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滴滴自动驾驶带着 1900 天安全运营背书登陆阿布扎比的次日,中东基建市场传来刺耳的安全警报。11 月 13 日,TechCrunch 援引官方事故报告披露,马斯克旗下 The Boring Company(TBC)位于中东的一处隧道施工现场发生化学灼伤事故,多名参与应急处置的消防员因接触含毒钻井液导致皮肤灼伤,部分伤者出现二级烧伤症状需住院治疗。这场事故并非偶然 —— 回溯 TBC 近年安全记录,从拉斯维加斯工地的员工灼伤事件,到被环保部门指控 “故意倾倒有毒废料”,这家以 “颠覆地下交通” 为口号的科技公司,正陷入 “安全违规 – 被罚抗辩 – 再出事故” 的恶性循环,其全球扩张野心与潦草的安全管理之间的裂痕,在中东市场彻底暴露。
事故直击:消防员成受害者,有毒泥浆暗藏杀机
根据 TechCrunch 获取的现场处置记录,此次事故的危险源头是 TBC 隧道施工中积聚的 “化学污泥”。这类由钻井液混合地质杂质形成的有毒混合物,含有 MasterRoc AGA 41S 等强刺激性化学物质,接触皮肤后会引发灼烧反应,一名伤者形容 “感觉像全身着火”。
更令人担忧的是应急处置中的信息缺失:当消防员抵达现场时,TBC 现场管理人员未能及时提供钻井液成分清单,导致救援人员未佩戴专业防护装备即开展作业,间接扩大了受伤范围。业内安全专家指出,隧道施工中此类化学废料需按危险废物规范存储处置,而 TBC 不仅未设置隔离警示,更未建立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公示制度,完全违反了中东地区《职业安全与健康标准》第 148 条关于危险物料管理的要求。
截至发稿,TBC 官方未对事故作出回应,这与其应对同类事件的一贯态度一致 ——2024 年拉斯维加斯工地 12 名员工被化学泥浆灼伤后,公司同样拒绝回应媒体问询。
安全黑历史:从拉斯维加斯到中东的 “三宗罪”
此次消防员灼伤事件,不过是 TBC 安全乱象的冰山一角。梳理监管文件与媒体报道可见,这家公司至少在三方面存在系统性安全漏洞:
1. 人身安全漠视:12 小时连班 + 无防护作业
2023 年 6 月至 10 月,美国 OSHA 对 TBC 拉斯维加斯项目展开专项检查,发现 8 项 “严重违规”,包括未给接触化学品的员工配备防护装备、传送带缺乏安全防护罩等,最终开出 11.25 万美元罚单。但 TBC 随即提出抗辩,声称 OSHA “未能证明违规事实存在”。
更恶劣的是对工时制度的漠视。多名匿名员工证实,他们需在超过 100 华氏度(约 38℃)的隧道内连续工作 12 小时,午餐时间也需在有毒环境中度过,长期暴露于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中 —— 这些气体浓度超过 30mg/m³ 即可致人中毒,而 TBC 未按标准配备气体检测设备。
2. 环境违规:故意倾倒有毒废料还造假
2025 年 11 月,克拉克县环保部门披露的处罚文件显示,TBC 为节省处理成本,将含毒钻井液直接排入拉斯维加斯下水道,导致污水处理设施堵塞,清理出 12 立方码有毒残渣。更严重的是,在检查员要求停工后,TBC 经理竟指使员工 “等检查员离开后继续倾倒”,涉嫌蓄意违规。
这种对环保规则的漠视在中东市场同样存在。当地环保组织透露,TBC 在阿布扎比的项目未取得危险废物处置许可,其临时存储的化学泥浆已出现渗漏迹象,此次灼伤事故极可能与此类违规存储有关。
3. 管理失效:安全经理举报遭解雇,隐患被刻意掩盖
OSHA 调查文件显示,TBC 前安全经理自 2023 年 3 月起多次上报工地安全隐患,包括员工灼伤事故、设备防护缺失等问题,但均被管理层无视。当他向 OSHA 举报后,很快遭到解雇。这种 “举报者被清退” 的管理模式,直接导致安全隐患累积发酵 —— 此次中东事故中暴露的化学品信息缺失问题,与拉斯维加斯项目的违规情节如出一辙。
全球对比:中国企业的安全答卷与 TBC 的野心陷阱
在中东基建市场,TBC 的安全乱象与中国企业形成鲜明反差,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全球化路径:
| 维度 | The Boring Company | 中国出海企业(以滴滴、中国港湾为例) |
|---|---|---|
| 安全记录 | 2023-2025 年累计 8 项严重安全违规,2 次环保处罚 | 滴滴自动驾驶 1900 天无重大事故;中国港湾项目实现 1000 万安全工时 |
| 管理体系 | 无固定安全巡检制度,隐瞒隐患 | 推行 “STOP” 卡制度、属地化安全管理,全员参与风险识别 |
| 应急响应 | 未建立化学品信息公示机制,延误救援 | 配备智能监测系统,制定专项应急处置方案 |
| 违规应对 | 多次抗辩处罚,拒绝整改 | 主动接受监管,持续优化安全体系 |
这种差异在实操层面尤为显著:大庆钻探在沙特的钻井队要求员工每班填写安全隐患卡,发现违规操作立即叫停并奖励举报者,实现五年零事故;而 TBC 连最基础的化学品防护装备都未配齐,却在 2025 年高调宣布 “三年内在中东建成 10 条地下隧道”。
扩张瓶颈:安全短板成全球化致命伤
TBC 的安全问题,正成为其全球扩张的最大障碍。当前其面临三重压力:
1. 监管信任危机
中东多国已对 TBC 启动安全审查。阿布扎比投资办公室(ADIO)表示,将重新评估与 TBC 的合作条款,要求其在 15 日内提交安全整改方案 —— 这与滴滴加入 SAVI 集群时获得的 “政策绿色通道” 形成鲜明对比。美国 OSHA 更是将 TBC 纳入 “重点监管企业名单”,未来两年将增加突袭检查频次。
2. 市场竞争劣势
在自动驾驶与地下交通并行的中东智慧交通赛道,安全口碑直接影响项目竞标。滴滴凭借 1900 天安全运营经验获得 ADIO 高层认可,而 TBC 事故曝光后,沙特 NEOM 未来城已将其从隧道建设候选名单中剔除,转而与中国铁建展开谈判。
3. 技术落地悖论
TBC 主打 “低成本隧道技术”,但安全投入的缺失正在反噬其技术可信度。业内测算,若按标准配备化学品处理系统与安全防护设施,其隧道建设成本将增加 12%-15%,所谓 “成本优势” 荡然无存。
结语:安全才是科技扩张的通行证
当滴滴用 1900 天安全运营经验诠释 “负责任的科技创新”,TBC 的事故却警示:任何技术颠覆都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马斯克的地下交通蓝图或许充满想象力,但在拉斯维加斯员工的灼伤疤痕与中东消防员的住院记录面前,这种 “野蛮生长” 的扩张模式已难以为继。
中东市场正在成为全球科技企业的 “安全试金石”:中国企业用合规与严谨站稳脚跟,而 TBC 的遭遇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 —— 在基建与交通领域,安全不是可选项,而是入场券。随着全球监管趋严,那些把安全当 “成本负担” 的企业终将被淘汰,而真正的科技进步,永远是安全与创新的共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