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领域再添重磅院士!周志华当选,深耕机器学习三十载终成标杆

中国人工智能学界迎来历史性时刻!近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公布2025年新增院士名单,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周志华赫然在列,当选为技术科学部院士。这一消息不仅让南京大学师生与AI领域从业者倍感振奋,更标志着我国在机器学习领域的学术成就获得顶尖认可。从初入计算机领域的青年学者,到如今引领中国机器学习发展的领军人物,周志华用三十载深耕与坚守,书写了一段“把冷板凳坐热”的学术传奇。

从“兴趣萌芽”到“领域标杆”,三十载深耕机器学习

周志华与人工智能的缘分,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彼时,计算机技术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机器学习更是鲜为人知的“冷门领域”,但正在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周志华,却被“让机器像人一样学习”的愿景深深吸引。“当时没有太多参考资料,就靠啃外文文献、自己编写程序调试,经常在实验室待到凌晨。”回忆起早年治学经历,周志华曾在采访中这样说道。

这份对学术的执着,让他在机器学习领域一路深耕。1996年博士毕业后,周志华选择留校任教,成为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师之一。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他牵头组建了机器学习研究团队,聚焦“弱监督学习”“集成学习”等核心方向——这些当时看似“不接地气”的研究,如今已成为自动驾驶、医疗诊断等AI应用的关键技术支撑。2007年,他提出的“协同训练”理论突破了传统监督学习的瓶颈,被国际学界称为“弱监督学习的里程碑成果”,相关论文至今仍被高频引用。

作为我国机器学习领域的“拓荒者”,周志华创下多项“第一”:出版国内首部机器学习专著《Ensemble Methods:Foundations and Algorithms》,成为全球该领域的经典教材;牵头成立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学院(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推动AI人才培养体系化;担任首个由中国学者主编的国际顶级机器学习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主编,让中国声音在国际AI学界更具分量。

学术与育人并重,“硬核”成果背后的师者初心

在学术研究上,周志华以“硬核”著称,他始终强调“做有真正价值的研究,而非追逐热点”。面对AI领域曾掀起的“深度学习热潮”,他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坚持深耕基础理论,提出“深度森林”模型——这一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创新成果,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任务中展现出与深度学习相媲美的性能,且避免了深度学习“黑箱”问题与高算力需求,为AI技术的低成本落地提供了新路径。该成果发表于国际顶会NeurIPS时,被评审专家评价为“为机器学习开辟了新方向”。

作为教师,周志华的“严”与“暖”在学生中广为流传。他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读3篇顶会论文,且必须写出深度批注”,但也会为熬夜做实验的学生准备夜宵,亲自指导本科生科研项目。三十年来,他培养的弟子遍布国内外顶尖高校与企业,其中不乏AI领域的青年领军人才。“周老师常说,做学术要‘顶天立地’,既要瞄准国际前沿,又要扎根国家需求。”他的博士生、如今已是某AI企业核心算法工程师的李同学回忆道。

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周志华同样不遗余力。他牵头研发的“面向医疗影像的弱监督诊断系统”,已在多家三甲医院落地应用,能通过少量标注数据实现肺部结节、眼底病变等疾病的精准识别,助力医疗资源下沉;作为AI领域专家,他多次参与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制定,为我国AI技术的自主创新与产业落地建言献策。

业界齐贺:实至名归的“AI领路人”

周志华当选院士的消息传出后,国内外学界与产业界纷纷发来祝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评价:“周志华的当选是实至名归,他不仅在基础理论上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更推动了中国机器学习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国际机器学习学会前主席、麻省理工学院教授Tom Mitchell特意发来贺电,称其“为全球机器学习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学者的杰出代表”。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表示,周志华当选院士是学校人工智能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对学校“扎根基础研究、培养顶尖人才”办学理念的肯定。众多AI企业也第一时间表达敬意,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社交平台写道:“周老师的研究让AI技术更扎实,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祝贺!”

当选院士不是终点,“让中国AI更有底气”

面对“院士”这一荣誉,周志华保持着一贯的谦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示:“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整个中国人工智能学界的认可。当选院士,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他透露,未来将继续聚焦AI基础理论研究,重点攻关“可信AI”“通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同时推动AI与农业、环境等传统领域的深度融合,让AI技术更好地服务民生。

对于青年学者,周志华给出了自己的建议:“AI领域发展很快,但基础理论的突破需要时间沉淀。希望年轻人能沉下心来,找准方向坚持下去,不要怕做‘冷板凳’,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在安静的实验室里。”

周志华核心成就与经历速览:

  1. 学术地位: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202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机器学习领域国际知名学者;

  2. 核心成果:提出“协同训练”“深度森林”等开创性理论,出版国际经典教材,牵头研发医疗AI诊断系统;

  3. 行业贡献:成立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学院,担任国际顶刊主编,参与国家AI发展规划制定;

  4. 育人理念:强调“顶天立地”,培养大批AI领域人才,以“严要求、暖关怀”著称;

  5. 未来方向:聚焦可信AI、通用人工智能研究,推动AI与传统产业融合。

结语:以初心守匠心,为中国AI立标杆

周志华的院士之路,是中国人工智能学科从萌芽到壮大的缩影。三十载深耕不辍,他用扎实的理论成果打破国际壁垒,用体系化的育人模式传承学术薪火,更用“科技为民”的信念让AI技术落地生根。在AI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样“坐得住冷板凳、扛得起大责任”的学者,正是中国AI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

当选院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相信在周志华等领军人物的引领下,中国人工智能学界将涌现出更多顶尖人才,在基础理论与产业应用上实现更多突破,让中国AI在全球舞台上更有底气、更有分量。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