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单时零压力,还款时全是坑”——这正在成为数百万先买后付(BNPL)用户的真实写照。TechCrunch 11月16日深度报道指出,2025年全球BNPL市场规模已突破1.2万亿美元,较2024年激增68%,亚马逊、沃尔玛等零售巨头纷纷加码布局,各类独立BNPL平台更是以“零利息、零手续费”为噱头疯狂拓客。但在这股扩张狂潮下,用户过度负债、行业监管空白、数据安全泄露等风险正集中爆发,正如业内专家警示的:“BNPL的高速增长,正在埋下一场普惠金融名义下的债务危机。”
扩张神话:从“小众支付”到“全民狂欢”的蜕变
BNPL(Buy Now, Pay Later,先买后付)并非新鲜事物,但其真正爆发始于2023年电商平台的大规模推广。这种将消费金额拆分为3-12期免息还款的支付方式,精准击中了年轻群体“即时消费、延迟付款”的需求。数据显示,全球18-34岁用户中,42%在过去半年使用过BNPL服务,其中35%表示“因为BNPL才购买了原本负担不起的商品”。
零售巨头的入局彻底点燃了市场。亚马逊在2025年推出“Amazon Pay Later”专属服务,用户购买超过50美元的商品即可享受最长12期免息,上线三个月就占据美国BNPL市场18%的份额;沃尔玛则与BNPL巨头Affirm合作,将服务场景从线上拓展至线下门店,覆盖生鲜、家电等全品类商品。独立平台的扩张更为激进,Klarna、Afterpay等头部企业通过“新用户首单立减30元”“邀请好友得现金”等补贴活动,用户规模均突破2亿大关。
场景的泛化是扩张的另一大特征。如今BNPL已不再局限于服饰、美妆等小额消费,而是渗透到家电、数码产品、旅游甚至医疗美容等大额消费领域。美国某医疗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使用BNPL支付医美费用的用户增长210%,不少年轻人通过拆分12期的方式,支付数万美元的整形手术费用,而这一领域的违约率已悄然攀升至8.7%。
用户危机:被“零利息”掩盖的债务深渊
“零利息”的宣传口号,成为BNPL吸引用户的最大诱饵,但多数用户忽略了背后的隐性风险。TechCrunch调查发现,78%的BNPL用户不清楚平台的“逾期处罚规则”,而这些规则往往成为“收割”用户的利器。以Klarna为例,用户若逾期1天,将被收取25美元的滞纳金,逾期超过7天,未还款金额将按日利率0.05%计息,年化利率高达18.25%,远超信用卡的平均利率。
过度消费与债务累积成为最突出的问题。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2025年三季度报告显示,美国BNPL用户的平均未还款金额达1240美元,较2024年增长56%,其中23%的用户同时使用3个以上BNPL平台,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债务循环。25岁的美国用户艾米丽向TechCrunch透露,她通过4个BNPL平台购买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每月还款金额占工资的40%,“原本以为能轻松负担,现在却要靠兼职才能还清欠款”。
信用记录受损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与信用卡不同,多数BNPL平台在用户申请时不查询征信,给用户造成“无门槛”的错觉,但一旦出现严重逾期,部分平台会将逾期记录上传至征信机构。CFPB数据显示,2025年因BNPL逾期导致信用评分下降的用户超120万,其中不少人因此影响了房贷、车贷的申请。
行业乱象:监管真空下的野蛮生长
BNPL的疯狂扩张,与行业长期处于“监管真空”状态密切相关。目前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未将BNPL纳入金融监管体系,平台无需获得金融牌照即可开展业务,这导致行业乱象丛生。TechCrunch通过卧底调查发现,部分小型BNPL平台为争夺用户,甚至降低审核标准,“仅凭手机号和身份证照片就能获批1万元额度”,完全不核实用户的收入情况与还款能力。
数据安全泄露问题愈发严峻。BNPL平台在用户注册时会收集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消费记录等大量敏感数据,但多数平台的信息保护能力薄弱。2025年以来,全球已发生17起大规模BNPL平台数据泄露事件,涉及用户超5000万,部分用户的信息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盗刷等违法活动。某安全机构的测试显示,30%的中小型BNPL平台存在数据加密漏洞,黑客可轻松获取用户的核心信息。
平台与商家的“联合套路”也在侵害用户权益。部分BNPL平台与商家勾结,将商品原价提高后再推出“免息分期”活动,看似用户享受了优惠,实则支付了更高的费用。此外,一些平台还会通过“自动续费”“默认开通增值服务”等方式,暗中扣除用户费用,不少用户反映“明明只办理了分期,却被莫名扣了‘信用保障费’‘还款提醒费’”。
监管觉醒:全球掀起BNPL规范浪潮
BNPL的乱象已引发全球监管机构的关注,一场“规范风暴”正在酝酿。欧盟率先出台《BNPL监管框架》,明确要求BNPL平台必须获得金融牌照才能运营,在用户申请时需全面评估其还款能力,同时禁止平台以“零利息”为唯一宣传点,必须清晰公示逾期费用、利率等关键信息,违规企业将面临最高全球营业额2%的罚款。
美国和英国也在加速跟进。美国CFPB已对Klarna、Afterpay等头部平台展开调查,重点核查其“过度放贷”“隐瞒费用”等问题,并计划将BNPL纳入《多德-弗兰克法案》的监管范围;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则要求BNPL平台从2026年起,将用户的还款记录全面纳入征信系统,同时限制用户在单一平台的最高欠款额度。
国内监管同样动作频频。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10月发布《关于规范先买后付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BNPL业务属于消费信贷范畴,平台需具备相应的金融资质,用户分期金额不得超过其月收入的1/3,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BNPL服务。业内预计,随着监管政策的落地,至少30%的不合规BNPL平台将被淘汰。
理性思考:BNPL不是“免费午餐”,而是“消费工具”
面对BNPL的扩张狂潮,用户更需要保持理性。金融专家提醒,使用BNPL服务时需注意三点:一是明确自身还款能力,避免“因分期而过度消费”,将每月BNPL还款金额控制在收入的20%以内;二是仔细阅读服务条款,重点关注逾期费用、利率、还款方式等信息,避开“隐性收费”陷阱;三是避免同时使用多个BNPL平台,防止债务累积失控。
对BNPL行业而言,监管的收紧并非“末日”,而是走向健康发展的“契机”。真正有竞争力的平台,应摒弃“靠补贴拓客、靠逾期盈利”的短期模式,转而通过提升风控能力、优化服务体验来获取用户。例如,部分合规平台已推出“还款提醒服务”“债务规划工具”,帮助用户理性消费,这些举措正在赢得市场的认可。
TechCrunch在报道结尾强调,BNPL本身是一种便捷的支付工具,其价值在于“帮助用户更合理地安排资金”,而非“刺激非理性消费”。当行业告别野蛮生长,在监管的框架下回归普惠金融的本质,BNPL才能真正实现用户、平台与社会的共赢;反之,若继续沉迷于扩张带来的短期利益,忽视背后的风险隐患,这场狂欢最终只会演变为一场“债务危机”。
BNPL使用避坑指南:
1. 资质核查:选择有金融牌照、口碑良好的正规平台,避开“无资质、高罚金”的小平台;
2. 费用厘清:明确逾期滞纳金、利率、服务费等所有费用标准,拒绝“模糊条款”;
3. 额度控制:单一平台欠款不超过月收入1/3,避免多平台叠加负债;
4. 信用保护:按时还款,关注自身征信记录,避免因BNPL逾期影响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