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处于“野蛮生长”状态的数字人产业,终于迎来了统一的“度量衡”。据量子位(QbitAI)11月最新报道,由商汤科技牵头,联合国内60余家科研机构、头部企业共同制定的《信息技术 数字人 通用技术要求》(GB/T 44764-2025)正式发布,这是我国数字人领域的首个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从技术架构、安全规范、性能评估等多维度确立了数字人产业的统一标准,标志着我国数字人产业将从“高速增长”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标准出台:破解行业三大痛点,终结“混战时代”
随着元宇宙、AI技术的爆发,我国数字人产业规模已实现连续三年翻倍增长,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00亿元。但在高速发展背后,“技术无规范、安全无底线、体验无标准”的三大痛点日益凸显: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模型导致数字人“表情僵硬、动作卡顿”;数据采集与使用过程中存在隐私泄露风险;不同企业的数字人技术接口不兼容,导致“甲企业的数字人无法接入乙企业的平台”。
在此背景下,首个数字人国家标准的出台迫在眉睫。作为国内AI视觉与数字人领域的领军企业,商汤科技自2023年起牵头标准制定工作,联合中科院自动化所、清华大学、腾讯、百度等60余家单位,历时2年完成调研、起草、论证等全流程工作。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徐立表示:“标准的核心目标是‘立规矩、促融合、保安全’,让数字人产业在规范中实现更大发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据了解,该标准的制定过程充分借鉴了国内外数字人技术的实践经验,涵盖“数字人基础架构、核心技术要求、安全保障、性能评估”四大核心模块,共包含89项具体技术指标,适用于虚拟主播、数字员工、虚拟偶像等各类数字人产品,实现了“全场景覆盖、全流程规范”。
核心内容:从技术到安全,确立数字人“通用准则”
《信息技术 数字人 通用技术要求》的核心价值,在于确立了数字人产业的“通用语言”,其内容重点聚焦技术架构、安全规范、性能评估三大关键领域,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研发与应用指引。
在技术架构方面,标准首次明确了数字人“五层技术架构”,包括基础层(算力、数据)、核心层(建模、驱动、渲染)、应用层(交互、服务)等,要求各层技术接口实现“标准化兼容”。这意味着未来不同企业的数字人技术将可互联互通,例如商汤的数字人建模技术可对接腾讯的交互平台,大幅降低企业的研发与应用成本。标准还对数字人的“真实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虚拟主播的面部表情识别准确率需≥95%,动作延迟≤100毫秒,从技术层面提升用户体验。
安全规范是此次标准的重点内容,针对行业关注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伦理合规”三大问题制定了严格要求。标准明确规定,数字人数据采集需获得用户书面同意,面部、声音等生物特征数据必须采用加密存储,禁止用于与服务无关的场景;同时要求数字人需设置“身份标识”,明确标注“虚拟形象”,避免误导公众,这一要求将有效规范虚拟主播、虚拟偶像等领域的发展。
性能评估体系的建立,则为数字人产品提供了“好坏评判”的依据。标准制定了涵盖“功能完整性、交互流畅性、安全可靠性”等6个维度的评估指标,例如数字员工的服务响应准确率需≥90%,虚拟偶像的动作与音乐节拍匹配度需≥85%。企业可依据这些指标进行产品优化,监管部门也可据此开展行业监管,推动产业整体质量提升。
商汤的“牵头逻辑”:技术沉淀与产业实践的双重支撑
作为此次标准的牵头单位,商汤科技的入选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其在数字人领域的技术沉淀与丰富产业实践。自2018年布局数字人业务以来,商汤已构建起从“底层算力平台(SenseCore)到上层应用”的完整数字人技术体系,其自研的“数字人生产平台”可实现“小时级”数字人制作,成本较传统方式降低70%。
在产业应用方面,商汤数字人已落地超200个行业场景,涵盖金融、教育、传媒等领域。例如为招商银行打造的数字员工“小招”,已实现7×24小时客户服务,年服务人次超3000万;为央视打造的虚拟主播“小C”,曾参与世界杯、春晚等重大活动的直播报道,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这些技术与应用成果,为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撑。
商汤科技标准与政策研究院院长表示:“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我们将自身的技术经验与行业痛点相结合,既保证了标准的前瞻性,又确保了其可操作性。例如针对数字人驱动的延迟问题,我们结合商汤在实时渲染技术上的突破,提出了≤100毫秒的指标要求,这一指标既高于当前行业平均水平,又通过技术优化可实现。”
行业影响:规范中加速,数字人产业将迎“提质扩容”
首个数字人国家标准的发布,将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短期来看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长期则将推动产业实现“提质扩容”。业内分析认为,标准实施后,部分技术落后、安全不合规的中小微企业可能被淘汰,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而具备技术优势与合规能力的头部企业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对企业而言,标准的出台将降低研发与合作成本。此前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企业在数字人技术研发中需反复调试适配,与合作伙伴的对接成本较高。标准实施后,技术接口的标准化将大幅提升合作效率,例如金融机构可直接采购符合标准的数字人产品,无需进行二次开发。某银行科技部门负责人表示:“标准落地后,我们的数字人采购周期预计将从3个月缩短至1个月,成本降低40%。”
对整个产业而言,标准将推动数字人在更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在政务服务领域,符合标准的数字人可实现“跨区域政务服务”,为用户提供统一的咨询与办理服务;在教育领域,标准化的数字教师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医疗领域,数字人可辅助医生进行问诊与健康科普。据预测,标准实施后,2026年我国数字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应用场景将较目前增加50%以上。
监管部门也将以此为依据加强行业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数字人标准宣贯与实施监督工作,建立“标准符合性评估体系”,推动企业自觉遵守标准要求,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数字人国家标准核心信息:
1. 标准名称:《信息技术 数字人 通用技术要求》(GB/T 44764-2025)
2. 牵头单位:商汤科技,联合60余家科研机构与企业制定
3. 实施时间:2026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4. 核心内容:涵盖技术架构、安全规范、性能评估三大领域,共89项技术指标
5. 核心目标:规范行业发展,实现技术兼容,保障数据安全
## 结语:标准为基,数字人迈入“高质量发展”新纪元
首个数字人国家标准的发布,是我国数字人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它结束了行业长期以来“无标准可依”的混乱局面,为企业研发与应用提供了清晰指引,也为监管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在标准的规范与引领下,数字人技术将更加成熟,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逐步从“娱乐化”走向“实用化”,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商汤科技等头部企业的牵头作用,彰显了我国科技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提升,也为全球数字人产业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中国方案”。未来,随着标准的深入实施与技术的持续创新,我们有理由期待数字人在政务、金融、教育等领域实现更大规模的应用,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