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具身智能技术在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加速落地,一个关键问题却始终制约行业发展——如何科学评估机器在真实物理世界中的“行动能力”?11月20日,这一困境迎来重要突破:由Dexmal原力灵机与Hugging Face牵头,联合智源研究院、智元机器人、Qwen、星海图、自变量机器人,以及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0家国内外机构,正式成立RoboChallenge组委会。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具身智能真机评测告别“各自为战”的分散状态,更以“开放协作”模式为行业搭建起标准化评测体系,为技术落地与迭代注入关键动能。
行业痛点:评测标准“混乱”,技术效果难对比
近年来,具身智能凭借“AI+物理交互”的核心能力,成为全球AI竞争的焦点领域,广泛应用于家庭服务机器人、工业巡检、自动驾驶等场景。但技术繁荣背后,评测体系的缺失却成为“隐痛”——不同企业、高校采用的测试环境、任务设计、数据标准千差万别,导致同一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效果难以横向对比,甚至出现“自说自话”的尴尬局面。
“比如两款家庭服务机器人,A企业在实验室模拟环境中测试‘物品抓取成功率’,B企业在真实家庭场景中统计数据,前者成功率达98%,后者仅82%,但你无法判断是技术差距还是测试条件不同。”智源研究院具身智能负责人解释道,这种“评测碎片化”不仅让企业难以精准定位技术短板,也让投资方、下游客户难以客观评估技术价值,严重制约行业规模化发展。
此前,Dexmal原力灵机与Hugging Face曾尝试搭建全球首个大规模真机评测平台RoboChallenge,虽初步解决了部分测试需求,但受限于参与方单一,难以覆盖多场景、多维度的评测需求。此次10家机构联合成立组委会,正是为了将这一平台升级为行业公共基础设施,通过集体智慧制定统一标准。
双层架构+四大工作组:让评测“标准化、可复现”
为确保评测体系的高效推进与透明治理,RoboChallenge组委会采用“指导委员会+工作组”的双层架构,指导委员会作为决策中枢统筹全局,下设四大核心工作组负责具体落地,形成“决策-执行-反馈”的完整闭环。
“基准与任务设计工作组”是整个评测体系的“核心大脑”。该组由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专家与企业技术骨干组成,负责设计具身智能的核心评测基准、典型任务及配套数据集。例如,针对家庭服务机器人,将设计“多场景物品整理”“突发状况应对”等任务;针对工业机器人,则聚焦“精密操作精度”“复杂环境导航”等维度,确保任务设计既覆盖技术核心,又贴合真实应用场景。
“实验室维护工作组”扮演“硬件管家”角色,解决“测试条件不统一”的关键问题。工作组将接收各合作机构捐赠的测试机器人,在统一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维护与管理,所有评测均按照标准化流程执行——从测试场地的光照、障碍物布置,到任务指令的发出方式,都有明确规范。“未来无论哪家企业的机器人,只要送到我们的实验室,都能在相同条件下测试,结果可直接对比、复现。”工作组负责人表示。
“平台开发工作组”则打造支撑评测的“数字底座”。该组将开发并维护robochallenge.ai官方网站,推出API服务与数据分发工具,全球开发者可通过平台便捷上传测试数据、查询评测结果,甚至参与任务设计优化。例如,企业测试完机器人后,可实时在平台查看自身技术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获取针对性改进建议,形成“测试-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
“社区共建工作组”承担“生态放大器”功能,通过举办黑客马拉松、学术研讨会、线下测试开放日等活动,吸引更多开发者、初创团队、应用场景方加入。“很多细分场景的需求,只有一线企业最清楚,比如养老机器人需要关注‘老年人特殊指令识别’,物流机器人需要适应‘动态仓储环境’,这些都需要通过社区收集反馈,不断完善评测体系。”工作组负责人介绍道。
三大核心原则:开放、包容、可追溯
除了清晰的架构设计,RoboChallenge组委会的三大运作原则更彰显“行业共同体”的定位,为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是“测试开放可复现”——所有参与方的测试方案、数据细节、技术改进都需在组委会框架下公开,任何机构都可依据公开信息复现测试过程,避免“黑箱操作”。“这不仅能保证评测公正,还能让行业共享技术经验,加速整体进步。”指导委员会成员表示。
其次是“社区包容非竞争”——组委会明确评测的目的不是“淘汰谁”,而是“帮助大家变得更好”。无论是行业巨头、高校实验室,还是初创团队,都能平等参与评测体系建设,甚至竞争对手之间也可共享测试数据,共同优化任务设计。“具身智能的赛道足够宽,不需要通过‘封锁信息’来竞争,共建标准才能让整个行业做大蛋糕。”Hugging Face相关负责人强调。
最后是“贡献开放可追溯”——所有参与机构的贡献(如任务设计、技术支持、数据捐赠)都会被记录在平台上,形成“贡献榜单”,既保障参与方的权益,也激励更多机构加入。例如,某企业提出的“极端天气下机器人导航”评测维度被采纳后,将在相关任务页面标注其贡献,提升行业影响力。
行业新起点: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共荣”
RoboChallenge组委会的成立,不仅解决了具身智能评测的标准化问题,更折射出AI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当单项技术进入深水区,生态共建将成为竞争核心。具身智能的核心价值在于“融入真实物理世界”,而评测体系正是连接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的关键桥梁。
对企业而言,统一的评测标准能帮助其精准定位技术短板,避免盲目研发;对投资机构来说,客观的评测数据可降低投资风险,发现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对整个行业而言,标准化评测将加速技术迭代,推动具身智能更快落地到家庭、工业、医疗等关键场景。
“我们期待用开放的心态、协作的方式,定义具身智能的‘度量衡’,让机器更智能地融入人类生活。”Dexmal原力灵机CEO唐文斌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参与机构的共同愿景。随着组委会各项工作的推进,一个更透明、更公正、更贴合需求的具身智能评测生态,正加速成型,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想象空间。
RoboChallenge组委会核心信息速览:
-
发起背景:10家机构联合成立,解决具身智能评测标准混乱、效果难对比的行业痛点;
-
组织架构:采用“指导委员会+四大工作组”双层架构,确保决策高效、执行透明;
-
工作组职能:基准设计(定任务)、实验室维护(保统一)、平台开发(建底座)、社区共建(扩生态);
-
核心原则:测试开放可复现、社区包容非竞争、贡献开放可追溯;
-
行业价值:连接技术与需求,加速具身智能落地,推动行业从“分散”走向“共荣”。
结语:以协作之力,筑就具身智能的“成长标尺”
RoboChallenge组委会的启航,是具身智能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技术评测提供了“统一标尺”,更以“开放共同体”的模式,打破了行业壁垒,让不同角色的参与者能协同推进技术进步。在人工智能从“感知”迈向“行动”的关键阶段,这样的生态共建或许正是解开行业发展瓶颈的钥匙。
未来,随着更多机构加入、评测体系持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具身智能将更快摆脱“技术空谈”,真正走进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一切,都始于今天10家机构携手搭建的“评测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