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换AI?Deepwatch裁数十人押注智能安全,网安行业转型阵痛来袭

当 Chad IDE 以 “与分心共存” 的创新逻辑颠覆开发者工具市场时,另一场关于 “效率与安全” 的重构正在网络安全领域悄然上演。11 月 12 日,TechCrunch 独家消息显示,美国网络安全公司 Deepwatch 已启动新一轮裁员,涉及数十名员工,涵盖威胁分析、人工响应等核心业务部门。与以往业绩承压下的裁员不同,公司明确表示,此举是为了 “将资源重新聚焦于 AI 驱动的安全技术研发”,以应对日益复杂的 AI 原生威胁。这一决策在网安圈引发震动 —— 在思科报告显示 92% 企业遭遇 AI 相关安全事件的背景下,Deepwatch 的 “断臂求生”,既是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押注,也揭开了网安企业在技术变革中 “取舍两难” 的现实困境。

裁员背后:一场 “人力换算法” 的战略重构

Deepwatch 此次裁员并非盲目收缩,而是围绕 AI 转型进行的精准资源重组,其三大动作清晰勾勒出战略重心的转移路径:

1. 砍向 “人力密集区”:传统响应团队首当其冲

裁员主要集中在传统威胁狩猎与人工响应部门,这两类岗位曾是网安企业的核心战力,但在 AI 技术冲击下正逐渐 “失宠”。数据显示,Deepwatch 此前约 30% 的人力投入在 “7×24 小时人工监控告警” 工作中,平均每个分析师日均处理 200 + 条告警,准确率却不足 40%。而其最新推出的 AI 安全引擎可将告警筛选准确率提升至 91%,单台 AI 模型的处理效率相当于 15 名人工分析师,这使得部分重复劳动岗位失去存在价值。有内部员工透露,“以前需要团队熬夜排查的可疑流量,现在 AI 在 10 分钟内就能完成初步溯源,人工只需要做最终决策”。

2. 加码 “智能研发线”:AI 攻防成投资核心

裁员节省的资源被定向投入三大 AI 安全领域,凸显公司转型决心:

  • AI 威胁预测系统:重点研发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漏洞预演技术,可提前 6-12 个月识别潜在攻击路径,目前已完成对金融、医疗行业 100 + 关键系统的测试;

  • 自动化响应机器人:针对勒索软件、数据泄露等常见攻击,开发 “发现 – 阻断 – 溯源” 全流程自动化工具,响应时间从以往的 4 小时压缩至 15 分钟;

  • AI 安全运营平台:整合客户侧日志数据与公开威胁情报,通过机器学习生成定制化防御策略,内测阶段帮助某零售企业降低 67% 的虚假告警量。

3. 优化 “组织架构”:向扁平化适配 AI 协作

借鉴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巨头的转型经验,Deepwatch 同步启动架构调整,将原有的 “区域 – 业务线” 多层级管理模式,重构为 “AI 研发 – 客户成功 – 战略风控” 三大核心板块,减少中间沟通环节。公司 CEO 在内部邮件中强调:“AI 技术的迭代速度不允许我们保留臃肿的架构,必须让研发与市场需求直接对接”。

行业镜像:AI 浪潮下的网安企业集体焦虑

Deepwatch 的裁员并非个例,而是 2025 年硅谷科技行业 “AI 转型潮” 的缩影。从亚马逊裁员 1.4 万聚焦 AI,到 Meta 重组 AI 部门裁减 600 人,再到 Scale AI 因业务调整解雇 200 名全职员工,“以裁促转” 已成为科技公司抢占 AI 赛道的常见操作,而网安行业的转型压力尤为迫切:

1. 威胁侧 “AI 武器化” 倒逼防御升级

当前黑客利用 AI 技术发起攻击的成本大幅降低:AI 生成的钓鱼邮件伪装度达 95% 以上,远超人工制作水平;自动化攻击工具可在数小时内扫描并利用上千个潜在漏洞,传统人工防御根本无法应对。思科报告显示,2024 年全球 AI 相关安全事件数量同比暴涨 287%,若不加快 AI 防御技术部署,企业将陷入 “攻防失衡” 的危险境地。

2. 客户需求从 “事后响应” 转向 “事前预测”

以往企业采购网安服务,核心需求是 “出现漏洞后快速修复”,而现在更看重 “如何提前规避风险”。调研显示,2025 年企业对 “AI 威胁预测” 类服务的预算占比从去年的 12% 提升至 35%,而传统人工响应服务的需求下降 23%。客户需求的转变,迫使网安企业必须调整业务结构,否则将面临客户流失风险。

3. 成本压力迫使 “降本增效”

网安行业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资深威胁分析师年薪普遍超过 15 万美元,而 AI 模型的边际成本会随使用规模扩大持续降低。某头部网安企业测算,部署 AI 安全系统后,其客户平均防御成本下降 40%,这使得未进行 AI 转型的企业在价格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争议与风险:转型路上的 “两难选择”

尽管 AI 转型是必然趋势,但 Deepwatch 的决策仍引发了行业内外的激烈讨论,暴露出转型过程中的多重矛盾:

支持者:断臂求生方能抢占先机

  1. 顺应技术规律:前 FireEye 安全专家在社交平台表示,“就像当年防火墙取代人工巡检一样,AI 终将成为网安防御的核心,早转型早占优势”;

  2. 提升服务价值:内测数据显示,Deepwatch 的 AI 安全平台已帮助 3 家客户提前拦截针对性勒索攻击,挽回潜在损失超 2000 万美元,证明技术投入的价值;

  3. 符合资本逻辑:在 AI 概念备受追捧的资本市场,聚焦智能安全的网安企业估值溢价明显,Deepwatch 此举有望提升融资吸引力。

反对者:盲目跟风或引火烧身

  1. 人才流失风险:被裁员工中不乏拥有 10 年以上经验的资深分析师,他们掌握的行业 Know-How 难以被 AI 完全替代,过度裁员可能导致核心能力受损;

  2. 技术落地不确定性:AI 安全技术仍存在 “误判率高”“黑箱操作” 等问题,有企业反馈,某 AI 防御系统曾将正常业务流量误判为攻击并阻断,造成百万美元损失;

  3. 伦理与合规隐患:AI 模型在处理客户数据时可能涉及隐私问题,若缺乏完善的风控机制,可能引发合规风险,这也是部分企业对 AI 安全服务持谨慎态度的原因。

未来挑战:转型成功需跨越多重关卡

对于 Deepwatch 而言,裁员只是转型的第一步,要真正实现 “AI 驱动的安全服务商” 定位,还需解决三大核心问题:

  • 技术与场景的适配:目前 AI 安全模型在通用场景表现尚可,但在金融、能源等垂直行业的定制化能力不足,需联合行业客户共建训练数据集,这需要持续的资金与时间投入;

  • 人机协同的平衡:如何让 AI 承担重复性工作,同时保留人工在复杂威胁决策中的核心作用,避免 “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人的价值”,是组织管理的关键命题;

  • 商业化的可持续性:AI 研发前期投入巨大,而客户对 AI 安全服务的付费意愿仍在培育阶段,若短期内无法实现营收增长,可能面临 “转型未半而资金链断裂” 的风险,这也是 Scale AI 等企业当前面临的困境。

对此,Deepwatch 管理层透露,公司已获得现有投资方的追加投资,计划 2026 年上半年推出首款商业化 AI 威胁预测产品,并与微软、AWS 等云厂商达成合作,借助其生态触达更多客户。同时承诺为被裁员工提供 AI 技术培训与再就业支持,以减少转型阻力。

结语:网安行业的 “AI 转型阵痛期” 远未结束

当 Chad IDE 在探索效率与人性的平衡时,Deepwatch 正在安全与技术的变革中艰难转身。这场 “裁员换 AI” 的举动,本质上是网安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的必然选择 —— 不转型,可能被 AI 驱动的威胁浪潮吞噬;转型,则要承受人才流失、技术试错、成本高企的多重压力。

Deepwatch 的尝试为行业提供了一个重要样本:AI 不是网安行业的 “万能解药”,而是 “必选项”,但成功的转型需要 “战略定力 + 技术落地 + 组织适配” 的三重保障。正如亚马逊在业绩稳健增长时仍坚持裁员转型,网安企业需要清醒地认识到,AI 转型不是 “选择题”,而是 “生存题”。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样的转型阵痛或许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最终将推动网安防御从 “被动挨打” 走向 “主动防御”,为数字世界构建更可靠的安全屏障。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