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落地,“技术开源”与“生态协同”成为破局关键。11月20日,2025智源具身智能开放日在北京中关村拉开帷幕,来自学界、产业界的40余家顶尖科研机构与企业齐聚一堂,围绕具身模型迭代、硬件创新、产业落地等核心议题深入交流。活动中,智源研究院系统发布具身智能领域的模型、数据、评测及工具链等全栈科研成果,以“开放做研究,开源促生态”为理念,推动构建可复现、可对齐的公共科研基础设施,为具身智能从技术突破迈向规模化应用注入强劲动力。
直击行业痛点:智源构建全栈具身技术体系
“当前人工智能正处在关键拐点,机器人正从1.0专用时代迈向2.0通用具身智能时代,但具身大模型‘不好用、不通用、不易用’的痛点仍未解决。”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在开放日现场直言行业困境。为此,智源研究院已搭建起以“具身大脑”为核心的全栈技术体系,从底层数据采集到顶层模型应用,形成覆盖具身智能研发全流程的解决方案。
在核心模型层面,智源推出升级后的RoboBrain 2.0 Pro具身大脑,新增RoboBrain-Dopamine与RoboBrain-SpatialTrace模块——前者可提升机器人对动作时序价值的判断能力,例如在物流分拣场景中优化抓取顺序;后者强化三维空间结构推理,让机器人更精准理解复杂环境布局。同时,基于RoboBrain打造的通用VLA模型族亮点十足:RoboBrain-X0 Pro支持零样本跨本体迁移,可快速适配不同类型机器人;RoboBrain-Dex通过人类演示预训练,大幅降低灵巧手操作的数据成本,在精密装配等复杂任务中表现领先。
人机交互体验也迎来突破。智源发布的原生全双工语音大模型RoboBrain-Audio,将响应延迟压缩至80毫秒,接近人类日常对话节奏,彻底告别传统模型“卡顿感”;终身认知记忆系统RoboBrain-Memory则解决机器人长期记忆缺失问题,能跨时段存储用户信息与互动关系,在商场导购、家庭陪伴等场景中实现拟人化交互。此外,专为人形机器人设计的全身控制框架BAAI Thor,以及贯通仿真训练到真机部署的Emu-RobotVerse小脑智能,进一步完善了具身智能的技术闭环。
工具链与数据开源:降低产业落地门槛
为让更多企业与科研机构轻松参与具身智能研发,智源在平台工具与数据资源上持续开源。此次开放日,智源推出面向异构机器人本体的数据软件框架CoRobot,能规范操作流程、统一数据标准,帮助研发团队高效采集跨设备数据;多芯片训练与推理一体化框架FlagOS-Robo,则实现具身大脑与小脑模型的协同优化,大幅提升训练效率。覆盖“数据采集-标注-模型训练-仿真评测-部署”全流程的开发平台RoboXstudio,更是让新手团队也能快速上手具身智能研发。
数据资源方面,智源联合多家具身智能企业与高校,基于CoRobot框架打造并开源了高质量双臂机器人真机数据集RoboCOIN。该数据集不仅涵盖全球最多的机器人本体类型,还提供精细标注,可直接用于机器人抓取、装配等任务的模型训练。“过去我们花3个月都难以收集到合格的训练数据,现在有了RoboCOIN,研发周期至少缩短一半。”某机器人企业研发负责人现场反馈。
评测体系的完善同样关键。智源推出系统化评测服务平台FlagEval-EmbodiedVerse,开源高难度具身推理评测基准ERQA+,还联合北京邮电大学构建物理安全评测基准体系。更值得关注的是,智源携手Dexmal原力灵机、Hugging Face等10家伙伴成立RoboChallenge组委会,计划打造透明可信的具身智能评测生态,让技术效果有标准可依、有数据可证。
行业共识碰撞:技术路线与商业化方向清晰化
开放日的多场主题会客厅,成为行业分歧的“共识孵化器”。在技术路线讨论中,嘉宾一致认为:短期内,任务规划、感知与控制解耦的“分层系统”在工程落地稳定性上更具优势,适合制造业质检、物流分拣等明确场景;中长期则需向“可迁移、可复用”的通用基座模型演进,核心在于统一场景表示、构建高效数据闭环与对齐评测标准。
针对“硬件是否拖累模型发展”的争议,与会者提出“硬件与模型共同定义”的新观点。优秀的具身系统既要在模型层面做好任务规划,也需硬件通过力控等技术保障执行可靠性。对于人形机器人形态,嘉宾们保持务实态度——虽认可其为当前主流探索方向,但强调最终商业化形态需由任务需求与成本结构决定,“不盲目追求人形外观,更要聚焦实际功能落地”。
产业落地层面,来自能源、制造领域的场景方代表明确核心诉求:系统鲁棒性、低部署维护成本、清晰安全边界,以及与现有IT/OT系统的兼容能力。“具身智能商业化应从‘可度量的单点任务’切入,比如工厂设备巡检、家庭清洁等,先实现投资回报率闭环,再逐步拓展场景广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的观点,得到现场多数企业认同。
生态协同加速:30余家伙伴共建,未来聚焦联合试点
目前,智源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合作伙伴已超30家,涵盖机器人硬件厂商、AI模型研发企业、场景应用方等全产业链角色。开放日现场,智源研究院还邀请嘉宾走进具身实验室,近距离观察科研一线场景,与青年研究员直接交流,进一步拉近产学研距离。
谈及未来规划,智源研究院表示,将持续迭代开源项目、数据集与评测平台,同步公布进展;同时与产业伙伴推进联合试点,重点在制造、物流、家庭服务等领域打造标杆案例,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我们希望以长期主义践行开源,用可复现、可验证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整个社区,让具身智能的技术红利惠及更多产业与用户。”王仲远强调。
智源具身智能开放日核心成果速览:
-
技术体系:发布RoboBrain 2.0 Pro具身大脑、VLA模型族、BAAI Thor人形控制框架等全栈成果;
-
开源资源:推出CoRobot数据框架、FlagOS-Robo训练框架、RoboXstudio开发平台,开源RoboCOIN数据集;
-
评测生态:上线FlagEval-EmbodiedVerse平台,开源ERQA+基准,联合成立RoboChallenge组委会;
-
行业共识:短期选分层系统落地,中长期向通用基座模型演进;硬件与模型协同定义,商业化从单点任务切入;
-
生态进展:现有30余家合作伙伴,未来推进联合试点,加速产业落地。
结语:开源为钥,打开具身智能产业大门
智源具身智能开放日的举办,不仅是一次技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标志着具身智能行业从“各自为战”迈向“生态协同”的新阶段。通过全栈技术开源、公共基础设施构建与行业共识凝聚,智源正为具身智能产业搭建起低门槛、高协同的发展平台。
未来,随着更多伙伴加入开源生态,更多联合试点落地,具身智能有望更快突破“技术好用”“成本可控”的关键瓶颈,在制造业、服务业、家庭场景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而智源以开源驱动创新的实践,也为全球具身智能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以开放促协同,以技术惠产业,让通用机器人真正走进生活、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