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据TechCrunch报道,总部位于韩国首尔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的初创公司Bone AI宣布完成12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由Third Prime领投,韩国科隆集团(Kolon Group)参投。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公司,凭借AI驱动的下一代自主机器人技术,已实现营收并获得政府合同,立志打破亚洲防务科技领域巨头垄断的格局,同时打造“物理AI”生态供应链。
瞄准防务与政府市场,多领域机器人齐发力
Bone AI的核心业务聚焦防务及政府客户(B2G模式),致力于研发覆盖空中(无人机,UAVs)、地面(无人车,UGVs)、海上(无人船,USVs)三大领域的下一代自主机器人系统。尽管长期目标是实现三类系统的全面运营,但目前公司优先推进防务级空中无人机的落地,这类产品主要用于后勤支援、野火探测、反无人机防御等任务,可大幅提升任务效率与安全性。
值得关注的是,成立仅一年的Bone AI已展现出强劲的商业化能力:不仅拿下一份七位数金额的B2G合同,首年营收便达到300万美元;还成功入选韩国政府支持的“端到端物流计划”,将为该项目部署搭载自主系统的无人机与无人车,进一步夯实其在本土防务科技市场的地位。
“收购+整合”加速发展,创始人亲身押注显信心
Bone AI能快速实现业务突破,关键在于其独特的“收购整合”策略。公司创始人DK Lee(同时也是MarqVision的联合创始人)透露,在成立仅六个月后,Bone AI便收购了韩国本土无人机公司D-Makers及其知识产权(IP)。通过将原有AI部门与新收购公司的技术、资源整合,Bone AI迅速补齐了硬件研发短板,从最初专注机器人AI模型开发,升级为“软件+硬件+制造”一体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且未来还计划推进更多收购。
创始人对公司发展的信心还体现在资金投入上:DK Lee个人出资约150万美元(占本轮融资的10%以上)。他在采访中表示:“这对我来说很重要,我想向投资者和团队证明,无论是财务上还是情感上,我都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事业中。”
背靠韩国制造优势,剑指“物理AI”生态
DK Lee创办Bone AI的灵感,源于其对AI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在离开MarqVision后,他意识到AI的下一个前沿不仅是数字领域,更在于物理世界——即“物理AI”(Physical AI),需要将先进AI模拟、自主算法、嵌入式工程、硬件设计与大规模制造深度融合。而韩国在硬件制造领域的深厚积淀,为这一愿景提供了绝佳土壤。
韩国拥有现代、三星、LG等全球顶尖硬件制造企业,在重工业、造船、汽车、半导体等领域具备高质量、高性价比的制造能力。DK Lee指出:“韩国本应涌现更多无人机和小型机器人公司,也完全有能力支持这类企业发展。Bone AI的使命,就是在韩国构建‘物理AI’供应链,随后将这种能力拓展到美国、欧洲及其他盟友国家。”
本轮参投方科隆集团(Kolon Group)的加入,更是为Bone AI的制造能力添砖加瓦。作为韩国知名企业,科隆集团在先进材料研发与制造领域拥有丰富经验,能为Bone AI在机器人硬件生产、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提供关键支持,形成“技术+制造”的协同优势。
填补亚洲防务创新空白,对标欧美头部企业
当前亚洲防务科技市场呈现“巨头垄断、初创薄弱”的格局。以韩国为例,本土防务巨头截至2024年底的订单积压额约达690亿美元,且韩国正通过与欧盟建立安全防务伙伴关系、扩大武器出口,成为欧洲北约成员国的第二大武器供应国。但与之形成反差的是,韩国防务科技初创企业数量极少,创新能力与制造实力之间存在明显断层。
这一空白恰好成为Bone AI的机遇。Third Prime普通合伙人Michael Kim分析道:“全球经济体都在聚焦再工业化,Bone AI处于主权AI、多极化与再工业化的交汇点。”他认为,亚洲尚未出现像美国Anduril(估值超300亿美元)、欧洲Helsing(估值约130亿美元)、以色列Kela Technologies那样的防务科技明星初创公司,而Bone AI凭借“收购整合本土优质资产+依托韩国制造优势”的策略,有望填补这一缺口。
未来,随着融资资金的注入与政府项目的推进,Bone AI将进一步强化“物理AI”技术研发与供应链建设,在挑战亚洲防务巨头的同时,推动全球防务科技领域的创新与竞争格局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