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位科学家斩获新基石资助!青年力量占比创新高,最小仅35岁

AI 资讯20小时前发布 dennis
0

2025 年 11 月 24 日,国内顶级基础研究资助项目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正式公布第三期获资助名单。经过半年多的严格申报与评审,35 位杰出科学家脱颖而出,将获得最长五年、最高 2500 万元的稳定资金支持,全力投身 “从 0 到 1” 的原始创新探索。本期名单中,青年科学家占比超四分之一,创项目设立以来新高,彰显我国基础研究人才梯队的蓬勃活力。

作为腾讯公司 10 年出资 100 亿元打造的公益资助项目,“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以 “选人不选项目” 为核心特色,不考核论文数量、不限定成果期限,专注支持高风险、高潜力的原始创新。第三期资助覆盖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其中数学与物质科学领域 19 人,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 16 人。获资助者来自 11 个城市(含中国香港地区)的 22 家机构,苏州、大连首次有机构入选,8 家单位实现 “零的突破”,包括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及多家中科院研究所、三甲医院。

青年科学家的亮眼表现成为本期最大亮点。35 位研究员平均年龄 45 岁,远低于 55 岁的申报门槛,其中 9 位符合 “青年科学家” 标准(男性未满 40 周岁、女性未满 43 周岁),占比达 26%。最年轻的研究员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吴凯丰,申报时仅 35 岁。数学与理论计算机领域的 3 位入选者中,2 位为青年科学家,平均年龄仅 38 岁。这一成果得益于项目今年新增的 6 个青年科学家专有名额,有效激发了年轻科研人员的申报热情 —— 本期青年申报人数达 131 人,较上一期增长 77 人,推动项目整体申报量同比提升 15%。

本期名单还呈现出多元创新的人才格局。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的 Yuval Rinkevich 成为首位入选的外籍非华裔科学家,其研究聚焦器官损伤修复,有望为瘢痕治疗、器官纤维化等临床难题提供新方案。同时,项目首次选出两位医师科学家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王伊龙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郁金泰,两人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均有突破性贡献,标志着我国医学与科学跨领域人才培养初见成效。此外,3 位女性科学家入选,占比 9%,展现了科研领域的性别多元化发展。

“选人不选项目” 的资助模式,让科学家们敢于挑战科学 “无人区”。从建立调和分析与微分几何的全新联系,到研发新一代核污染防治技术;从蛋白质动态结构从头设计,到脑卒中给药技术创新,获资助者的研究计划均聚焦前沿难题。项目通过 “100% 海外同行初审”“断开式评审” 等机制保障遴选公正,今年评审阶段共产生 489 人次利益冲突回避,覆盖亲属、师生、合作等各类情形。资助资金同样体现灵活性,实验类每人 2500 万元、理论类每人 1500 万元,研究员可自主支配资金用于设备采购、团队组建等,期满还可申请续期,未通过续期者另有两年 “缓冲期”。

自 2022 年启动以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已累计资助 139 位杰出科学家。前两期研究员已发表 1224 篇 SCI 论文,其中 70 余篇发表于《细胞》《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表示,项目将保持两年一次的开放频率,10 年计划支持 200 至 300 位科学家,以社会力量补充国家基础研究支持,助力中国科技在关键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期待,获资助者能 “放手一搏”,瞄准重大科学问题,做出足以引领世界的原创性成果。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