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零散试点,而是规模化落地——这才是当下Robotaxi扩张的核心意义。”TechCrunch在11月16日《TechCrunch Mobility》专题报道中明确指出,2025年全球Robotaxi行业已告别“技术炫技”阶段,进入“生态卡位与成本攻坚”的关键期。从百度萝卜快跑接入Uber全球网络,到小马智行加速布局东南亚,头部企业的扩张路径愈发清晰:真正能定义行业未来的,不是覆盖多少城市,而是能否在“成本控制、生态协同、安全信任”三大维度实现实质性突破。
扩张数据背后:从“单点突破”到“全球组网”的质变
2025年的Robotaxi扩张,早已不是“一城一地的争夺”,而是全球化网络布局的比拼。最新行业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获得L4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的企业已超30家,运营覆盖城市突破80个,较2024年实现翻倍增长,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运营质量”的跃升——头部企业的商业化收入占比已从去年的不足10%,提升至2025年二季度的36%以上。
国内企业的“出海+联合作战”成为扩张新范式。百度萝卜快跑的动作最为激进:7月与Uber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将数千辆无人车接入其全球网络,率先落地亚洲和中东市场;8月又敲定与Lyft的合作,2026年将进军德国、英国市场。在香港,随着政策松绑,萝卜快跑半年内三度扩区,测试路段延伸至东涌和南区,覆盖复杂商业区与住宅区,二季度全球出行服务量超220万次,同比增长148%。
小马智行则聚焦东南亚市场,9月宣布进入新加坡,与当地最大交通服务商康福德高达成合作,计划在榜鹅地区启动运营,这是其继卡塔尔、韩国、卢森堡后的又一海外布局。商业化数据同样亮眼:2025年二季度总营收1.54亿元,其中Robotaxi业务收入同比暴涨157.8%,乘客端车费收入增幅超300%,第七代车型已量产下线200余辆,累计测试里程突破200万公里。
国际玩家也在加速跟进。Waymo已将美国凤凰城的运营区域扩大3倍,实现“全无人驾驶+24小时服务”; Cruise则调整策略,从“盲目扩城”转向“深耕核心市场”,关闭部分亏损区域后,旧金山的运营效率提升40%。TechCrunch评论称:“如今的扩张比拼的是‘精准度’,而非‘广度’,那些能找到政策友好、消费需求旺盛的市场的企业,已抢占先机。”
成本攻坚:单公里成本逼近传统出租车的“破局点”
“没有成本优势的扩张,都是空谈。”这是TechCrunch在专题报道中强调的核心观点。2025年,成本控制成为Robotaxi企业扩张的“生死线”,而产业链成熟带来的硬件降价,正成为破局关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Robotaxi核心硬件成本较2023年下降52%,预计2026年单公里成本将与传统出租车、网约车基本持平,这为规模化扩张扫清了最大障碍。
激光雷达的“降价潮”尤为关键。作为Robotaxi的核心传感器,其成本曾占整车硬件成本的30%以上。2025年9月,禾赛科技与美国某头部Robotaxi企业签订超4000万美元订单,批量交付的激光雷达单价较2024年下降28%。哈啰推出的首款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HR1”,全套搭载8颗禾赛激光雷达,计划2026年量产,2027年在一线城市部署超5万辆,规模化采购进一步摊薄了成本。
不同市场的成本策略已出现分化。美国等高购买力市场,用户更关注安全性而非价格,Waymo的定价较当地网约车高15%-20%仍保持稳定订单;而在国内市场,价格敏感度更高,百度萝卜快跑在部分区域推出“高峰时段平价套餐”,通过“薄利多销”提升上座率。国联民生证券指出,当Robotaxi实现“无人化运营”后,可省去占传统网约车成本60%的司机费用,长期盈利空间清晰。
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CTO楼天城的观点颇具代表性:“L4级自动驾驶有两大核心门槛,无人化和规模化,而规模化的前提是成本可控。只有实现百辆车级别的全天候开放运营,企业才算真正上了牌桌。”目前,小马智行、百度等头部企业已实现部分区域的“无人化试运营”,司机成本降低后,单台车盈利周期从预计的5年缩短至2-3年。
生态卡位战:从“造车”到“造生态”的竞争升级
TechCrunch在报道中强调,2025年的Robotaxi竞争已进入“生态主导权争夺阶段”,单一的技术优势难以立足,企业必须构建“技术-平台-车型”的完整生态体系。这种生态协同,既包括企业间的战略合作,也涵盖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绑定。
“流量入口”成为生态合作的核心。百度萝卜快跑与Uber、Lyft的合作,本质上是获取全球数十亿出行用户的流量资源;文远知行则与多地政府达成合作,将Robotaxi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对接,在广州、新加坡等地实现“地铁+Robotaxi”的无缝换乘。这种“专业技术+流量平台”的模式,解决了Robotaxi“有车没人用”的难题,二季度文远知行Robotaxi业务营收达4590万元,同比增长836.7%。
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也在加速。主机厂、传感器企业、AI算法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特斯拉与英伟达合作开发专属自动驾驶芯片,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国内车企广汽、上汽则与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共建“前装量产车型”,将自动驾驶系统与车辆研发同步推进,较“后装改装”成本降低30%以上。
细分场景的生态拓展成为新方向。文远知行将Robotaxi技术延伸至Robobus领域,9月获得比利时首个联邦级L4测试牌照,旗下产品已在7国拥有自动驾驶牌照;Waymo则与物流企业合作,探索“Robotaxi+货物配送”的双场景运营模式,提升车辆利用率。华泰证券研报指出,多元化的场景应用能摊薄研发成本,是未来生态竞争的关键。
绕不开的坎:安全信任与政策滞后的双重挑战
尽管扩张势头迅猛,但Robotaxi行业仍面临“安全信任不足”与“政策滞后”的双重瓶颈,这也是TechCrunch专题报道重点关注的问题。今年以来,国内外发生的多起自动驾驶相关事故,引发社会对技术安全性的质疑——特斯拉Robotaxi运营中的交通事故、国内L2级辅助驾驶的信任危机,都给Robotaxi的规模化落地蒙上阴影。
技术层面的“长尾场景”难题仍未完全解决。自动驾驶在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以及施工路段、突发事故等复杂场景下的表现,仍与人类司机存在差距。技术专家指出,端到端架构在L2级辅助驾驶中表现出潜力,但在安全性要求更高的L4级场景,暂不适合单独应用,需要多传感器融合与冗余系统提供保障。
政策法规的“区域差异”也制约着全球扩张。美国部分州允许完全无人化运营,而欧洲多数国家仍要求车内配备安全员;国内不同城市的测试标准不统一,数据跨区域共享存在障碍。Waymo CEO德米特里·多尔戈夫表示:“我们花在政策沟通上的精力,不亚于技术研发。希望能有更统一的全球监管框架,推动行业发展。”
为重建信任,企业正采取多重措施:百度萝卜快跑公开自动驾驶安全报告,详细披露事故率与应对机制;小马智行推出“透明化测试”计划,邀请公众参与体验并提出建议;Waymo则与高校合作建立“自动驾驶安全评估体系”,从第三方视角证明技术可靠性。
2025 Robotaxi行业核心看点:
- 扩张格局:国内企业“出海+联合作战”,百度、小马智行成全球化主力;
- 成本拐点:2026年单公里成本将与传统出租车持平,激光雷达降价成关键;
- 生态核心:“技术+流量+车型”协同,Uber、Lyft等平台成合作焦点;
- 关键瓶颈:安全信任不足与政策滞后,企业需强化透明化与第三方评估。
结语:扩张的本质,是重构未来出行生态
TechCrunch在报道结尾指出,Robotaxi的扩张从来不是“用无人车替代出租车”那么简单,而是对未来出行生态的重构——它将改变城市交通的运营模式、能源消耗结构,甚至影响城市规划。2025年的行业实践已经证明,那些能平衡“速度与质量”“技术与成本”“创新与安全”的企业,正在成为这场变革的主导者。
从百度萝卜快跑的全球组网,到小马智行的成本攻坚,再到文远知行的场景拓展,Robotaxi的扩张路径愈发清晰:真正有价值的扩张,不是地图上的一个标记,而是在每个城市都能实现“安全、经济、便捷”的常态化运营。随着成本拐点的临近与政策的完善,Robotaxi离普通用户的生活越来越近,而这场扩张战的最终赢家,将不仅是技术的领先者,更是未来出行生态的构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