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循环播放喜爱的歌曲时,很少有人会深究:是谁为这首歌编写了贝斯旋律?它采样了哪首经典老歌?歌手创作时又有怎样的故事?11月19日,Spotify正式宣布推出三大全新功能,打破了“只听歌、不知故事”的传统体验——通过扩展版“歌曲制作信息”、互动式“SongDNA”及“About the song”卡片,用户不仅能看到歌曲背后的制作人、乐手等完整团队,还能探索歌曲的采样来源、创作灵感甚至颁奖舞台上的趣闻,让音乐聆听从“单向接收”变成“深度探索”。
扩展版“歌曲制作信息”:不只有主唱,乐手、工程师全亮相
此前,Spotify的歌曲制作信息仅展示主唱、词曲作者及制作人,大量幕后创作者如贝斯手、萨克斯手、录音工程师等常被“隐身”。而此次升级后,用户点击歌曲详情页的“制作信息”,就能看到完整的创作团队名单,甚至包括每个角色的具体贡献。
以Doja Cat与SZA合作的《Kiss Me More》为例,新功能下不仅能看到两位主唱,还能清晰了解:Ari Starace负责贝斯、吉他、键盘等多乐器演奏,Jack Antonoff参与背景和声与合成器制作,Zem Audu和Evan Smith共同完成萨克斯部分。每个创作者名字旁都设有“Follow”按钮,用户点击即可关注其参与的其他作品,比如通过《Kiss Me More》的贝斯手,发现他还为另外几首热门单曲操刀过乐器编排。
Spotify音乐内容负责人表示,这一功能的升级源于用户反馈:“很多听众想知道‘是谁弹出了这段抓耳的吉他旋律’‘谁让这首歌的混音这么舒服’,我们希望让幕后创作者得到应有的关注,也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探索路径。”目前,该功能已在移动端率先上线,覆盖全球超90%的歌曲库,桌面端将在未来3个月内逐步推送。
SongDNA:像“基因图谱”一样拆解歌曲,采样、翻唱全追踪
最受音乐爱好者期待的新功能,当属被称为“歌曲基因图谱”的SongDNA。这一互动工具能直观展示歌曲的“音乐关联网”,核心包含三大模块:采样来源、翻唱版本及创作团队的其他作品,让用户轻松发现歌曲背后的“隐藏联系”。
在采样查询上,Spotify借助此前收购的社区数据库WhoSampled,精准标注每首歌的采样片段。例如,点击《Kiss Me More》的SongDNA页面,会清晰显示歌曲在0分45秒处,巧妙融入了Olivia Newton-John经典歌曲《Physical》(2021重制版)的旋律片段,并附带跳转链接,用户可直接收听原曲对比。这种“溯源式”体验,让很多用户感叹“原来这首新歌里藏着老歌的影子”。
翻唱追踪功能则聚合了同一首歌的不同版本。以《Kiss Me More》为例,SongDNA页面显示目前已有117个翻唱版本,既有Ralrych的摇滚改编版(播放量1.17亿次),也有Lisapep的小众民谣版(播放量33万次),用户可按风格、语言筛选,发现更多演绎可能性。
更实用的是“创作团队关联作品”功能。用户通过SongDNA点击《Kiss Me More》的制作人,就能看到他还参与过SZA另外3首单曲的制作,甚至能发现某两位乐手曾多次合作,形成专属的“音乐人脉地图”。Spotify表示,SongDNA未来还将加入“编曲演变”功能,展示歌曲从demo到成品的版本变化。
“About the song”卡片:一首歌的“八卦”和“灵感”都在这
如果说SongDNA聚焦“音乐技术关联”,那么“About the song”则专注于“人文故事”。在歌曲播放页的“Now Playing”视图中,用户只需左右滑动,就能看到一系列信息卡片,涵盖创作灵感、舞台趣闻、文化影响等内容,每段信息都标注来源链接,方便用户深入了解。
《Kiss Me More》的卡片就藏着不少“冷知识”:比如Doja Cat和SZA的第一次见面,是六年前在一家American Apparel门店,当时两人仅简单打了招呼,多年后Doja Cat创作这首歌时,突然想起那次相遇的“ vibe(氛围)”,才决定邀请SZA合作;还有这首歌拿下格莱美“最佳流行合作表演奖”时的小插曲——Doja Cat因在洗手间错过颁奖通知,匆忙跑上台,而拄着拐杖的SZA则在Lady Gaga的帮助下整理礼服,这段温馨又搞笑的场景,通过卡片文字生动呈现。
这些故事并非凭空编写,而是来自Spotify与维基百科、音乐新闻网站等第三方平台的合作,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丰富性。此前Spotify曾与Genius合作推出类似功能,但仅覆盖Genius数据库中的内容,而新功能的信息来源更广泛,未来还计划加入艺术家本人的独家访谈片段。
功能门槛与未来规划:付费用户先体验,艺术家可提前核查
需要注意的是,三大新功能的开放范围有所不同:扩展版“歌曲制作信息”对所有用户免费开放,而SongDNA和“About the song”仅向Spotify Premium(付费会员)提供。且后两项功能不会立即全面上线,将于2026年初先开启“Spotify for Artists Preview”(艺术家预览)模式——参与歌曲创作的艺术家可提前查看相关信息,确认制作人员名单、采样标注等内容是否准确,避免错误信息误导用户。
Spotify解释,这一“预览机制”是为了尊重创作者权益:“比如某首歌的乐手名字被写错,或采样来源标注错误,艺术家能在面向公众前修正,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目前已有Doja Cat、SZA等多位艺人参与预览测试,反馈良好。
未来,Spotify还计划为新功能增加更多互动性,比如允许用户在“About the song”卡片下留言分享自己的听歌故事,或通过SongDNA创建“采样溯源播放列表”,将某首歌及其所有采样来源、翻唱版本整合成专属歌单。
行业意义:从“听歌”到“懂歌”,流媒体体验再升级
Spotify此次功能升级,并非简单的“附加信息”,而是重新定义了音乐流媒体的价值——它不再只是“歌曲储存库”,更成为“音乐知识平台”。对普通用户而言,这些功能让听歌变得更有“趣味性”和“获得感”,比如通过挖掘采样来源发现经典老歌,通过创作故事加深对歌曲的情感连接;对幕后创作者来说,这是一次“曝光机会”,让乐手、工程师等角色被更多人看见,甚至可能因此获得新的合作邀约。
此前,TIDAL也曾推出类似的互动式制作信息功能,但Spotify凭借更大的用户基数和更丰富的信息整合,有望将“深度音乐探索”变成行业标配。音乐行业分析师认为,随着用户对内容的“深度需求”不断提升,未来流媒体平台的竞争将不再只靠曲库大小,而是“内容附加值”——谁能为用户提供更多歌曲背后的故事和关联,谁就能更牢牢抓住听众。
Spotify新功能核心信息速览:
-
扩展版“歌曲制作信息”:展示完整创作团队(乐手、工程师等),支持关注创作者,移动端已上线;
-
SongDNA:互动式工具,查采样来源(如《Kiss Me More》采样《Physical》)、翻唱版本及创作团队关联作品,2026年初付费用户可体验;
-
“About the song”:滑动卡片呈现创作灵感、舞台趣闻等,信息来自维基百科等第三方,标注来源链接;
-
特殊机制:新功能上线前开启艺术家预览,确保信息准确;
-
未来规划:增加用户留言、创建采样播放列表等互动功能。
结语:让每首歌都成为“可探索的故事书”
Spotify的新功能,让我们意识到:一首歌曲的价值,不仅在于旋律和歌词,更在于背后那些鲜活的人和故事。当我们知道《Kiss Me More》的采样来源,了解到两位歌手合作的契机,甚至认识了弹出精彩贝斯的乐手时,听歌就不再是简单的“背景音”,而变成了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
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用户因为这些功能,从“被动听歌”变成“主动挖歌”,从“喜欢一首歌”变成“理解一首歌”。而这种对“深度体验”的追求,也将推动音乐流媒体行业不断创新,让音乐的魅力不止于听觉,更延伸到每一个背后的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