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AI炸场!Transformer元老创办“日版OpenAI”,估值暴涨引老黄重仓

AI 资讯17小时前发布 dennis
0

当全球AI赛道的目光聚焦于中美企业时,日本AI新势力正悄然崛起。11月24日,据量子位(QbitAI)报道,由Transformer架构核心研发者之一的岩田健太郎创办的日本AI公司“Mirai Labs”(未来实验室),完成最新一轮12亿美元融资,估值一举突破80亿美元,创下日本AI初创企业估值新高。更引人瞩目的是,英伟达CEO黄仁勋亲自带队参与投资,这也是老黄今年在日本AI领域的最大手笔投资,标志着日本AI力量正式跻身全球核心竞争圈。

硬核创始人:Transformer“八子”之一,带着技术基因归来

Mirai Labs的爆发,离不开其创始人岩田健太郎的“顶流技术基因”。作为2017年谷歌《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论文的八位作者之一,岩田是Transformer架构的核心研发者,而这一架构正是当前所有主流大模型的技术基石。在谷歌DeepMind工作12年后,岩田于2023年回到日本创办Mirai Labs,立志“打造属于日本的世界级AI大模型”,这一愿景迅速吸引了全球技术人才的加入——目前公司核心团队50人中,有12人来自谷歌、OpenAI、英伟达等顶尖企业,其中不乏曾参与GPT-4、Gemini等大模型研发的工程师。

“岩田的加入,填补了日本AI在顶层技术架构上的短板。”日本人工智能学会会长松本裕治表示,此前日本AI企业多聚焦于工业机器人、图像识别等应用层面,在大模型核心技术上长期依赖欧美,而岩田带来的不仅是Transformer的技术经验,更是顶尖AI企业的研发理念。这种技术优势在Mirai Labs的首款大模型“Mirai-1”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该模型在日语理解、跨语言翻译及工业场景适配性上表现突出,日语任务处理准确率较GPT-4高出12个百分点,在汽车制造缺陷检测等工业场景的落地效率更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岩田的“技术情怀”也为公司赢得了口碑。他在融资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将把本轮融资的40%用于日本本土AI人才培养,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共建“AI青年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与顶尖工程师合作的机会。“AI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我希望能让日本的年轻人不用出国,也能参与世界级的AI研发。”这一承诺得到了日本政府的支持,经济产业省已将Mirai Labs纳入“国家AI战略重点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与研发补贴。

资本狂欢:老黄重仓押注,背后是“AI+制造业”的黄金赛道

此次融资中,英伟达的“重仓入局”尤为引人关注。不同于常规的财务投资,英伟达不仅投入3亿美元资金,还与Mirai Labs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将为其提供最新的H100 GPU算力支持,同时开放英伟达的工业AI生态,帮助Mirai-1模型快速落地制造业场景。黄仁勋在投资声明中直言:“岩田团队的技术实力与日本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完美的互补,这是我们押注Mirai Labs的核心原因。”

资本的热情源于对“AI+日本制造业”赛道的强烈信心。作为制造业强国,日本在汽车、电子、精密机械等领域拥有庞大的应用场景,而这些场景对AI模型的精度、可靠性要求极高,恰好与Mirai Labs的技术优势契合。目前,Mirai Labs已与丰田、索尼、松下等日本制造业巨头达成合作:为丰田提供汽车生产线上的AI质检方案,将零部件缺陷检测效率提升30%;为索尼开发图像传感器的AI优化算法,提高相机的低光拍摄性能;为松下的智能家居产品打造日语语音交互系统,提升用户体验。

除了英伟达,本轮融资还吸引了软银、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等本土资本的参与,其中软银投入5亿美元,成为Mirai Labs的第二大股东。软银集团CEO孙正义表示:“Mirai Labs是日本AI的‘希望之星’,它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在AI时代重新引领制造业的可能。”数据显示,自2023年成立以来,Mirai Labs的估值已实现8倍增长,成为全球估值增长最快的AI初创企业之一,而日本AI初创企业的整体融资额也因Mirai Labs的带动,在2025年同比增长了150%。

技术破局:Mirai-1凭什么征服市场?三大核心优势解密

Mirai Labs能快速崛起,核心在于其首款大模型Mirai-1打造了“技术差异化”优势,避开了与中美顶尖大模型的直接竞争,聚焦日本市场的独特需求。

第一大优势是极致的日语理解能力。不同于欧美大模型将日语作为“次要语言”优化,Mirai-1基于超2000亿 tokens的日语语料训练,涵盖古典日语、方言及行业术语,能精准理解日语中的暧昧表达、敬语体系及文化隐喻。在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测试中,Mirai-1在日语文章生成、语义理解、情感分析等任务上的综合得分达91分(100分制),远超GPT-4的78分和谷歌Gemini 3的82分。

第二大突破是工业场景的深度适配。岩田团队将Transformer架构与日本制造业的“精益生产”理念相结合,开发了“工业级AI优化模块”,让Mirai-1能快速适配不同工业场景的需求。例如在汽车焊接质量检测中,模型能通过学习10万组焊接数据,精准识别0.1毫米的焊接缺陷;在电子元件装配场景中,能实时分析装配过程的视频数据,预判可能出现的装配错误,这些功能都是通用大模型难以实现的。

第三大亮点是数据安全与合规性。针对日本企业对数据安全的严格要求,Mirai Labs采用“本地部署+云端协同”的混合模式,企业可将核心生产数据保留在本地,仅将非敏感数据上传至云端进行模型优化,确保数据安全。同时,Mirai-1的训练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避免了版权与隐私风险,这一点深受注重合规的日本企业认可。

行业影响:日本AI“突围战”,能否改写全球格局?

Mirai Labs的崛起,不仅为日本AI产业注入了强心剂,更可能改写全球AI的竞争格局。长期以来,全球AI大模型市场由中美两国主导,日本、欧洲等地区的企业多处于“跟跑”状态,而Mirai Labs凭借“技术+产业”的双重优势,开辟了一条差异化的突围路径。

对日本本土而言,Mirai Labs的成功正带动整个AI产业链的发展。为满足Mirai-1的算力需求,日本电信运营商NTT已投资建设大型AI数据中心;半导体企业瑞萨电子则与Mirai Labs合作开发AI专用芯片,试图打破英伟达的算力垄断;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也因Mirai Labs的热度,选择投身AI相关专业,为产业发展储备人才。日本经济产业省预测,到2027年,以Mirai Labs为核心的AI产业集群,将为日本带来超500亿美元的经济增长。

对全球市场而言,Mirai Labs的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不是只有走通用大模型的路线才能成功,结合本土产业优势打造特色AI,同样能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行业分析师指出,Mirai Labs的成功证明了“AI+本土优势产业”是中小国家AI突围的有效路径,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类似“日本版OpenAI”“德国版OpenAI”的区域AI龙头企业。

不过,Mirai Labs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随着估值的提升,市场对其商业化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公司的营收仍主要依赖与大企业的合作项目,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盈利模式;同时,中美顶尖企业也在加速布局日本市场,OpenAI已与日本乐天达成合作,谷歌则在东京设立了AI研发中心,Mirai Labs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Mirai Labs核心信息速览:

  1. 创始人:岩田健太郎,Transformer架构核心研发者之一,前谷歌DeepMind工程师;

              2. 最新融资:12亿美元,估值突破80亿美元,创日本AI初创企业新高;

                          3. 核心产品:Mirai-1大模型,日语理解准确率91分,工业场景适配性行业领先;

                                      4. 投资方:英伟达(3亿美元,深度战略合作)、软银(5亿美元)、三菱日联等;

                                                  5. 合作客户:丰田、索尼、松下等日本制造业巨头;

                                                              6. 发展目标:2027年实现规模化盈利,成为全球工业AI领域的领军企业。

                                                                    ## 结语:技术基因+产业土壤,日本AI的“逆袭”才刚开始

                                                                    从Transformer架构的研发者,到日本AI新势力的领军者,岩田健太郎的创业故事,恰好印证了“技术+产业”结合的强大力量。Mirai Labs的估值暴涨,不仅是对其技术实力的认可,更是对日本制造业与AI融合前景的信心。

                                                                    尽管全球AI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但Mirai Labs的成功让我们看到,每个国家都能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在AI赛道找到位置。对日本而言,Mirai Labs的崛起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更多技术人才的回归与产业资源的投入,日本AI产业有望在“工业AI”这一细分赛道实现全球领跑,为全球AI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而这场由Transformer元老引领的日本AI“逆袭战”,未来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