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估值达 10 亿美元的 AI 笔记巨头 Fireflies 因一则 “自曝” 引发全网热议。公司联合创始人兼 CTO 在领英公开承认,2017 年之前,所谓的 “AI 会议笔记服务” 实为两位创始人手动完成 —— 他们以虚拟身份 “Fred” 旁听客户会议,手写纪要后按时交付,靠纯人工撑起了早期业务。
时间回到 2016 年,Fireflies 的两位创始人在经历六次创业失败后,身无分文却瞄准了 AI 笔记赛道。彼时 Transformer 模型尚未问世,开发真正的 AI 转录技术成本极高,为验证市场需求、避免再次失败,两人想出 “人工冒充 AI” 的权宜之计:以每月 100 美元的价格推出 “AI 笔记服务”,客户安排会议后,他们便悄悄拨入旁听,会议结束 10 分钟内发送手写的详尽纪要。
“那段时间我们参加了 100 多次会议,有时累得直接睡着,”CTO 在分享中回忆道。靠着这份 “人工无智能” 的服务,两人攒下第一桶金,从堆满披萨盒的狭小房间搬到了旧金山的正规办公空间。如今,Fireflies 已成长为行业标杆,服务覆盖全球 50 万家机构、2000 万名用户,75% 的财富 500 强企业都在使用其会议转录功能,业务涵盖 100 多种语言的语音录制与转录、200 多款 AI 应用生态、60 余款工具无缝集成等核心服务,近期还与 Perplexity 合作推出实时网络搜索功能。
然而,这段看似励志的创业往事却引发轩然大波。网友质疑声集中在两点:一是 “欺诈” 本质,客户付费购买 AI 服务却得到人工服务,存在虚假宣传;二是隐私安全隐患,两位创始人作为 “不速之客” 旁听企业会议,可能接触大量商业机密。有网友直言 “这不是笔记软件,而是间谍软件”,自动化工程师更是指出,此类行为不仅可能引发法律纠纷,更会重创品牌信任。
面对批评,CTO 回应称,公司自 2017 年起已全面实现自动化,且早期企业客户知晓 “流程有人为参与” 并表示认可。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创业者和从业者为其发声,认为 “先人工、后智能” 是初创公司验证市场的聪明做法 —— 在零技术成本前提下,既能测试用户需求,又能跑通商业模式,避免盲目投入开发。
值得关注的是,Fireflies 如今已是盈利状况良好的 AI 独角兽,自 2023 年起实现全面盈利,毛利率堪比 SaaS 企业,且 2021 年后未再进行主要资本募资。此次 “黑历史” 曝光,让不少网友调侃 “早期摘掉‘智能’反而更容易赚钱”。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起步方式引发争议,Fireflies 后续通过技术迭代构建了坚实的产品壁垒,其 AI 能力已获得行业广泛认可。
这场争议也折射出初创企业的生存困境与伦理边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创新试错与诚信经营?Fireflies 的经历或许能给行业带来启示 —— 验证需求的初心值得理解,但尊重用户知情权与隐私安全,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