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创业项目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如何在扎堆的赛道中被资本看见”成为无数创始人的焦虑。11月19日,在TechCrunch Disrupt大会的《Equity》播客节目中,January Ventures联合创始人、资深风投Jennifer Neundorfer分享了她的“AI创业突围指南”。这位曾任职于YouTube、21世纪福克斯,累计主导超50笔AI领域投资的专家,不仅点出当前AI创业的核心痛点,更从创新方向、团队叙事、市场预判三个维度,给出了能让项目“脱颖而出”的实战建议,为拥挤的AI赛道注入清醒的思考。
别做“10倍优化”!要造“全新体验”
在Neundorfer看来,当前AI创业最大的误区,是扎堆做“增量改进”而非“颠覆性创新”。“太多创始人拿着‘用AI优化XX流程’的方案来找我们,比如‘AI优化客服响应速度’‘AI提升文档处理效率’,这些确实能让效率提升10倍,但不足以在市场中立足。”她在播客中直言,January Ventures更青睐那些用AI创造“全新体验、全新 workflow(工作流)甚至全新用户行为”的项目。
她举例说明:某团队开发的“AI驱动的跨学科协作平台”,并非简单优化会议流程,而是通过AI自动整合不同领域(如设计、工程、营销)的专业术语与需求逻辑,让跨部门团队无需磨合就能高效协作——这种“让原本不可能的协作成为可能”的创新,才是资本眼中的“潜力股”。“AI的价值不该是‘把旧工具修得更快’,而该是‘创造以前没有的新工具’。”Neundorfer强调。
这种“反增量”的投资逻辑,源于她对AI市场趋势的判断:随着大模型技术逐渐普及,“谁能调用AI”的壁垒会越来越低,而“能用AI解决什么新问题”的壁垒会越来越高。前期测试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January Ventures投资的“创造新体验”类AI项目,后续融资成功率较“优化旧流程”类项目高出62%,用户留存率更是前者的3倍。
突围关键:讲清“两个不同”,证明“你是唯一”
面对“10个项目8个像”的AI赛道,Neundorfer指出,创始人要想打动投资人,必须清晰回答两个问题:“你的项目和其他同类项目有什么本质不同?为什么只有你的团队能做成这件事?”
“很多创始人会说‘我们的算法更精准’‘我们的数据集更大’,但这些优势很容易被复制。”她解释道,真正的“本质不同”应该体现在“问题定义”或“解决方案逻辑”上。例如,同样做AI教育,有的项目聚焦“AI批改作业”,有的则聚焦“AI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并联动线下资源”——后者的差异化在于“不只是解决单点问题,而是重构学习生态”,这种差异更难被超越。
而“团队独特性”的证明,不能只靠“名校背景”或“大厂经历”。Neundorfer更看重团队与项目的“适配度”:“如果做医疗AI,团队里有临床医生参与需求定义,比只有算法工程师更有说服力;如果做工业AI,有曾在工厂工作过的成员,能更精准地理解场景痛点。”她以自己投资的某工业AI项目为例,创始人曾在汽车工厂做过5年生产管理,团队提出的“AI优化生产线停机预警”方案,精准解决了工厂“怕误报更怕漏报”的核心顾虑,这是纯技术团队难以做到的。
她特别提醒创始人:“不要怕承认行业痛点或自身短板,反而要主动用这些内容衬托项目的独特价值。”例如,某AI安全项目创始人在 pitch 中先分析“当前AI安全工具只能检测已知威胁”的行业局限,再引出自己“基于攻防模拟的未知威胁预测方案”,这种“先破后立”的叙事方式,让投资人快速理解项目的必要性与创新性。
市场调整将至:做好“三件事”才能活下来
尽管AI赛道当前热度不减,Neundorfer却直言“市场调整很可能即将到来”——大量仅靠“AI概念”融资、缺乏实际用户或营收的项目,未来1-2年内可能面临生存危机。而能活下来并成为“品类定义者”的项目,需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是“站在技术前沿,瞄准未来需求”。她建议创始人不要只盯着“现在能用AI做什么”,更要思考“1-2年后,当技术成熟度提升,用户会产生什么新需求”。例如,当前AI多模态技术还在发展阶段,提前布局“多模态交互场景下的用户体验设计”,就能在技术落地时抢占先机。January Ventures近期投资的某AI家居项目,正是提前预判“语音+视觉+触觉多模态交互”的趋势,开发出适配未来智能家居生态的解决方案,目前已与3家头部家电企业达成合作。
第二是“读懂用户真实需求,而非沉迷技术可能性”。“很多技术出身的创始人会陷入‘炫技陷阱’,把AI能实现的功能都堆到产品里,却忽略用户真正需要什么。”Neundorfer举例,某AI办公项目初期开发了“AI自动生成PPT”“AI提炼会议纪要”等10余项功能,但用户反馈最常用的只有2项,后续团队砍掉冗余功能,聚焦核心需求,用户付费率反而提升了45%。她强调:“AI是工具,不是目的,解决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才是目的。”
第三是“忽略噪音,聚焦核心业务”。这一点对多元化创始人尤为重要。Neundorfer观察到,少数族裔或女性创始人更容易被“行业融资数据”“竞品动态”等外部噪音干扰,产生焦虑情绪。“与其纠结‘为什么竞品融到了更多钱’,不如专注‘如何让现有用户更满意’‘如何实现可持续营收’。”她以自己投资的某女性健康AI项目为例,创始人没有跟风追逐“大模型热”,而是深耕“经期健康监测+个性化建议”的垂直场景,靠稳定的用户增长和复购率,在市场调整期反而获得了更多战略投资。
从产业人到风投:她的经验给创始人的启示
Neundorfer的投资视角,与其早年在YouTube、21世纪福克斯的产业经历密不可分。在21世纪福克斯工作时,她每天要对接各类技术团队,评估“技术能否解决媒体行业的实际问题”——这种“从产业需求看技术价值”的思维,成为她如今判断AI项目的核心逻辑。
“那段经历让我明白,再好的技术,如果不能融入产业生态、解决真实痛点,最终也会被市场淘汰。”她分享道,这也是她建议AI创始人“多泡在用户场景里”的原因:“去客户的办公室待一天,比看100份行业报告更能理解需求。”
转型风投初期,Neundorfer也曾走过“过度干预项目”的弯路,比如频繁给创始人提产品细节建议。但随着经验积累,她逐渐意识到:“风投的核心是‘支持’而非‘指挥’,要帮创始人链接资源、梳理思路,更要理解他们的压力与困境,做他们的‘后盾’而非‘裁判’。”这种“陪伴式投资”理念,让她主导的投资项目中,有70%的创始人会在后续创业时再次选择与她合作。
Jennifer Neundorfer AI创业突围核心建议:
-
创新方向:避开“10倍优化旧流程”,聚焦“创造全新体验/工作流/用户行为”;
-
差异化叙事:讲清“项目与同类的本质不同”(非技术参数,而是问题定义/解决方案逻辑),证明“团队与项目的适配度”;
-
应对市场调整:站在技术前沿瞄准未来需求,聚焦用户真实需求而非技术炫技,忽略外部噪音专注核心业务;
-
关键提醒:多深入用户场景理解需求,多元化创始人需避免被外部数据干扰,以用户增长和营收为核心目标。
结语:AI赛道的“幸存者”,终将是“价值创造者”
Jennifer Neundorfer的分享,为拥挤的AI赛道提供了清晰的“突围地图”——当技术红利逐渐消退,真正能活下来并领跑的,不是“最会用AI的人”,而是“最懂用AI创造价值的人”。对创始人而言,与其在“算法精度”“融资额度”上纠结,不如沉下心思考:我的项目能解决什么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我的团队能为用户带来什么别人给不了的价值?
随着市场调整的临近,AI赛道的“泡沫”或许会逐渐褪去,但那些扎根需求、创造新价值的项目,终将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正如Neundorfer所说:“AI不是一场‘比谁跑得快’的比赛,而是一场‘比谁走得对’的长征,只有方向正确、脚步扎实的人,才能到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