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硬件赛道扎堆追求“功能堆砌”时,一家主打“克制创新”的初创公司悄然获得资本持续青睐。11月20日,据量子位报道,曾创下近400万美元众筹纪录的AI眼镜开发商Gyges Labs,宣布于10月完成Pre-A+轮融资,由Granite Asia与璀璨资本联合投资。这是继2024年11月获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团队)领投的Pre-A轮融资后,该公司再次获得资本加持。作为朱啸虎投资的首个AI硬件项目,Gyges Labs凭借“像普通眼镜一样日常佩戴”的产品理念,在拥挤的AI可穿戴赛道中开辟出独特路径,更透露2026年将推出AI戒指,构建“分布式AI可穿戴生态”。
融资背后:“Glass First”理念破局AI眼镜痛点
Gyges Labs能连续获得资本认可,核心在于其跳出了AI硬件“重智能、轻体验”的怪圈。公司COO邓旭东在公开分享中反复强调“Glass First”(眼镜优先)理念:“我们做的首先是一副能日常佩戴的眼镜,其次才是智能设备。”这一定位直指行业痛点——当前多数智能眼镜要么因追求大屏、拍摄功能而体积笨重(重量超50克),要么因漏光、提示灯设计引发社交尴尬,难以融入日常生活。
为实现“隐形智能”,Gyges Labs自研核心技术“DigiWindow”近眼显示系统,号称“全球最小”:将显示模块集成于眼镜横梁(鼻梁架),通过视网膜直成像技术,避免传统智能眼镜粗大的镜腿设计;整机重量控制在35克(不带镜片28克),仅相当于普通近视眼镜重量;同时做到零漏光、无彩虹纹,佩戴者获取信息时,对面者完全无法察觉,彻底解决“智能显形”的社交困扰。此外,该系统兼容近视800度至远视200度的普通镜片,用户配镜流程与常规眼镜无异,大幅降低使用门槛。
2025年CES展上,Gyges Labs的AI眼镜Halliday首次亮相便引发关注,不仅创下近400万美元众筹纪录,更吸引韶音创始人陈皞等产业资本入局。此次Pre-A+轮融资后,资金将主要用于DigiWindow技术迭代、产能提升及下一代产品研发,进一步巩固“日常化AI眼镜”的先发优势。
功能做减法:无摄像头也能打造“主动式AI助手”
与多数AI硬件追求“大而全”不同,Gyges Labs选择“极致减法”——Halliday眼镜无摄像头、仅支持单色信息显示。这一设计曾引发“缺少视觉维度是否让AI瘸腿”的质疑,邓旭东却直言:“加摄像头会同时带来续航、隐私、外观三大难题,与其做一个‘不实用的全能设备’,不如先把语音交互与信息提示做到极致。”
放弃视觉采集后,Gyges Labs将重心放在“主动式AI”研发上。通过语音交互与环境声感知,Halliday能实现三大核心功能:一是实时翻译与会议纪要,延迟极低,适配多语言场景;二是“知识外挂”提示,当用户在对话中遇到陌生词汇,AI会自动在视野中显示释义,无需主动询问,避免社交尴尬;三是“事实纠错”,若对话中出现错误信息(如“日本是欧洲城市”),AI会实时弹出纠正内容,且仅佩戴者可见。
这种“功能聚焦”带来了显著的体验优势:Halliday单次充电可实现12小时续航,远超行业平均4-6小时的水平;无摄像头设计也打消了用户对隐私泄露的顾虑,更适合商务会议、日常社交等场景。据Gyges Labs透露,目前已有近万名种子用户,主要集中在跨境商务、教育、医疗等对“隐形信息获取”需求强烈的领域。
团队硬实力:斯坦福博士领衔,苹果Vision Pro核心成员加盟
Gyges Labs的核心团队背景,也是资本看重的关键因素。公司CEO贾捷阳为斯坦福大学博士,曾任职于多家硅谷AI初创公司,主导过多个可穿戴设备研发项目;CTO吕正曾深度参与苹果Vision Pro的光学系统开发,拥有近20年消费电子研发经验;COO邓旭东则有十多年硬件产品落地经验,擅长解决供应链与量产难题;AI负责人綦思源博士曾就职于Google,专注于自然语言处理与多模态交互技术。
“这样的团队组合,既懂AI技术,又懂硬件落地,更懂用户体验。”一位参与投资的机构负责人评价道。例如,吕正主导的光学系统优化,让DigiWindow在缩小体积的同时保证显示清晰度;綦思源团队开发的“主动式AI引擎”,能精准识别用户需求场景,避免无效信息干扰。这种“技术+产品+落地”的综合能力,让Gyges Labs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快速实现从技术研发到产品量产的跨越。
下一站:AI戒指+分布式生态,剑指“超人能力”愿景
融资之外,Gyges Labs更透露了长远规划:不局限于AI眼镜,而是打造“分布式AI可穿戴生态”。邓旭东明确表示,公司并非“AI眼镜厂商”,而是以“AI+可穿戴”为核心,目标是“让每个人拥有超人般的能力”——这一愿景源自公司名称“Gyges”的典故(柏拉图《理想国》中能让人隐身的戒指)。
具体布局上,2026年CES展将是关键节点:Gyges Labs计划推出第二款产品——AI戒指,作为AI眼镜的补充设备。据透露,该戒指将聚焦“无感交互”,支持手势控制、健康监测等功能,与AI眼镜形成“眼镜负责信息显示,戒指负责操作输入”的协同模式。例如,用户通过戒指手势即可唤醒眼镜的翻译功能,或调整显示内容,实现“双手不占、自然交互”。
邓旭东将这一生态定义为“携带式设备的下一代进化”:“智能手机需要手持操作,而穿戴设备能24小时陪伴,感知用户的感知。未来,AI能力会分散到眼镜、戒指、手表等多种设备中,形成‘分布式超人系统’。”目前,Gyges Labs已开始研发跨设备AI协同技术,计划让不同可穿戴设备共享算力与数据,实现“一处感知、多端响应”。
Gyges Labs融资及业务核心信息速览:
-
融资进展:2025年10月完成Pre-A+轮,Granite Asia、璀璨资本投资;2024年11月Pre-A轮由金沙江创投(朱啸虎)领投;
-
核心产品:Halliday AI眼镜,搭载DigiWindow显示系统,35克轻量化设计,12小时续航,零漏光;
-
技术优势:视网膜直成像、普通镜片兼容、主动式AI交互(实时翻译、知识提示、事实纠错);
-
团队亮点:斯坦福博士CEO、苹果Vision Pro前CTO、Google AI前研究员领衔;
-
未来规划:2026年推AI戒指,构建“眼镜+戒指”分布式可穿戴生态,目标实现“超人能力”。
结语:AI硬件的下一个风口,在“日常化”里
Gyges Labs的融资故事,为AI硬件赛道提供了重要启示:当多数玩家扎堆追求“参数竞赛”“功能堆砌”时,回归用户体验本质、解决真实场景痛点,反而能开辟新赛道。其“Glass First”理念证明,AI硬件的终极目标不是“炫技”,而是“融入生活、提升能力”。
随着AI戒指的即将推出,Gyges Labs的“分布式生态”蓝图逐渐清晰。这种“小而美”的产品路径,或许会引发行业对AI可穿戴设备的重新思考——未来的智能设备,不应是“打断生活的科技产品”,而应是“隐形助力的生活伙伴”。对资本而言,这样能平衡技术创新与商业落地的项目,无疑更具长期价值;对用户来说,终于能拥有一款“像普通眼镜一样,却悄悄让自己更强大”的智能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