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未动,布局先行!创业者从种子轮就该懂的后期融资攻略

AI 资讯2小时前发布 dennis
0

当Exowatt凭借“热岩储能”技术斩获1.2亿美元A+轮融资时,其背后隐藏的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是早期就埋下的融资伏笔。TechCrunch 11月11日发布的深度报道中,多位硅谷创业者与顶级投资人共同揭示了一个反常识的真相:后期融资(如C轮、D轮)的成败,早在种子轮甚至创业初期就已注定。从Aven创始人萨迪·汗(Sadi Khan)到IVP合伙人泽亚·杨(Zeya Yang),他们的实战经验证明,创业者若想在后期顺利拿到大额资金,必须从起步阶段就搭建“融资战略框架”,而非临时抱佛脚。

核心认知:后期融资不是“冲刺”,而是“马拉松”

“当你在融种子轮时,就该想清楚D轮需要什么样的投资人。”这是Aven创始人萨迪·汗在TechCrunch Disrupt 2025现场分享的核心观点。作为一家专注于资产抵押信用卡的资本密集型企业,Aven从创立第一天就明确:未来需要数十亿资金支撑规模扩张。因此,他们在种子轮阶段就开始筛选“能链接后期资源”的早期投资人,甚至主动邀请后期基金以“象征性小额投资”的方式提前入局,为后续合作铺垫信任。

这种“长线思维”与Exowatt的融资路径高度契合。Exowatt在种子轮就引入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的个人基金,不仅获得资金支持,更借助其行业影响力吸引了亚马逊云、微软Azure等战略投资方,最终顺利完成A+轮融资。正如Generation Investment Management成长股权负责人莉拉·普雷斯顿(Lila Preston)所言:“后期投资人不会突然决定投你,他们需要至少2年时间观察你的业务增长、团队执行力与市场判断力,早期建立联系是降低后期融资难度的关键。”

实战攻略:从初创到后期的“融资筹备四步法”

结合多位创业者的实战经验,后期融资的筹备可拆解为四个关键步骤,覆盖从种子轮到后期轮的全周期,每一步都需精准发力:

1. 种子轮:筛选“带资源的早期投资人”

早期融资的核心目标不仅是拿钱,更是搭建“投资人网络跳板”。创业者应优先选择能链接后期基金的早期投资人,例如:曾投资过同赛道后期项目的天使投资人、有产业资源的VC机构。Aven的种子轮投资人就为其引荐了Khosla Ventures,后者最终领投了Aven的E轮融资。此外,可在投资协议中约定“投资人推荐后期资源”的条款,确保早期投资人主动参与后续融资对接。

2. A/B轮:主动与后期基金建立“弱关系”

当企业进入A轮或B轮,产品与市场验证初步完成后,就该主动接触后期基金。此时无需急于谈投资,而是通过行业会议、投资人沙龙等场景,分享企业的“成长方向”与“里程碑规划”。IVP合伙人泽亚·杨建议:“初期不用披露核心数据,重点让投资人理解你的商业模式与市场潜力,比如‘未来18个月计划覆盖30%的目标客户’,为后续跟踪埋下伏笔。”Exowatt在A轮阶段就通过奥特曼的引荐,与MVP Ventures等后期基金建立联系,定期分享技术进展,最终在A+轮顺利获得领投。

3. 增长期:用“里程碑达成”强化投资人信心

后期融资的核心是“用结果说话”。创业者需在早期就设定清晰的阶段性目标,如用户增长、营收规模、技术突破等,并定期向潜在后期投资人同步进展。例如,若在B轮时承诺“6个月内将客户复购率提升至85%”,达成后应第一时间向目标投资人汇报,这种“说到做到”的执行力,是后期投资人最看重的品质。Aven就通过每季度向Khosla Ventures同步“资产规模增长数据”,最终在E轮融资中获得超额认购。

4. 后期轮:依托现有股东“搭桥”,缩短决策周期

当正式启动后期融资时,现有股东的推荐往往能起到“临门一脚”的作用。创业者可请早期投资人或产业投资方(如Exowatt的亚马逊云)向后期基金背书,分享合作中的实际体验,如“技术落地效率”“团队协作能力”等。这种第三方视角的认可,能大幅降低后期投资人的尽调成本,缩短决策周期。数据显示,有现有股东推荐的后期融资,平均闭合时间比无推荐的缩短40%。

避坑指南:创业者最易踩的三大融资误区

尽管筹备方法清晰,但仍有大量创业者在后期融资中折戟沉沙,核心源于三个常见误区:

1. 误区一:早期只看估值,忽视投资人资源

部分创业者在种子轮盲目追求高估值,选择无后期资源的投资人,导致后期融资时“无人引荐”。某AI创业公司曾在种子轮接受无产业背景的个人投资,虽估值高出同行20%,但在B轮时因缺乏后期基金资源,融资周期长达9个月,错过市场窗口期。

2. 误区二:与后期投资人沟通“只谈技术,不谈商业”

技术型创业者常陷入“炫技”陷阱,向后期投资人过度讲解技术细节,却忽略商业模式、盈利路径等核心信息。后期基金更关注“技术如何转化为商业价值”,如Exowatt在与MVP Ventures沟通时,重点强调“热岩储能如何降低AI数据中心30%的电费成本”,而非单纯讲解岩石材料的技术参数。

3. 误区三:临时抱佛脚,缺乏长期跟踪

不少创业者在需要资金时才紧急联系后期投资人,此时投资人对企业缺乏了解,往往需要更长时间尽调。某 SaaS 公司在C轮融资前才接触红杉资本,因尽调周期过长,导致资金到位延迟,错失并购机会。

IVP合伙人泽亚·杨给出的终极建议:“创业者应把融资当作产品来运营——早期是‘种子用户’(早期投资人),中期是‘核心用户’(产业投资方),后期是‘付费大客户’(后期基金)。只有持续运营、不断交付价值,才能在需要时获得足额资金支持。”

关联案例:Exowatt的融资筹备启示

Exowatt的1.2亿美元A+轮融资,正是上述策略的完美实践:种子轮引入奥特曼(带行业资源),A轮接触MVP Ventures(建立弱关系),通过“订单达90吉瓦时”的里程碑强化信心,最终在A+轮借助现有股东引荐完成融资。这种“步步为营”的节奏,使其在资本寒冬中仍能获得超额认购,也为其他创业者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结语:融资是战略,不是战术

从Exowatt的技术融资到Aven的资本密集型扩张,这些案例共同证明:后期融资的成功,本质是早期战略布局的必然结果。对于创业者而言,融资不应是“缺钱时才做的事”,而应是贯穿创业全程的战略动作——从种子轮筛选投资人,到A轮建立后期联系,再到用里程碑证明价值,每一步都在为后期融资铺路。

正如硅谷投资人常说的:“好的融资是设计出来的,不是谈出来的。”当创业者真正理解“融资与业务协同发展”的逻辑,就能在后期融资中从容不迫,为企业的下一阶段增长注入充足动力。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