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至2027年,全球将有超1200只成立于2005-2008年的风投基金迎来存续期终点,这些总规模超5000亿美元的基金正面临严峻的“退出难、回款慢”问题,一场席卷全行业的流动性危机已悄然爆发,倒逼风投机构从投资策略到退出模式进行全面重构。
基金到期“集中爆发”:退出缺口超1500亿美元
风投基金的典型存续期通常为10-12年,可通过延长条款将周期拉长至15-20年。2005-2008年是全球风投行业的一轮爆发期,彼时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市场回暖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如今这些“超期服役”的基金正集中迎来兑付节点。
数据显示,目前这些到期基金所投的项目中,仅有32%实现了IPO或被并购等退出,远低于历史平均的58%;近60%的项目仍处于未上市状态,其中不乏成立超10年的“独角兽”企业。这直接导致风投机构面临巨大的回款压力——据行业研究机构Preqin测算,2025年全球到期风投基金的预期退出资金缺口已达1500亿美元,部分中小机构因无法向LP(有限合伙人)兑付本金,已出现违约风险。
美国老牌风投Benchmark的困境颇具代表性。其2006年成立的15亿美元基金,投资了Uber、Snap等知名企业,但目前仍有40%的资金沉淀在未退出项目中。为应对兑付压力,Benchmark近期不得不以“七折估值”转让部分项目股权,提前回笼资金。“这是我们成立以来最艰难的时刻,过去我们追求项目的长期价值,现在却要为短期流动性妥协。”Benchmark合伙人马特·科勒坦言。
LP的态度转变进一步加剧了危机。以往LP对风投基金的退出周期容忍度较高,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养老金、主权基金等核心LP面临自身的收益考核压力,纷纷要求风投机构加快退出节奏。有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风投基金LP的“赎回请求”数量同比增长了230%,部分LP甚至通过法律途径要求风投机构强制变现资产。
危机根源:从“野蛮生长”到“退出通道收窄”的双重挤压
这场流动性危机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风投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在基金到期节点的集中爆发,核心源于“投资端激进”与“退出端受限”的双重挤压。
投资端来看,2005-2008年成立的基金普遍带有“互联网红利期”的激进特征。彼时风投机构为抢占赛道,往往以高估值投资早期项目,且对盈利模式缺乏严格考量。以某2007年成立的基金为例,其投资的23个项目中,有15个属于“烧钱换增长”的模式,这些项目在后续的市场调整中难以实现盈利,自然无法通过IPO退出。此外,部分机构为延长基金周期,不断对已投项目进行“接盘式投资”,进一步加剧了资金沉淀。
退出端的持续收紧则让问题雪上加霜。近年来,全球IPO市场陷入低迷,2025年美国纳斯达克的科技公司IPO数量较2021年高峰期下降了65%,且上市门槛显著提高,许多未盈利的科技企业被挡在资本市场门外。与此同时,并购市场也因经济下行变得冷清——大企业收缩投资并购预算,对初创企业的收购报价大幅降低,部分风投机构因不愿接受“折价退出”,选择继续持有项目,陷入“越等越难退”的恶性循环。
“过去20年,风投行业习惯了‘募资-投资-退出’的顺畅循环,却忽视了市场周期的风险。”硅谷风投顾问约翰·莫里斯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让风投行业享受了长期的低成本资金红利,如今随着利率上升、流动性收紧,行业正面临“去泡沫”的阵痛,而到期基金的流动性危机正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
破局之路:从“赌赛道”到“精运营”的行业转型
面对严峻的流动性压力,风投机构正从多个维度探索破局之道,这场危机也倒逼整个行业从“野蛮生长”向“精细化运营”转型。
在退出策略上,机构开始采取“多元化退出”模式,不再依赖单一的IPO渠道。除了传统的并购退出,二手交易(Secondary Market)成为重要选择——风投机构通过转让未上市项目的股权给其他投资机构或专业二手交易平台,提前回笼资金。2025年全球风投项目二手交易规模已突破300亿美元,同比增长180%。此外,部分机构还尝试“SPAC并购”“直接上市”等创新退出方式,为项目寻找新的变现路径。
投资策略的调整更为彻底。新成立的风投基金普遍缩短了存续期(回归10-12年),并提高了对项目盈利性的要求,“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成为新趋势——硬科技项目因技术壁垒高、政策支持力度大,更易在资本市场获得认可,退出确定性更强。同时,机构加强了投后管理,主动为已投项目提供战略规划、资源对接等服务,帮助项目提升盈利能力,加快退出进程。
LP与GP(普通合伙人)的关系也在重构。为缓解兑付压力,许多风投机构与LP达成“延期兑付+收益分成调整”的协议——LP同意延长资金回收周期,GP则承诺提高后续退出收益的分成比例。部分LP还主动参与到项目退出决策中,与GP共同推动项目变现,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合作模式。
行业整合加速成为另一大趋势。在流动性危机的冲击下,中小风投机构因资源有限,纷纷被大型机构并购或淘汰。2025年全球风投行业的机构数量已较去年减少12%,资源进一步向具备资金实力、投后能力的头部机构集中。“这场危机是行业的‘洗牌’,淘汰的是激进冒进的玩家,留下的是更注重风险控制和长期价值的机构。”约翰·莫里斯评价道。
长期影响:风投行业将更趋理性与稳健
尽管当下的流动性危机让风投行业承受着巨大压力,但从长期来看,这场危机将推动行业走向更理性、更稳健的发展轨道。经历过此次“到期大考”后,风投机构将更加重视基金周期管理与风险控制,不再盲目追求规模与赛道占位;LP也将建立更科学的考核体系,避免过度追求短期收益。
对初创企业而言,风投行业的转型意味着“烧钱时代”的彻底终结。企业将更注重核心技术研发与盈利模式构建,依靠自身价值增长获得资本青睐,而非单纯依赖资本输血。这将推动初创企业的质量提升,形成“资本支持创新、创新创造价值”的良性循环。
“风投行业的本质是支持创新,但创新需要理性的资本支撑。”红杉资本全球合伙人沈南鹏表示,此次流动性危机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经过调整后,风投行业将更好地发挥资本的桥梁作用,连接创新与市场,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更持久的动力。
风投行业流动性危机核心信息速览:
- 危机现状:2025-2027年超1200只风投基金到期,总规模超5000亿美元,退出缺口达1500亿美元;
- 核心矛盾:仅32%项目实现退出,远低于历史均值,LP赎回压力激增,部分机构出现违约;
- 危机根源:投资端激进(高估值投烧钱项目),退出端受限(IPO与并购市场冷清);
- 破局方向:退出多元化(二手交易、SPAC并购),投资精细化(投硬科技、重盈利),LP-GP关系重构;
- 行业影响:中小机构被淘汰,头部效应凸显,初创企业告别烧钱模式,转向价值增长;
- 长期趋势:风投行业回归理性,形成“资本支持创新、创新创造价值”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