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续三年的专利拉锯战终于迎来阶段性结果。TechCrunch 11月15日报道,美国加州圣迭戈联邦法院陪审团正式裁定,苹果公司(Apple)旗下Apple Watch的心率监测功能侵犯了医疗设备制造商Masimo的4项核心专利,需向Masimo支付6.34亿美元赔偿金。这一判决不仅为双方的长期纠纷画上逗号,更可能影响未来Apple Watch的功能迭代,同时为科技行业的“专利边界”争议再添典型案例。
纠纷核心:Apple Watch的“心率监测”触了谁的专利?
此次专利纠纷的焦点,集中在Apple Watch核心健康功能——光学心率监测技术的底层算法上。Masimo作为全球领先的医疗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厂商,自2006年起就深耕“脉搏血氧饱和度与心率监测”领域,此次涉案的4项专利分别涉及“运动状态下心率信号过滤算法”“多波长光传感器数据处理方法”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原本应用于Masimo的医用监护仪,后被其拓展至消费级健康设备领域。
Masimo在2022年提起诉讼时指控,苹果不仅直接侵犯其专利,还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通过挖角Masimo近20名核心工程师(包括心率监测团队负责人),获取了专利相关的商业秘密与技术细节。诉讼文件显示,这些工程师在入职苹果前均签署过保密协议,但苹果仍利用其掌握的技术,快速优化了Apple Watch Series 6及后续机型的心率监测精度,尤其是在用户运动场景下的抗干扰能力。
苹果对此则全盘否认,其法律团队在庭审中辩称,Apple Watch的心率监测技术源于“自主研发”,与Masimo的专利存在本质差异,且挖角行为属于“正常人才流动”,未涉及商业秘密窃取。苹果还提交了内部研发文档,试图证明其相关技术早在2015年就已启动探索,早于Masimo部分专利的公开时间。但陪审团最终采信了Masimo提交的技术对比报告与工程师通信记录,认定苹果构成专利侵权。
庭审关键:6.34亿美元赔偿如何算出?
此次6.34亿美元的赔偿金额,并非Masimo最初主张的10亿美元,而是陪审团结合“专利价值”“侵权时长”“苹果获利”三大因素综合判定的结果。根据庭审披露的计算逻辑,赔偿分为两部分:一是“合理专利许可费”,按Apple Watch侵权机型的销量(2020-2025年累计超1.2亿台)与每台1.8美元的许可费计算,合计约2.16亿美元;二是“侵权获利补偿”,考虑到Apple Watch因心率监测功能提升的产品溢价(健康功能贡献了约15%的售价),苹果从中获得的额外利润约4.18亿美元,两者相加得出最终赔偿金额。
值得注意的是,陪审团驳回了Masimo提出的“永久禁令”请求,即未禁止苹果继续销售搭载相关功能的Apple Watch。这一决定被业内视为苹果的“阶段性胜利”,避免了其核心产品线面临下架风险。但陪审团同时要求苹果“在12个月内完成技术整改”,若逾期仍未解决专利侵权问题,需按每台Apple Watch 2.5美元的标准支付后续赔偿,这意味着苹果要么支付更高费用,要么快速迭代技术规避侵权。
行业震动:Apple Watch的“健康功能危机”?
对苹果而言,此次判决的影响远不止6.34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健康监测是Apple Watch与其他智能手表竞争的核心壁垒,据IDC数据显示,健康功能相关特性贡献了Apple Watch约30%的用户购买动机,而心率监测则是基础中的基础。若苹果无法在12个月内完成技术整改,可能面临“功能阉割”风险——例如暂时关闭运动场景下的高精度心率监测,这无疑会削弱其产品竞争力。
更严峻的是,Masimo并非唯一起诉苹果的医疗科技公司。2024年以来,苹果已先后因“血糖监测”“心电图(ECG)”功能面临来自AliveCor、Dexcom等公司的专利诉讼,此次败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鼓励更多企业通过法律手段维权。有分析师预测,若这些诉讼均以苹果败诉告终,其累计赔偿金额可能突破20亿美元,同时Apple Watch的健康功能迭代节奏将被迫放缓。
对整个科技行业而言,此次判决再次凸显了“消费级健康设备”的专利风险。随着智能穿戴设备越来越多地涉足医疗领域,其技术与医用设备的边界日益模糊,而医疗专利的“高价值”与“强保护性”,让科技巨头的跨界布局面临更高法律成本。“以前科技公司觉得健康功能是‘创新加分项’,现在才意识到是‘专利雷区’。”某智能硬件专利律师向TechCrunch表示,“很多消费级健康技术的底层逻辑都源于医用专利,企业在研发前必须做好全面的专利检索。”
后续走向:苹果上诉与技术整改双管齐下
面对不利判决,苹果已明确表示将提起上诉。其发言人在判决后发布声明称:“我们尊重知识产权,但坚决反对不实的专利侵权指控,将通过上诉维护自身权益。”业内预计,上诉流程可能持续1-2年,在此期间苹果可继续销售现有Apple Watch机型,但需按法院要求提交技术整改进展报告。
技术层面,苹果已启动双重应对方案。一方面,加速自主研发替代技术,据供应链消息,苹果已组建专项团队,基于全新的“光电容积脉搏波”算法优化心率监测功能,该技术不涉及Masimo的专利,预计2026年推出的Apple Watch Series 11将搭载这一升级版功能;另一方面,加强与合规医疗科技公司的合作,近期有传闻称苹果正与飞利浦医疗谈判,计划通过专利交叉许可的方式,获取更多健康监测技术的合法使用权。
对Masimo而言,此次胜诉不仅带来巨额赔偿,更提升了其在消费级健康领域的品牌影响力。Masimo CEO乔·基亚瓦奇(Joe Kiani)在声明中表示:“判决证明了创新的价值,我们将继续投入医疗技术研发,同时保护自身知识产权不受侵犯。”据悉,Masimo已推出自有品牌的智能手表Masimo W1,此次胜诉可能帮助其吸引更多关注健康功能的用户。
案件关键时间线:
1. 2020年:苹果挖角Masimo近20名核心工程师,涉及心率监测团队;
2. 2022年10月:Masimo对苹果提起专利侵权与不正当竞争诉讼;
3. 2025年11月15日:陪审团裁定苹果侵权,判赔6.34亿美元;
4. 2025年11月16日:苹果宣布提起上诉;
5. 2026年:苹果需提交技术整改进展,否则支付额外赔偿。
## 结语:健康科技赛道的“专利合规警钟”
从苹果与Masimo的专利纠纷中,不难看出消费级健康科技赛道的“高增长与高风险并存”。当智能设备从“娱乐工具”升级为“健康助手”,其技术研发就再也不能脱离“专利合规”的框架——医用专利的严谨性与保护性,远非普通消费电子专利可比,任何投机取巧的“技术借鉴”都可能付出沉重代价。
对苹果这类科技巨头而言,此次判决是一次深刻的“合规教育”:在跨界健康领域时,要么投入足够资源自主研发核心技术,要么通过合法的专利许可、合作获取使用权,而非依赖“挖角+借鉴”的捷径。对整个行业来说,这场纠纷也将推动“健康科技专利生态”的完善,让创新回归“合法合规”的轨道,最终实现技术进步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