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终极能源!萨卡募资第二只核聚变基金,资本疯抢背后是 10 年商业化赌局
“核聚变不再是‘永远差 50 年’的科幻概念,而是未来十年能兑现的产业机遇。”2025 年 11 月 6 日,Lowercarbon Capital 创始人克里斯・萨卡在接受 TechCrunch 专访时正式确认,其旗下第二只核聚变专项基金已启动募集,目标规模达 40 亿美元,较首只基金扩容近 3 倍。这位曾精准捕获 Twitter、Uber 等科技巨头的传奇投资人,正将资本重心转向被称为 “人类终极能源” 的可控核聚变领域。在全球聚变融资三年增长 27%、技术突破频现的背景下,萨卡的加码既是对行业拐点的精准卡位,更是一场与技术瓶颈、商业周期的豪赌,而这场赌局的输赢,将重塑全球能源权力格局。
基金解码:40 亿美元背后的 “精准狙击策略”
作为全球最早专注聚变赛道的 VC 基金之一,Lowercarbon Capital 的第二只基金在募资规模与投资逻辑上均展现出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其布局思路堪称资本入局聚变领域的 “教科书”。
规模翻倍:从 “试水” 到 “重仓” 的战略升级
萨卡透露,新基金的 40 亿美元募资额度已获得多家机构超额认购,投资者包括大学捐赠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及科技巨头家族理财室,其中首只基金的 LP 复投率高达 83%。这与 2023 年首只 15 亿美元基金的募集节奏形成鲜明对比 —— 彼时市场仍充斥 “技术过于超前” 的质疑,而如今随着美国 CFS、Helion Energy 等企业累计融资超 20 亿美元,资本态度已从观望转向主动抢筹。
“首只基金验证了技术可行性,新基金将加速商业化落地。” 萨卡明确表示,40 亿美元将分三路出击:60% 投向磁约束、惯性约束等主流路线的头部企业,30% 布局高温超导磁体、AI 控制等关键产业链环节,10% 储备给颠覆性技术路线的初创公司。这种 “主线 + 配套 + 颠覆” 的组合策略,既确保了投资安全性,又保留了捕获下一个技术突破的可能性。
投后赋能:不止给钱,更是 “商业化加速器”
区别于传统 VC 的 “投后放养” 模式,Lowercarbon Capital 为被投企业搭建了涵盖技术、政策、供应链的全维度支持体系。萨卡团队组建了由 12 位核聚变领域院士、前能源部官员及能源企业高管构成的 “专家顾问团”,可为企业提供从实验装置设计到并网政策沟通的全流程指导。
首只基金的投后成效已初步显现:其投资的 Helion Energy 不仅实现 Q 值(能量增益比)突破 1.2,更与微软签订全球首个核聚变供电协议;另一家被投企业 Zap Energy 则通过 AI 优化等离子体控制,将装置运行稳定性提升 40%。这种 “资本 + 资源” 的赋能模式,正成为新基金吸引优质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行业拐点:技术突破与资本涌入的 “共振效应”
萨卡敢于重仓加码,本质上是看准了核聚变领域 “技术突破 + 资本涌入 + 政策支持” 的三重共振窗口,曾经遥不可及的商业化目标正在加速清晰。
技术破壁:从 “科学验证” 到 “工程落地”
三大关键技术突破让聚变商业化从幻想照进现实。在磁约束路线,高温超导材料的应用使装置磁场强度提升至 25 特斯拉,上海超磁新能等企业已开始交付原型磁体系统,可将聚变装置成本降低 50% 以上;AI 技术的深度介入更成为 “关键变量”—— 通过实时调控等离子体状态,中国科学院团队已将装置稳定运行时间延长至 100 秒,较传统控制方法提升 10 倍;惯性约束路线也传来捷报,美国 NIF 实验室与中国 “环流三号” 相继实现点火突破,为激光聚变堆研发奠定基础。
“十年内小型商业化装置将出现,二十五年后成本可与光伏竞争。” 上海交通大学丁洪院士的判断,已成为行业共识。这种技术确定性,正是资本敢于长线布局的核心逻辑。
资本狂欢:全球融资三年增 27%,“耐心资本” 成主流
聚变赛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资本热潮。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全球聚变创业公司融资额已从 2022 年的 48 亿美元飙升至 2025 年的超 100 亿美元,三年增幅达 27%,其中耐心资本占比超 60%。除 Lowercarbon 外,盖茨旗下 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贝索斯创立的 Bezos Expeditions 均已设立十亿级聚变专项基金,国内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更是以 150 亿元规模推动 “聚变之城” 建设,形成 “国家级资本 + 市场化基金” 的合力格局。
资本结构的变化尤为关键:过去以短期逐利的 VC 为主,如今捐赠基金、主权基金等 “耐心资本” 成为主力,其 10-15 年的投资周期与聚变商业化周期高度匹配。正如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所言:“优秀人才、AI 团队与耐心资本的结合,会让技术迭代速度远超预期。”
现实挑战:40 万亿美元市场前的 “三道生死关”
尽管前景诱人,但聚变产业要真正兑现 40 万亿美元市场规模的预期,仍需跨越成本、燃料、监管三道难以逾越的关卡,这也是萨卡等投资者必须面对的风险。
成本魔咒:从 “能量正输出” 到 “经济正收益”
当前最大的痛点在于 “投入大于产出”。即便实现 Q 值 > 1,聚变装置的建造成本仍高得惊人 —— 一座中型托卡马克装置投资超 200 亿美元,而年发电量仅相当于一座小型火电站。中信证券测算,要实现与煤电相当的度电成本,聚变装置的 Q 值需突破 20,且年运行时间达到 8000 小时以上,这一目标至少还需 8-10 年技术迭代。
更棘手的是工程复杂性:聚变装置包含上百个子系统,涉及高温超导、真空腔体、等离子控制等多个尖端领域,目前全球尚无成熟工业化标准。超磁新能 CEO 王超坦言:“仅磁体系统就需解决 25 特斯拉强磁场下的材料稳定性问题,这对制造工艺是极致考验。”
燃料瓶颈:氚供应链的 “卡脖子” 难题
核聚变依赖氘氚燃料,但全球氚年产量不足 20 公斤,且主要从重水堆中提取,成本高达每克 3 万美元。若要支撑一座 1000MW 聚变电站运行,每年需氚燃料约 100 公斤,现有供应链完全无法满足需求。
虽然 “氚自持” 技术(通过锂增殖包层在反应堆内生产氚)已进入实验阶段,但中国核聚变设计研究院的实验显示,目前氚增殖率仅为 1.05,尚未达到 1.1 的自持临界值。业内预测,稳定的氚供应链要到 2035 年后才能形成,这可能成为商业化的 “定时炸弹”。
监管空白:安全规则与并网机制待建立
聚变能源的监管体系仍处于 “真空状态”。尽管其具有 “零碳排放、无长寿命核废料” 的天然优势,但高温等离子体失控、放射性氚泄漏等潜在风险仍需规范。目前全球尚无统一的聚变安全标准,美国 NRC、中国国家能源局等机构仍在制定监管框架,这一过程可能耗时 5-8 年。
并网机制更是未知数。聚变电站的能量输出稳定性如何匹配现有电网?与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如何协同?这些问题尚未有明确答案。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指出:“监管与并网机制的建立,必须与技术研发同步推进,否则会错失商业化窗口期。”
全球竞逐:中美欧的 “能源霸权争夺战”
萨卡的基金募集,本质上是美国争夺聚变领域主导权的缩影。当前全球已形成中美欧 “三足鼎立” 的竞争格局,技术路线与产业生态的比拼日趋白热化。
美国:私营主导,商业化冲刺
美国凭借私营企业的爆发力占据先发优势。除 Helion Energy 与微软签约外,CFS 公司已建成全球最大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计划 2030 年实现商业化发电;Lowercarbon 等 VC 基金的持续输血,更让美国聚变企业在融资额上遥遥领先 —— 仅 2025 年上半年,美国企业融资额就达 45 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 42%。
萨卡直言:“私营企业的效率远高于科研院所,美国的优势在于将技术突破快速转化为商业产品。” 这种 “资本 + 市场” 的驱动模式,正让美国在商业化竞赛中领跑。
中国:举国体制,全产业链布局
中国则依托 “举国体制 + 产业集群” 的优势后来居上。上海已打造从高温超导材料、磁体系统到聚变装置集成的全产业链,聚集了翌曦科技、超磁新能等 4 家核心企业,计划 2045 年建成首座商业聚变电站;国家层面更组建了由 25 家央企、科研院所构成的创新联合体,集中攻关磁约束等主流路线。
技术上,中国已实现多个突破:“环流三号” 创下 100 万安培运行纪录,激光聚变堆关键技术研发预计 2030 年完成。中信证券预测,中国将在聚变 – 裂变混合堆路线上率先突破,2035 年可能建成超 100MW 的示范堆。
欧洲:国际合作,标准制定
欧洲则通过国际合作巩固优势。作为 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的主导者,欧洲聚集了全球最顶尖的聚变科研力量,在装置设计、等离子体物理等基础研究领域保持领先。但欧洲私营企业力量薄弱,融资额仅为美国的 1/3,商业化进程相对滞后。
不过欧洲正试图通过标准制定掌握话语权。欧盟已启动 “聚变能源监管框架” 专项计划,试图主导全球聚变安全与技术标准,这可能成为其制衡中美竞争的关键筹码。
结语:40 亿美元豪赌,能赢吗?
克里斯・萨卡的第二只聚变基金,既是对技术突破的信心投票,也是对商业周期的精准测算。在 40 万亿美元市场的诱惑下,这场豪赌的回报可能达到千倍级别,但风险同样致命 —— 若成本控制、燃料供应、监管审批任一环节掉链,巨额投资都可能打水漂。
对萨卡而言,最大的底气或许来自行业的确定性趋势:技术拐点已现,资本持续涌入,政策全力支持,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正将聚变商业化的时间表从 “50 年后” 提前至 “10 年内”。正如他在募资路演中所言:“投资聚变不是赌未来,而是押注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必然选择。”
目前,40 亿美元的资金池正快速充盈,Lowercarbon 团队已锁定 12 家潜在投资标的。这场由资本驱动的能源革命,究竟会诞生下一个 “能源界 OpenAI”,还是重蹈 “清洁技术泡沫” 覆辙?答案或许要等到 2035 年才能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萨卡的加码已按下聚变商业化的加速键,全球能源格局的重塑,正从实验室里的等离子体跳动开始,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