高算力、低能耗的数据中心给予 15%-20% 税收抵免,可能避免全面崩盘。但这会进一步加剧行业分化:微软、谷歌等巨头凭借补贴继续扩张,而中小初创公司因无法满足补贴条件,将被迫接受巨头的收购或退出市场,AI 产业集中度将达到历史新高。

情景三:技术突破打开新空间,泡沫自行消化

最理想的情景是算法效率出现革命性突破。若某家企业研发出 “参数减半、效率翻倍” 的新型模型,将大幅降低算力成本,使 AI 技术快速渗透到更多行业。摩根士丹利预测,这种技术突破可能在 2027 年出现,届时 AI 行业的投资回收期将从 8 年缩短至 3 年,高估值将被实际盈利增长消化,泡沫风险自然化解。

结语:泡沫之下,谁在裸泳?

当 OpenAI 的 “星际之门” 数据中心还在昼夜安装 GPU,当华尔街的分析师们为英伟达的估值争论不休,这场 AI 狂欢的终局已渐露端倪。正如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存活下来的不是那些烧钱最多的门户,而是亚马逊、谷歌等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AI 产业的洗牌也将遵循同样的逻辑。

TechCrunch 在报道结尾的追问引人深思:“当补贴退潮、烧钱停止,那些宣称‘改变世界’的 AI 公司,还能剩下什么?” 或许答案早已写在历史里 —— 泡沫从来不是毁灭者,而是清洁剂,它会洗去狂热的水分,留下真正有价值的技术与模式。对于华尔街而言,与其争论泡沫是否存在,不如看清谁在裸泳 —— 毕竟潮水退去时,最先倒下的永远是那些只靠估值支撑的空中楼阁。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