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LeCun 带着世界模型的理想与 Meta 分道扬镳,AI 产业的资本战场正上演更具戏剧性的抉择。11 月,量子位在《孙正义再次清仓英伟达!上一次教训 “价值 2500 亿美元”》中披露的行业焦点,揭开了这场资本豪赌的核心:软银创始人孙正义以 58.3 亿美元清空全部 3210 万股英伟达股份,在这家芯片巨头市值突破 5 万亿美元的巅峰时刻,毅然转向对 OpenAI 的 300 亿美元超级注资。这一决策不仅让软银股价单日暴跌 10%,更与六年前错失 2500 亿美元的惨痛教训形成刺眼对照,恰似 Meta 放弃长期研究的资本翻版,暴露出 AI 投资领域 “短期逐利与长期价值” 的深层撕裂。
历史重演:2500 亿教训下的 “二次清仓”
孙正义的清仓操作并非首次,而是在同一个坑里的第二次纵身一跃。正如 Meta 曾因资源倾斜摧毁世界模型研究,这位科技投资巨头的决策始终摆脱不了 “短视主义” 的魔咒,两次清仓英伟达的选择,都精准踏错了 AI 产业的周期节奏。
1. 2019 年的致命误判:40 亿本金错失 2500 亿涨幅
时间回溯至 2019 年,软银以 36 亿美元出售近 5% 的英伟达股份,相较于 40 亿美元的持仓成本,这笔交易本身已亏损 4 亿美元。更致命的是,此次抛售恰逢 AI 浪潮爆发前夜 —— 此后三年,英伟达股价飙升超 1200%,若软银坚守持仓,将斩获超过 2500 亿美元的浮盈,这一数字相当于软银当前市值的 1.5 倍。
当时孙正义给出的理由与如今如出一辙:“为更具潜力的投资腾出资金”。但事后证明,那些被寄予厚望的投资标的,回报率远不及英伟达的零头。这种 “丢西瓜捡芝麻” 的操作,与 Meta 为短期 LLM 迭代削减 FAIR 实验室预算的逻辑异曲同工,都是用已知的确定性价值换取未知的可能性收益。
2. 2025 年的巅峰逃离:5 万亿市值时的 “用脚投票”
六年后的剧情惊人相似。2025 年 10 月,就在英伟达成为首家市值突破 5 万亿美元的科技公司、年内股价累计上涨 48% 之际,孙正义完成了第二次清仓。软银财报显示,此次出售的 3210 万股股份价值 58.3 亿美元,较 2024 年 3 月 30 亿美元的持仓成本实现近翻倍收益。
但市场用脚投了票:消息公布后,软银股价开盘即暴跌 10%,最终收跌 3.5%。投资者的恐慌并非无的放矢 —— 康托・菲茨杰拉德高级董事总经理穆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孙正义在英伟达交易上的时机把握从未出色,这看似只是资源配置,实则暴露了战略迷茫”。这种在资产巅峰时刻的仓促离场,与 Meta 放弃世界模型赛道的短视行为形成跨领域呼应。
决策逻辑:弃 “铲子” 押 “金矿” 的战略豪赌
孙正义的两次清仓背后,是一套自洽却充满风险的投资逻辑:放弃 “制造铲子” 的硬件供应商英伟达,全力押注 “定义金矿” 的平台型公司 OpenAI。这种转向看似符合 “从基础设施到生态核心” 的产业演进规律,实则暗藏三重致命隐患,与 LeCun 坚守的长期主义形成鲜明对立。
1. 资金腾挪:300 亿注资的 “钱荒式抉择”
软银的官方解释直白却尴尬:清仓是 “必要的融资措施”。今年早些时候,孙正义敲定向 OpenAI 投资 300 亿美元,这一规模超过该公司此前所有投资的总和,而如此巨额的资金需求迫使软银开启 “卖卖卖” 模式。
除了英伟达,软银还出售了 T-Mobile US 和德国电信的部分股份,筹集超 110 亿美元;同时大举借债,将 Arm 股份质押贷款规模增加 65 亿美元,通过日本债券市场融资逾 40 亿美元。这种 “拆东墙补西墙” 的操作,让软银的资产负债表愈发脆弱 —— 截至 2025 年 9 月末,其有息负债规模已突破 1200 亿美元,为这笔豪赌埋下流动性隐患。
2. 赛道切换:从硬件确定性到平台不确定性
孙正义的核心判断是:AI 产业的价值重心正从硬件转向软件平台。在他看来,英伟达虽垄断 AI 芯片市场,但本质是 “工具提供商”,增长空间受限于算力需求天花板;而 OpenAI 作为生成式 AI 的定义者,有望成为像谷歌、Meta 一样的生态巨头,估值天花板可达 1 万亿美元。
这种判断并非全无道理。花旗分析师在研报中就将软银目标价与 OpenAI 估值挂钩,假设其估值区间为 5000 亿至 1 万亿美元。但问题在于,OpenAI 的盈利模式仍不清晰,其核心产品 ChatGPT 的商业化进展远不及预期,而英伟达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数据中心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89%,仍保持高速增长。这种用 “确定增长” 换取 “潜在爆发” 的交易,恰似 Meta 用 “世界模型未来” 换取 “LLM 当下” 的短视选择。
3. 生态布局:AI + 机器人的协同幻想
为给这笔豪赌增加合理性,孙正义同步展开了配套布局。10 月份,软银以 54 亿美元收购瑞士工业巨头 ABB 的机器人业务,试图构建 “OpenAI 算法 + ABB 硬件” 的协同生态,与小鹏 IRON 的 “算法 + 硬件” 全栈逻辑形成竞争。
但现实骨感:ABB 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虽成熟,但与 OpenAI 的大模型缺乏天然协同,两者的技术整合至少需要 3-5 年时间;而小鹏 IRON 通过米良川、陈杰等核心团队的深度协作,已实现 “感知 – 推理 – 行动” 的闭环落地。更关键的是,软银缺乏整合跨领域技术的核心人才,这与 Meta 失去 LeCun 后的技术断层风险如出一辙。
市场反噬:股价暴跌背后的信任危机
孙正义的豪赌并未获得市场认可,软银股价的暴跌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危机在于投资者对其战略判断力的彻底动摇。这种信任崩塌,与 Meta 因 LeCun 离职引发的市值蒸发 1400 亿,共同指向同一个行业痛点:硬核科技投资容不得短期主义的反复试错。
1. 决策连贯性缺失的致命伤
六年间两次踏错节奏,让市场对孙正义的 “科技预言家” 人设产生根本怀疑。2019 年清仓后,英伟达股价的飙涨已证明其误判;2024 年 3 月,软银重新增持英伟达至 30 亿美元,看似纠正错误,却在一年后再次清仓,这种反复无常的操作让投资者无所适从。
AJ Bell 投资总监拉斯・莫尔德的评价颇具代表性:“市场正在寻找科技股见顶的信号,软银的清仓本可被解读为获利回吐,但结合其历史操作,更像是战略摇摆的体现”。这种连贯性缺失,与 Meta 在 “世界模型” 和 “LLM” 之间的路线摇摆本质相同,都会摧毁市场信心。
2. AI 泡沫担忧的集中爆发
软银的激进投入,恰逢市场对 AI 泡沫的担忧升温。OpenAI 的估值已突破 2900 亿美元,但 2025 年预计营收仅 35 亿美元,市销率高达 83 倍,远超谷歌、Meta 等成熟科技公司的水平。更值得警惕的是,AI 行业的资本开支正疯狂扩张 —— 仅 Meta 就计划投入 700-720 亿美元建设算力,而这些投入的回报周期至少需要 5 年。
当软银为这样一家高估值公司大举输血时,市场自然会质疑:这笔投资是抓住了 AI 的未来,还是接下了泡沫的最后一棒?软银 CFO 在财报会上回避 “AI 泡沫化” 问题的举动,更加剧了这种担忧。
3. 替代风险的现实威胁
即便 OpenAI 能如期成长,软银的押注仍面临替代风险。谷歌 DeepMind 的 Gemini 模型已在多模态能力上超越 GPT-4,Anthropic 的 Claude 在安全性上更具优势,而 LeCun 创办的世界模型公司可能从底层改写 AI 竞争逻辑。
更重要的是,英伟达并非无可替代 ——AMD 的 MI300 芯片已占据 15% 的 AI 芯片市场份额,自研芯片的科技巨头越来越多。这种 “两头押错” 的风险,让软银的战略布局愈发危险:既可能错失英伟达的持续增长,又可能在 OpenAI 的竞争中败北。
行业镜鉴:AI 投资的 “三重生存法则”
孙正义的两次清仓与 Meta 的路线摇摆,共同为 AI 投资领域提供了深刻启示。在这个技术迭代与资本博弈交织的赛道上,真正的成功从不源于激进豪赌,而在于对 “长期主义、平衡布局、能力匹配” 三大法则的坚守。
法则一:长期主义优于短期逐利
英伟达的案例最能说明问题:若软银能坚守 2019 年的持仓,将斩获 2500 亿美元的收益,远超其所有激进投资的总和。这与 LeCun 坚守世界模型的逻辑一致 —— 硬核科技的价值需要时间沉淀,短期内的技术优势可能被颠覆,但长期的赛道卡位价值永恒。
Meta 的教训同样深刻:为短期 LLM 迭代削减世界模型预算,可能在下一代 AI 竞争中掉队。这启示投资者:AI 投资需要 “十年磨一剑” 的耐心,而非 “追涨杀跌” 的投机。
法则二:平衡布局优于单点豪赌
小鹏 IRON 的成功在于 “算法 + 硬件 + 工程” 的全栈协同,而软银的问题在于 “非此即彼” 的极端布局 —— 要么全押硬件,要么全押平台。真正的稳健布局应像华为那样:既做通信设备(基础设施),又研芯片(核心部件),还布局终端(应用场景),形成风险对冲。
对 AI 投资而言,合理的结构应是 “70% 确定性资产 + 30% 潜力资产”:用英伟达这类稳健增长的硬件公司打底,再用部分资金布局 OpenAI 等平台型企业,而非孤注一掷。
法则三:能力匹配优于愿景幻想
孙正义收购 ABB 机器人业务试图构建生态,但缺乏核心整合人才;Meta 押注 LLM,但失去了 LeCun 这样的技术灵魂。两者的共同问题是:战略愿景远超自身能力边界。
小鹏 IRON 的成功则源于能力与愿景的匹配 —— 米良川的系统思维、陈杰的强化学习技术、葛艺潇的多模态感知能力,恰好支撑起 “仿生机器人” 的愿景。这揭示了硬核科技投资的本质:再好的赛道,没有匹配的人才和技术能力,也只能是镜花水月。
结语:AI 投资需要 “钝感力”
孙正义的再次清仓,与 LeCun 的毅然离职,共同勾勒出 AI 产业的冰火两重天:一边是资本的急功近利,一边是科学家的长期坚守。在这个算力堆砌、估值飙升的时代,孙正义的豪赌或许能博取一时关注,但 LeCun 式的深耕更可能笑到最后。
这场资本与技术的博弈带来的启示清晰而深刻:AI 产业的发展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对投资者而言,真正的智慧不是精准预测短期风口,而是识别长期价值;不是追逐当下的明星,而是布局未来的基石。正如英伟达用十年时间成为 AI 芯片巨头,OpenAI 的生态构建也需要漫长沉淀,任何试图 “走捷径” 的豪赌,最终都可能重蹈 2500 亿美元教训的覆辙。
当资本的喧嚣散去,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永远是那些像英伟达一样脚踏实地的企业,那些像 LeCun 一样坚守理想的科学家,以及那些懂得 “慢即是快” 的投资者 —— 这正是孙正义最该补上的一课,也是 AI 投资的终极生存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