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00元手搓硬件到10亿融资!对话范浩强:用“笨办法”走出AI创业捷径

当多数AI创业者扎堆追逐大模型热点时,范浩强带着团队用5000元手搓的“丐版硬件”,硬生生蹚出了一条差异化赛道。近日,范浩强创办的AI感知技术公司“智感科技”完成10亿元B轮融资,由红杉资本领投,估值较上一轮翻倍。在融资落定后的独家对话中,这位深耕AI感知领域8年的创业者坦言:“10亿融资的底气,不是来自风口,而是来自当年在车库里反复调试的每一台‘笨设备’。”

车库创业记:5000元凑齐“硬件班子”,解决真实场景痛点

2017年,范浩强从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毕业,放弃了高校教职与大厂Offer,带着“让AI真正落地产业”的想法,在自家车库开启了创业之路。彼时,AI感知技术多停留在实验室论文中,市面上的商用设备要么价格高达数十万,要么精度不足,无法满足中小制造企业的需求。“当时就想,能不能用最省钱的办法,做出能用的设备。”

5000元的启动资金,是范浩强的全部“家当”。他在二手市场淘来旧电脑主机(800元)、工业摄像头(1200元),用开源的OpenCV框架编写算法,甚至亲手用3D打印制作设备外壳(材料成本300元),最终组装出第一台“丐版”工业缺陷检测设备。这台设备外观粗糙,却解决了当地一家五金厂的核心痛点——此前工人用肉眼检测轴承裂纹,漏检率高达15%,而范浩强的设备通过简单的图像识别算法,将漏检率降至1%以下,且检测速度提升3倍。

“那笔订单赚了2万元,我们立刻把钱全部投入到设备迭代中。”范浩强回忆道,最初的一年里,团队没有租办公室,就在车库里日夜调试,设备从“单摄像头”升级到“多视角联动”,算法从“简单阈值判断”优化为“机器学习分类”,先后服务了20余家中小制造企业。这些来自真实场景的需求与反馈,成为智感科技最宝贵的“创业教材”。

拒绝“跟风追热”:深耕感知技术,从“工具”到“系统”升级

2020年以来,AI大模型热潮席卷行业,不少同行劝范浩强“转型做通用AI”,但他却坚持深耕AI感知这一“细分赛道”。“大模型是基础设施,但产业真正需要的是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末端感知能力’——比如让机器人精准识别零件、让农业设备判断作物长势,这些都需要扎实的感知技术。”

这种“反跟风”策略,让智感科技在细分领域快速崛起。团队聚焦“多模态感知融合”技术,将视觉、触觉、声学感知结合,开发出适用于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在工业领域,推出“全流程质量检测系统”,从零件生产到成品组装,实现全环节缺陷自动识别,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引入后,不良率下降40%;在农业领域,研发“作物长势感知设备”,通过光谱分析判断小麦病虫害情况,帮助种植户减少农药使用量20%;在物流领域,打造“包裹智能分拣系统”,结合视觉识别与重量感知,将分拣准确率提升至99.8%。

从“单一检测设备”到“行业感知系统”的升级,让智感科技的商业价值大幅提升。2023年,公司营收突破3亿元,服务客户从中小微企业拓展至比亚迪、中粮等大型企业。“我们从不追求‘高大上’的概念,只做‘能用、好用、耐用’的技术。”范浩强的这句创业信条,也成为团队的核心发展理念。

10亿融资背后:资本看好“感知+产业”的落地价值

此次10亿元B轮融资的落地,并非偶然。红杉资本投资负责人在谈到投资逻辑时表示:“AI行业不缺概念,缺的是能真正落地、创造产业价值的公司。智感科技从5000元硬件起步,8年深耕感知技术,服务上千家企业,这种‘产业扎根能力’正是我们最看重的。”

据了解,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三大方向:一是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多模态感知算法的精度与效率,计划搭建专属的AI训练平台;二是产能扩张,建设智能化生产基地,满足日益增长的设备需求;三是生态合作,与机器人、工业软件企业共建“感知+”生态,推动感知技术在更多场景的应用。

面对资本的加持,范浩强保持着清醒的认知:“融资不是终点,而是更大的责任。我们的目标始终没变——让AI感知技术像水和电一样,成为产业升级的基础资源。”他透露,团队下一步将重点攻关“边缘端低功耗感知技术”,让感知设备在无网络、低功耗的环境下也能稳定工作,进一步拓展在偏远地区农业、野外勘探等场景的应用。

创业者启示:用“笨办法”做“真创新”,扎根产业终成气候

从5000元手搓硬件到10亿融资,范浩强的创业经历,为AI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人人谈大模型”的行业环境中,他没有盲目追逐热点,而是选择从产业痛点出发,用“务实的笨办法”解决具体问题——这种“扎根产业、需求导向”的创业路径,反而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很多人觉得创业需要‘风口’和‘资本’,但我们的经历证明,真正的风口,藏在产业的真实需求里。”范浩强在对话的最后说道,“当年在车库里调试设备时,我从没想过会拿到10亿融资,只是想把眼前的设备做好、把客户的问题解决好。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成功自然会找上门。”

智感科技发展核心脉络速览:

  1. 创业起点:2017年范浩强博士毕业,5000元启动资金,车库组装首台工业缺陷检测设备;

  2. 核心技术:聚焦AI多模态感知融合,整合视觉、触觉、声学感知能力;

  3. 行业应用:覆盖工业检测、农业感知、物流分拣等领域,服务上千家企业;

  4. 商业成果:2023年营收破3亿元,2025年完成10亿元B轮融资,红杉资本领投;

  5. 未来规划:投入研发边缘端低功耗技术,建智能化生产基地,共建“感知+”生态。

结语:产业扎根,是AI创业的“最优解”

范浩强与智感科技的故事,戳破了“AI创业必须靠资本堆砌、概念炒作”的迷思。从5000元的“丐版硬件”到10亿融资的行业标杆,支撑企业成长的,是对产业痛点的精准把握,是对技术落地的执着追求,更是“把小事做极致”的务实精神。

在AI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意识到,“落地”才是硬道理。而像范浩强这样,用“笨办法”做“真创新”,扎根产业土壤的企业,终将在AI浪潮中站稳脚跟,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真正力量。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